嘉泽这家逢考必中!等于一家10个“北大清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2 15:16 2

摘要:明清更迭的江南,常州武进嘉泽镇观庄村,世代书香门第的故事悄然铺展开来。这里有这样一个家族,他们并无官宦门第的深厚背景,也不是帝王将相之家,却用“读书、为善、修身、报国”为信条,在四百余年间接连诞生10名进士,其中一位更青云直上中状元,成为武进乃至整个江南最具代

明清更迭的江南,常州武进嘉泽镇观庄村,世代书香门第的故事悄然铺展开来。这里有这样一个家族,他们并无官宦门第的深厚背景,也不是帝王将相之家,却用“读书、为善、修身、报国”为信条,在四百余年间接连诞生10名进士,其中一位更青云直上中状元,成为武进乃至整个江南最具代表性的士人望族之一。他们,就是常州嘉泽观庄赵姓一族。

**一纸家谱,串联四百载风雨**

翻开一部《常州观庄赵氏家谱》,仿佛扯开了一幅含英咀华的家族长卷。赵家人的故事自明末清初的赵继鼎起步,他从翰林清流走到鄉間讲学,再到次子成为状元,三子官居巡抚。后人有的编史著籍,有的隐忍家国变局中建功立业,更有人在动荡时局下潜伏为国效命,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出任驻外大使。

这种家族气质和精神,成为赵氏后裔血脉中的坚定信仰:无论做官还是为民,始终追求“立德、立言、立功”——正如史书所载,士人的三重不朽。正因为此,赵家成为中国传统书香门第坚韧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刚直之气,清白作官**

赵氏家族的奠基者赵继鼎(1596—1673),是观庄村成为“进士之乡”的开端。赵继鼎本为武进本地学子,明崇祯年间考中进士,曾为湖北公安县令,后转任兵部主管。任上,他竭力为当地士子争取科举名额,力主公正。然而缘于丁忧守制,他舍弃仕途归乡,“隐居讲学”,自号“江南老”传播儒学理想,以师者自居。

赵继鼎在家书中常语重心长地规劝子孙:“顶天立地做事,若实在面临难以两全的抉择,情愿弃官,也不能违背良知!”据2024年《常州历代人物志》记载,赵继鼎还精通年谱编纂,著有《蓼溪年谱》。他的两位儿子赵申乔、赵申季也不负“清白守正”的家训,各自官至大员,尤以赵申乔为代表。

**贤良之世,引领风气**

长子赵申乔(1644—1720)仕途步步高升,历经刑部、山东、浙江多地要职,最终任职湖南、浙江等省的高官。其力主科举制改革、关注地方学风,在康熙年间屡建新风。尽管陈情“分闱考试”未及当时采纳,但为后续雍正年间分南北闱奠定了重要基础。

赵申乔病重乞休后,朝廷追授太子太保。在雍正时,更建祠致祭,乾隆帝钦赐“素丝亮节”匾额,可见其人格魅力和仕政治理的时代影响力。赵申乔的儿子中,长子赵熊诏成为康熙四十八年状元,次子赵凤诏亦有显赫仕途,一门两进士、一状元的荣耀在整个江南流传不衰。

**师德延续,断案公允**

赵申季作为家中幼子,康熙年间登进士授翰林。在其执掌山东学政期间,因严明正直、整肃考风而誉满齐鲁。据《费县志·清代人物》2022年版整理,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家族赴考失利,曾一度怀疑舞弊,但蒲松龄通过诗文直言此为误会,不仅无愧于公,甚至以“衡文清公”褒奖赵申季的高洁品行。

赵申季因劳累过度病逝任上,士人景仰其为人,集资修建赵公祠,楹联称赞,仕宦之后文风长存。济南“双忠泉”之名,则因赵申季生前撰写碑文广为流传,如今仍被列为济南名泉之一。

**状元翰墨,科学创新**

赵熊诏(1663—1721)继承家族望重士林,康熙年间高中状元,步入翰林,曾负责整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重要典籍。不仅如此,他还热衷天文历算,自制仪器观测星辰。据《中华科学史通览》(2023)披露,赵熊诏关于仪器改良的小品,如今在南京博物院仍有实物藏存。他编写有《裘萼公剩稿》,成为今日学者研究清代状元生活的重要文献。

洪亮吉、杨伦等清代著名文人对其评价甚高,文学与科学相结合,这在传统科举世家中实属罕见,说明观庄赵氏不仅重德讲学,也注重实学创新。

**学者辈出,诗文为业**

家族第三、四代在乾嘉年间持续人才辈出。赵怀玉,赵熊诏曾孙,被聘为《四库全书》编校,后任山东知府、书院山长。他诗文俱佳,与孙星衍、黄景仁等并称“毗陵七子”,在徽浙一带工诗传世。

据中国文史数据库显示,赵怀玉在嘉庆年间主动辞官归乡讲学,以诗会友,广结官绅文士,推动地方文教事业。走出仕途的赵氏后人以科教、诗文为事,无论宦游他乡还是寓居田园,都持续传承着书香门第的精神火种。

**家国动荡,文人转身历史舞台**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风云,外部局势一变再变。这时的观庄赵氏家族,老而弥坚,后裔赵烈文(1833—1893)选择弃考科举,专攻经世实用学问,投身曾国藩幕僚团队。赵烈文主持地方政务、参与军需管理,对太平天国战后江南安置有重要贡献。

他业余醉心藏书、办园,“天放楼”乃当时常州最大私人藏书楼之一。赵烈文所著《能静居士日记》,如今已被认为是研究清末历史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他以园林寄托文人情怀,园林遗址经过数度易主,现由常州地方博物馆管理。

**清末民初,读书精神未曾断绝**

赵源浚成为家族最后一位进士,流寓四川多年,曾修葺联云双塔、建学宫、助力新式教育。1905年,他主导成立了中江县第一所高等小学校,引入西式课程。其政声爱民,四川各地多有碑刻记其惠政。赵藩等官员曾以诗咏其政绩,足见影响。

至今,四川部分乡村仍以赵源浚及其家人为“模范县令”广为称道。据2024年成都市地方志,赵氏后人捐资助学、修桥造路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当地德政佳话。

**近现代风云,赵氏英才转战新领域**

进入20世纪,赵家子弟不再局限于科举、官场,而将“立德立功”转化为现实行动。赵忍安、赵行志两兄弟,分别在抗战年代投身革命,在金融、情报和国际事务层面为国家战略服务。

赵忍安作为重庆和武汉地下党重要筹备人,借助银行经理身份秘密传递情报,直接受到周恩来领导,帮助中共中央运作地下网络。新中国成立后,赵忍安长期从事金融和统战工作,在上海工商界声望颇高。

赵行志赴延安受训,抗战期间转战山东、华东、川渝等地,解放后成为共和国首任驻喀麦隆大使。1971年出使非洲,获总统亲赠手杖,为两国外交开启新篇。他退休后,始终心系常州故里,促使后代成功认祖归宗,延续赵氏家训。

**不朽书香,照亮百代人生**

纵观常州观庄赵氏家族自明至今,他们以诗书传家、以廉政服人、以实业报国。历代不仅有状元进士,更有学人、实业家、外交官、地下工作者,各自于时代洪流中书写独有的生命答卷。

这个家族的成长史,就是中国传统士人精神、家族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缩影。无论科举鼎盛还是风云变幻,他们以“读书”“修德”“家国为念”为座右铭,汇聚成一条照亮家风与民族精神的明灯。

**值得思考的是,传统望族在现代社会能否延续精神血脉?又或者,在追求知识、立足现实、报效祖国间,旧书香门第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舞台?**

关于这些问题,也许每个阅读到家族故事的人,都能在镜鉴中发现自己的答案。

来源:一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