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蚊治蚊”安全性引发关注:科技灭蚊的希望与隐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5 20:37 1

摘要:在闷热潮湿的夏日,蚊子的嗡嗡声和叮咬带来的瘙痒总是令人不胜其烦,而蚊子传播的疾病,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等,更是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困扰,传统的化学灭蚊方法已渐渐显露出弊端,不仅蚊子抗药性不断增强,化学药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

在闷热潮湿的夏日,蚊子的嗡嗡声和叮咬带来的瘙痒总是令人不胜其烦,而蚊子传播的疾病,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等,更是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困扰,传统的化学灭蚊方法已渐渐显露出弊端,不仅蚊子抗药性不断增强,化学药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蚊治蚊”的生物防治技术应运而生,然而,这项看似创新的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其安全性却引发了广泛关注。

“以蚊治蚊”:生物防治的创新之举

“以蚊治蚊”,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利用蚊子来控制蚊子种群数量,从而降低蚊媒疾病的传播风险。目前,主要有两种“以蚊治蚊”的技术路径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一种是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昆虫体内的共生菌,当携带这种细菌的雄蚊与未感染的野生雌蚊交配时,会产生胞质不相容现象,使得雌蚊产下的卵无法孵化,从而达到减少蚊子种群数量的目的。中山大学奚志勇教授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建立了“蚊子工厂”,规模化生产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从2015年开始,在广州南沙的沙仔岛和大刀沙岛进行释放试验,经过两到三年改良蚊子的持续释放,当地野生蚊子种群几乎全被清除,每年野生蚊种的数量都减少了83% - 94% 。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按照每平方米释放5只益蚊的比例,采用滚地毯式释放策略,每周两次,每次在村民居住区全方位释放约100万只沃尔巴克雄蚊,村内白纹伊蚊控制率超90%,7年都没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另一种技术是利用华丽巨蚊,它堪称白纹伊蚊的“天敌”。华丽巨蚊的幼虫生长环境与白纹伊蚊幼虫接近,均偏好屋顶积水、树洞、花盆等小型容器。在同一环境中,白纹伊蚊幼虫会成为华丽巨蚊幼虫的食物。研究显示,华丽巨蚊幼虫3周内可吃掉80 - 100条白纹伊蚊幼虫 。而且,华丽巨蚊幼虫期“吃荤”,成虫期却“吃素”,雌雄成蚊均不吸血,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对人畜无害。在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关键期,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师生团队奔赴佛山,在无法清除蚊虫的孳生地按比例释放华丽巨蚊幼虫,以捕食伊蚊幼虫,为阻断病毒传播筑起科技防线。

争议焦点:安全性与生态影响几何?

尽管“以蚊治蚊”在实验室数据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公众和部分专家对其安全性仍存在诸多担忧。

从技术本身来看,有人担心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在大规模释放后,是否会发生变异。万一这些蚊子出现不可控的变化,对人类或者其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目前研究表明沃尔巴克氏体对人类和脊椎动物无害,但长期影响仍有待观察。例如,复瑞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力勤认为,沃尔巴克氏菌的长期稳定性未知,可能因环境变化或蚊子抗性增加而失效,需持续监测。

生态平衡也是争议的重点。蚊子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处于食物链底层,但也是众多生物的食物来源,如蝙蝠、蜻蜓、鱼类等都以蚊子为食。大规模减少蚊子数量,是否会对这些生物的生存产生连锁反应?有专家指出,大规模种群压制可能扰乱生态平衡,影响以蚊子为食的捕食者,或导致其他蚊种填补生态位,潜在增加其他疾病传播。比如,若白纹伊蚊数量大幅减少,原本处于劣势的库蚊可能趁机大量繁殖,而库蚊同样能传播多种疾病。

还有关于“以蚊治蚊”技术应用的法律和伦理框架的讨论。目前,对于这类新兴生物技术的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旦在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责任界定和处理机制都不明确,这也让不少人对“以蚊治蚊”持谨慎态度。

全球实践与应对策略:在探索中前行

面对这些争议,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停止“以蚊治蚊”的探索,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和监管措施。

巴西在2015年率先在里约州尼泰罗伊市投放沃尔巴克氏菌蚊子,到2021年该市登革热病例下降70%,奇昆古尼亚和寨卡病例分别下降60%和40%,2023年登革热病例下降达90%。新加坡的“蚊子工厂”由当地政府直接运营,其环保署科研团队使用奚志勇团队提供的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如今对登革热病例控制效果能够做到70%以上。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以蚊治蚊”在控制蚊媒疾病方面确实具有巨大潜力。

为了回应公众对安全性的担忧,科研团队和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技术层面,不断优化培育和释放流程,提高雄蚊的质量和安全性。例如,实验室利用“雌雄分离机”,把雌蚊剔除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避免意外放雌。在生态监测方面,佛山市疾控中心已启动至少两年的生态跟踪,每月在投放点及周边设置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两栖类及鸟类监测样方,一旦发现本地物种结构异常,可随时调整或停止投放。在科普宣传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解释“以蚊治蚊”的原理、安全性和效果,提高公众的接受度。

“以蚊治蚊”作为一种创新的生物防治技术,为解决蚊媒疾病问题带来了新的曙光。虽然其安全性引发了诸多关注和争议,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未来,需要科研人员、政府部门和公众共同努力,一方面持续深入研究,完善技术,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健全监管和法律法规,加强科普宣传。只有这样,才能让“以蚊治蚊”技术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真正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有力武器 。

来源:破茧成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