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商场选择闭店,大城市的人也不爱逛商场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5 23:16 1

摘要:这两年,很多人表示,走进一线城市的商场后,都有个共性,就是冷清得让人不敢相信。

这两年,很多人表示,走进一线城市的商场后,都有个共性,就是冷清得让人不敢相信。

曾经周末排队等电梯的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如今早已关门,曾是上海地标的梅龙镇伊势丹,经营了30年也没能躲过歇业的命运。

就连北京SKP,这家全球销售额第一的“店王”,也在今年卖掉了股权。

网友忍不住发问,一线城市不是一直消费力最强吗?为什么看似买得起的人,反而最先抛弃商场?

01

过去,我们提到消费降级,更多的会联想到三四线城市,觉得大城市总能扛住经济波动。

但现实恰好相反,北京、上海的消费增速,已经落在全国平均水平后面,甚至出现负增长。

原因并不复杂,这些城市的家庭财富,大多和房产高度绑定,房价下跌,资产缩水的速度自然比别的地方更快。

同时,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接连裁员、降薪,外资撤离让就业机会减少,原本依赖高收入支撑的生活方式突然变得吃力。

更要命的是,很多家庭背着高额房贷。

过去收入高的时候,月供不算事,如今工资缩水,房贷反而成了沉重负担。

为了不影响还贷,只能从日常支出里削减,衣服能不买就不买,餐饮娱乐能省就省。

对他们来说,商场早已不是必需品,而是“可有可无”的消费。

02

高端商场最怕的就是客流减少,因为租金、人力、维护等成本几乎没有压缩空间。

只要人流降下来,盈利能力立刻大幅下滑。

北京SKP在高峰期,年销售额能超200亿元,硬生生超过伦敦哈罗德百货。

但2024年,它的销售额下降了17%。对一家以奢侈品和高端客群为核心的商场来说,这个跌幅已经足以让股东做出出售股权的决定。

类似的故事,在上海更普遍。

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梅龙镇伊势丹,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流量担当”,但过去两年陆续倒下。

它们曾经的客群,不是换到了电商,就是干脆减少了购买次数。

03

电商的冲击早已不是新闻,但很多商场依然没找到应对的办法。

过去20多年,从淘宝、京东到拼多多,再到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货,线上渠道不断迭代,价格更低、配送更快、选择更多。

而大多数实体商场的格局,十年如一日,一楼珠宝化妆品,二楼三楼服装,四楼餐饮加电影院。

这意味着,消费者很难找到必须到线下的理由。

价格没有优势,便利性不如电商,唯一的体验感也被千篇一律的布局消磨殆尽。

结果就是,电商零售额从2019年的10万亿元,涨到2024年的15.5万亿元,而商场的人气则一年不如一年。

04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大家不是不花钱,而是花在了别的地方。

节假日去旅游景区,你会看到人山人海,餐饮、住宿、门票和交通全都在带动消费增长。

这背后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从买东西转向买体验。

过去十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从两位数掉到3%多,但服务消费却在加速增长。

2023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2024年依然比商品零售快3个百分点。

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的服务消费占比都在60%以上,中国还只有40%多,调整才刚开始。

问题是,实体商场大多依赖商品零售。服务业崛起的同时,它们如果不转型,不仅会被电商挤压,还会被新的消费习惯抛在身后。

05

一线城市商场的退场,不只是生意不好那么简单,而是财富缩水、收入下行、电商冲击、消费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表面上看,是客流减少,实质上是中产消费信心的下降。

这对实体零售来说,是残酷的拐点,高端定位不再是护身符,过去的品牌效应和地段优势,也无法自动转化为现金流。

未来,能活下来的商场,要么在体验和服务上做出电商替代不了的差异化,要么彻底拥抱新的消费趋势,把自己变成社交、娱乐和文化体验的复合空间。

时代的变化不会为任何模式停下脚步,越是习惯于旧规则的企业,越容易在这一轮淘汰赛中出局。

商场的灯光会熄灭,但对消费者来说,生活的热闹不会减少,只是换了地方。

真正的课题是,谁能成为下一个人流聚集的中心。

来源:高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