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兵败之坎(72):白崇禧的变卦与妥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6 06:27 2

摘要:据郭汝瑰回忆(和其他人的回忆,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误差,我们暂时采用此内容,以说明白崇禧的突然变卦对整个“淮河战略”实施的影响),1948年10月31日,白崇禧由汉口到南京。当日下午5时,国防部开会讨论中原作战问题,白满口同意以第12兵团(即第一案,

据郭汝瑰回忆(和其他人的回忆,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误差,我们暂时采用此内容,以说明白崇禧的突然变卦对整个“淮河战略”实施的影响),1948年10月31日,白崇禧由汉口到南京。当日下午5时,国防部开会讨论中原作战问题,白满口同意以第12兵团(即第一案,由第10、第18、第2、第15四个军组成的第12兵团)转用于阜阳、太和、上蔡地区,并自动提议以第3兵团(该兵团辖第7、第48两个军,均为广西部队)随第12兵团进出阜阳和太和附近。

白崇禧表这个态,是在他统一指挥作战的情况下表示出来的,其优势在于:第一、兵力明显增强了,不仅在中原地区增加了一个桂系第3兵团,而且就第2军的战斗力而言,高于第85军或第14军是无疑的,第15军是重建部队,战斗力一般;第二、白崇禧提出的方案,是主动出击作战,直接把两个重兵集团用于豫东、皖北,向西拦截中原野战军加入徐蚌战局,向东呼应徐州“剿总”的部队作战,如果此方案得以提前执行,中原野战军加入徐蚌地区作战的可能性就小得太多了,更不要说打宿县、包围黄维第12兵团了;第三,无论第12兵团,还是第3兵团,不需要太长的集结准备,因为当时第18军、第10军,也包括第14军都在驻马店一带,而王凌云所率领的第2军、第15军,在南阳一带,可以很快集结到位的,为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是无疑的。

但是,到了1948年11月1日上午10时(此时间和别的将领回忆误差较大)再次开会时,白崇禧突然变更主张,坚决不肯指挥徐州和华中两大“剿总”的部队作战,不和蒋介石玩儿了。并且以为第2军及第15军在形势和距离上不便归第12兵团序列为借口,而只同意以第14、第85军归入第12兵团,即是第12兵团指挥第10、第14、第18、第85等4个军进出周家口附近机动。

而且华中“剿总”并于当日上午11时下达如下作战命令:1、以徐州为中心之陇海会战有一触即发之势。2、黄维兵团立即东移确山,轻装开太和、阜阳地区集中,11月10日集中完毕。3、第85军主力俟第3兵团先头到达随县后,即开广水,车运确山归还第12兵团建制。4、第14军即由南阳东移确山归还建制。

白崇禧这一变卦,虽说是在辅助执行“淮河战略”作战的调整,但一下子打乱了整体部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军临阵,而一时没了主帅,这仗如何打?无论白崇禧是出自何种目的,只能说明他对于国家大事,江山社稷的沉沦,太儿戏了些。别的将领如杜聿明、黄维等,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白崇禧却是明知有困难、尚可为而不为之,不能算是个名将,更不是蒋介石的忠臣良将。

第二,国防部的会议正在讨论之时,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已经开始单方面下达作战命令,简直是没有把蒋介石和南京国防部当“大哥”,独立特行到了“妄自尊大、分庭抗礼”之地步。

第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没有理由地说,第2军、第15军不适合加入第12兵团,还替换了两个军,一个是弱旅第14军,一个是远在长江沿岸的第85军,还要等第3兵团过去接防之后,再经广水,开确山归建,明知道兵贵神速,明知道时间不够用的了,还提出这样一个仓促的调整方案来,不仅是浪费时间,更是为整体战略执行添堵。

第四,不仅第12兵团不可能快速集结行动,迅速赶赴徐蚌前线,而且,原本答应参战的第3兵团,也不出手了,王凌云的两个军,也不参加作战了,还要回头去守南阳城。这一下子,使得整个淮海战役参战的总兵力减少了至少近10万人马,在战场之上,这绝对不是什么数字游戏,试想,第12兵团在当时不堪的情势之下,中原野战军尚啃不动他,如果再加上第3兵团的两支桂系劲旅和第12、第15的2个军呢。

其实,后人在对白崇禧这个人的认识上,是多有偏向的,只知道这个人很能打,也很聪明。但站在整个中华民国大局的层面上分析,站在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整体利益上分析,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搅局者。

来源:一哥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