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所有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都得马上吃药把它赶尽杀绝?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心里打鼓。有些人甚至一听医生建议不用治,反而更紧张,怀疑是不是病太重了,医生都不敢动手了?
一听“幽门螺杆菌”这五个字,不少人眉头就皱了起来。体检单上只要看到“阳性”,整个人都开始坐立不安,仿佛体内藏了一颗“定时炸弹”,非得立刻清除不可。
但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所有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都得马上吃药把它赶尽杀绝?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心里打鼓。有些人甚至一听医生建议不用治,反而更紧张,怀疑是不是病太重了,医生都不敢动手了?
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幽门螺杆菌不是个简单的“敌人”,它不像感冒病毒来去匆匆,也不像寄生虫那样容易被清除。
它更像是个“长期租户”,有的人跟它和平共处几十年没事,有的人却被它折腾得胃穿孔、胃癌前病变都有可能。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到底要不要治?是不是一旦检查出感染,就得立刻“清场”?答案没那么绝对。有些人确实需要立刻治疗,但有些人,真没必要动这场“药战”。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生存在胃黏膜里的细菌,能分泌出一种叫“尿素酶”的东西,帮助它在胃酸这种强酸环境中生存下来。它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口传播,家庭成员之间、共餐时都可能传染。
所以它不是因为你饮食不干净,而是太亲近、太常一起吃饭。有些人感染后啥事没有,有些人却反复胃疼、胃胀、打嗝、口臭,甚至发展成胃炎、胃溃疡。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中国专家共识报告》,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需要根除治疗。
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杀菌”,而是为了降低病变风险。如果没有症状,也没有高危因素,一味追求根除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门诊里遇到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体检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立马吓得不敢吃饭、不敢出门,天天泡枸杞、喝中药,结果两个月下来,胃更难受了。
她不是不想治疗,而是太怕了,怕吃药副作用大,怕没治好反而更严重。后来一问,她胃里没啥不舒服,也没有胃病家族史。我给她做了详细的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挺健康,反而是焦虑让她的胃越来越敏感。
不是人人都需要治,治疗的时机和人群得分清楚。那哪些人不建议盲目根除幽门螺杆菌呢?
第一类,是年纪大、身体条件差、合并多种基础病的人群。这类人吃药本就要慎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通常需要四联或三联疗法,药量大、周期长,对肝肾功能有一定要求。
这时候如果本身没有胃病症状,贸然吃药,反倒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腹泻、肝功能异常等问题。比起“治菌”,更重要的是保证整体身体状态。
第二类,是感染但没有任何胃部症状,也没有胃病家族史的年轻人。有些人是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但吃嘛嘛香、睡得香香,胃一点毛病都没有。
这种人多数属于“无症状感染者”,就像身上有点皮肤细菌,但并不引起疾病。这种状态下贸然吃药,反而可能打破身体原有的平衡。就像花园里有点野草,但没影响植物生长,没必要大动干戈去撒除草剂。
第三类,是反复根除失败、耐药情况严重的人群。有的人治了两次、三次,幽门螺杆菌还在,查了之后发现对很多药都产生了耐药性。
这时候再继续用药,不仅失败率高,还可能对肠道菌群造成长期破坏。这种情况下,可选择定期复查、评估胃黏膜状态,而不是一味追求“清零”。
第四类,是孕妇或准备怀孕的女性。怀孕期间用药本就要慎重,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对胎儿有可能产生影响。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不属于紧急干预,除非有严重胃病,否则建议等孕期过后再评估是否需要治疗。有时候,等等反而是更安全的选择。
第五类,是已经年纪较大但生活质量还不错、长期无症状感染者。这类人即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胃病症状,胃镜检查也没有明显问题。
这时候就不必为了“阳性”两个字而焦虑,更不能盲目吃药。就像年年体检发现有点脂肪肝,但控制饮食后没变化,也不一定非得吃药。
当然了,也不是说幽门螺杆菌就可怕不到哪去,得了就不管。对于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伴有不典型增生的人,根除治疗是明确推荐的。这些人群感染后胃黏膜更容易发生改变,持续刺激下可能会演变成更严重的问题。
治疗幽门螺杆菌不是“打一场仗”的事,而是要看清敌人是谁、自己体质如何、有没有战斗的必要。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方案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一般是10~14天。
治的时候要坚持、要规律,别吃两天药就停,也别自己随便换方案,治一半停药反而容易形成耐药。
很多人担心副作用,其实大部分人都能耐受,常见的不适包括腹泻、口苦、胃胀等,停药后一般可自行缓解。但要不是治病的人都要治菌,治菌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医生不是不让你治,是怕你治错了方向。
有人说,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第一站”,听着吓人,其实更应该说,它是“可能的风险因素”。不是感染就一定癌变,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感染才可能推动胃黏膜一步步走向病变。如果胃环境健康、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也许就像一个“安静的室友”,你不打扰它,它也不闹腾。
看到报告单上写着“幽门螺杆菌阳性”时,第一反应不该是慌张,而是冷静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有没有胃病症状?有没有家族史?有没有做过胃镜?是不是身体条件允许吃药?这些问题,决定了你该不该治、怎么治。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关注“幽门螺杆菌的家庭传播”,确实,共餐、共用餐具、亲密接触都可能成为传染途径。但也不必因此搞得人人自危。
使用公筷、定期体检、保持饮食卫生、避免口对口喂食,是很实用的预防方式。比起“草木皆兵”,更重要的是科学应对。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该不该治,真不是一句“阳性就得治”能概括的。有些人治是为了避免麻烦,有些人不治是为了避免多余的伤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中国专家共识报告(第五次修订)[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3):173-185.
[2]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胃癌防治中心.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4,51(2):112-115.
[3]王丽萍,张志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适应证与策略[J].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385-388.
来源:老张健康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