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五上午十点半,北京东三环一家老牌券商营业部里,空调的轰鸣声几乎被此起彼伏的键盘声盖过。玻璃门被推开,62岁的刘建国把遮阳帽往柜台上一放,掏出一张泛黄的账号卡:“姑娘,帮我看看,21年前买的基金还在不在?”
营业部里的热浪与镜像:21年浮盈与7日新户之间
周五上午十点半,北京东三环一家老牌券商营业部里,空调的轰鸣声几乎被此起彼伏的键盘声盖过。玻璃门被推开,62岁的刘建国把遮阳帽往柜台上一放,掏出一张泛黄的账号卡:“姑娘,帮我看看,21年前买的基金还在不在?”
柜员刷过磁条,屏幕跳出两行数字:2003年8月买入的3万元某混合基金,如今市值26.1万元;同期买入的另一只股票,45万元本金只剩27万元。老人咧嘴一笑:“基金替我赚了23万,股票倒亏18万,一正一负,看来还是懒人胜利。”他把打印凭条折好塞进钱包,像收藏一张旧车票。
刘建国的故事被旁边几位年轻股民听见,立刻围成一圈。“大爷,您这只基金拿的也太稳了吧!”“21年翻了8倍,年化差不多10%,真香!”赞叹声里,刘建国摆摆手:“当年买完就忘了密码,今天来重置,纯粹误打误撞。”
误打误撞的远不止他。8月7日至今,营业部日均开户量从40户飙到120户,七成是“90后”“00后”。大厅电子屏滚动播放上证指数走势,红色箭头一路向北,像极了社交平台上刷屏的“再不进场就晚了”的表情包。
27岁的李诗雨就是“表情包”的现实版。7月30日,她在同事“医药基金一个月15%”的鼓动下,用手机APP完成开户,当晚就买入两只ETF。“我原本打算先观望,可每天打开小红书,十条有八条在晒收益,越看越坐不住。”她把APP截图发到闺蜜群,配文“上车啦”,立刻收获一排“冲”的表情。
柜台经理王磊从业12年,见过两轮牛熊。他指着大厅里新设的“投资者教育角”说:“上一次像这样排队,还是2015年4月。那时人人谈杠杆,现在人人谈基金。”角落里,一块易拉宝写着“基金不是存款,过往收益不代表未来”,但鲜有人驻足。
刘建国临走前,王磊递给他一张风险提示单,老人笑着摇头:“我心脏受得住,亏了也不加杠杆。”而在一米之外的沙发上,李诗雨正盯着手机,把刚发的工资又转进证券账户,动作行云流水。
同一时刻,营业部门口的电子屏刷新数据:今日新增开户113户,比昨日又多7户。红色数字像一团火,把酷暑烤得更热。刘建国把帽子重新戴上,回头望了一眼那块“股市有风险”的铜牌,自言自语:“21年一眨眼,希望这些小年轻也能熬到自己的23万。”
热浪继续翻滚,玻璃门开合之间,时间把老故事和新冲动折叠在同一条K线里,谁也不确定下一秒是涨停还是跌停,唯一确定的是——故事还远没到剧终。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