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共识发布,T2DM患者的高血压管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6 20:00 1

摘要:但目前部分医务人员对T2DM患者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血糖、血脂和肾功能等方面,对血压的关注度不高。此外,许多T2DM患者对血压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出现症状才就医,导致病情延误。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审核专家:李舍予教授

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M)已在全球流行,且患病率仍在增加[1]。在T2DM患者中,有45%~80%同时罹患高血压[2]。T2DM与高血压均为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T2DM患者的高血压筛查、监测、管理等问题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但目前部分医务人员对T2DM患者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血糖、血脂和肾功能等方面,对血压的关注度不高。此外,许多T2DM患者对血压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出现症状才就医,导致病情延误。

“目前,针对T2DM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尚属空白,因此制定相关共识显得尤为迫切”。《成人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通信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舍予教授在采访中强调。为提高我国T2DM患者高血压筛查、监测和治疗的整体管理水平,这份针对T2DM患者的高血压管理共识应运而生。

医学界《执笔者说》栏目特邀共识通信作者李舍予教授,以及执笔专家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高血压内分泌科何洪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潘晓晖博士后对共识进行深入解读,以飨读者。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筛查与监测

共识强调,对于未诊断高血压的T2DM患者,应进行系统筛查。潘晓晖博士后提到,对于合并肥胖、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血压监测与诊室测量差距较大的患者,应考虑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以提高高血压的筛查率。此外,筛查过程中,如果部分患者虽未测出高血压,但已出现蛋白尿心脏肥厚或眼底损伤等症状,需要临床医生特别警惕是否存在隐匿性高血压。

在监测方面,共识推荐采用家庭和诊室双轨监测模式。何洪波教授指出,诊室血压是诊断和评估高血压以及判断高血压控制疗效的关键指标,但受到医院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测量值偏高(白大衣高血压)。家庭血压监测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可以真实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节省成本。为了确保家庭测量的操作规范性和数据可靠性,何教授建议患者选择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并注意测量时的姿势和环境。具体来说,应在平静的状态下进行测量,保证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同时保证脚和背部有支撑,首次测量时应测量双侧血压,选择血压较高的一侧作为后续测量的主要手臂,最终结果应取第二次和第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血压控制目标

共识推荐多数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应低于120/80mmHg,谈及原因,何洪波教授解释道,这一推荐基于多项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发现更严格的血压控制能够带来更好的心血管获益。例如,近期我国的“强化收缩压降低治疗对减少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ESPRIT)”研究证实,相比收缩压目标为140mmHg以下,将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以下能够更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HR=0.61,95%CI 0.44~0.84)[3]。

李舍予教授补充道,不同患者之间异质性较强,不能简单地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患者,因此个体化分层管理至关重要。在设定血压目标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跌倒风险、既往基线血压等因素。对于有一定跌倒风险,特别是基线脉压差较大的患者(如≥65岁),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血压控制目标。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和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共识推荐所有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饮食中的钠摄入,建议使用钾代盐,以控制高血压。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钾代盐时需监测血钾水平。李舍予教授强调,在限制钠盐摄入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患者工种、季节等)进行个性化调整。具体到执行层面,何洪波教授建议患者在家中做饭时少放一半的盐,并尽量选择清淡的食物;潘晓晖博士后则特别提醒注意隐藏在零食、腌制食品和油炸食品中的盐分。

对于肥胖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李舍予教授指出,这类患者的运动处方应兼顾减脂和增肌,但在开具高强度运动处方时需注意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和运动损伤。何洪波教授补充道,运动处方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心血管状况、血压和血糖水平等因素,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潘晓晖博士后则强调应该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培养患者的健康生活理念,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

▌降压药物选择

在药物使用方面,共识推荐成人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两种药物可降低死亡风险和肾脏终点事件风险。何洪波教授指出,如果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CB)或小剂量利尿剂。

▌跨学科管理模式

当下T2DM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常分散在心内科、内分泌科或肾内科就诊,不利于共病共管,未来实行跨学科管理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何洪波教授所在的科室——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高血压内分泌科是跨学科管理的典型代表。在筛查阶段,对所有T2DM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糖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在管理阶段,药物选择会综合考虑两种疾病的获益,而不是单纯考虑一种疾病的治疗对另一种疾病的影响。在随访监测阶段,明确监测频率和项目,为患者提供清晰的指导。在患者教育方面,兼顾T2DM和高血压的知识普及。

何洪波教授认为,这种跨学科管理模式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科室架构,更重要的是两个学科专家的共同讨论和合作。何教授提出“糖压共管,人人有责”的理念,强调内分泌科、心内科、肾内科、眼科和血管外科等科室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共同管理。

▌未来研究方向

谈及未来研究方向,李舍予教授指出,在T2DM合并高血压管理领域,未来有多个方向值得深入探索。首先,需要进一步探讨合并高血压的T2DM患者与未合并高血压的T2DM患者在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管理和生活特征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临床管理和患者预后的影响。其次,目前的指南多基于群体推荐,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通过大型队列研究或多中心数据,从发病机制、价值观与偏好、生活习惯和药物反应等多角度对患者进行分析,以实现个体化治疗。最后,新的诊疗方式和监测手段也有待探索,以便更好地预测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风险,并尽早干预。

小结

《成人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有助于改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现状。多学科合作和个体化治疗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和新诊疗手段的探索,这一领域将迎来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专家简介李舍予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医疗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高层次人才,四川省青年高层次人才,MAGIC中国中心联络员(liaison)

中华医学杂志社指南评级工作组(STAR)内分泌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防控分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JMIR Diabetes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等期刊编委

作为通讯作者在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建立WECODe糖尿病专病队列数据库;曾牵头制定3部国际临床实践指南(2型糖尿病,BMJ 2021;胆固醇,BMJ 2022;慢性肾病,BMJ 2024);2025年参与3部WHO肥胖指南和肥胖药物基本药品目录的制定。

主要研究方向:心肾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与电子病历大数据研究。

专家简介何洪波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高血压内分泌科、军队内分泌临床重点专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肥胖与糖尿病学组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肾上腺与内分泌性高血压学组组长,重庆市心血管代谢联盟共同主席。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基金等省部级以上各类课题10项,在Hypertension、J Hyperten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参与制订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型糖尿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英文版)》《2型糖尿病代谢手术术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等行业指南。

专家简介潘晓晖博士后

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博士后

主持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数篇。

参考文献

[1]Federation ID. Type 2 diabetes 2022[ EB/0L]. [ 2023-8-1]. https:/] idf.org/about-diabetes/type-2-diabetes/.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与肥胖学组,中国高血压联盟.成人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6):667-679.

[3]Liu J, Li Y, Ge J, et al. Lower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o less than 120 mmHg versus less than 140 mmHg in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or previous stroke: an open-label, blinded-outcome,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2024,404(10449): 245‑255. DOI: 10.1016/S0140-6736(24)01028-6.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