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沙家浜》是最令我反感的样板戏,有思考的人不会喜欢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6 20:09 1

摘要:《沙家浜》的故事原型可追溯至 1939 年,新四军一支队 6 团在东进抗日后奉命西撤,在阳澄湖畔的常熟县一带留下了 36 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一边医治伤病员,一边与日、伪、顽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周旋,谱写了一段

《沙家浜》的故事原型可追溯至 1939 年,新四军一支队 6 团在东进抗日后奉命西撤,在阳澄湖畔的常熟县一带留下了 36 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一边医治伤病员,一边与日、伪、顽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周旋,谱写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篇章。

1957 年,解放军第 20 军军长刘飞应《红旗飘飘》编辑部之约,口述了长篇回忆录《火种》,这段尘封的历史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随后,军旅作家崔左夫将其写成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 —36 个伤病员斗争纪实》。1959 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编剧文牧被这段故事深深打动,以其为蓝本,执笔改编成沪剧剧本《碧水红旗》,后更名为《芦荡火种》 。为了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剧组全体成员前往常熟 20 军 59 师体验生活长达三个月,与战士们一同训练、摸爬滚打,甚至实弹演习,完全按照部队新兵标准要求自己 。正是这种深入生活的创作态度,使得《芦荡火种》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展现上都充满了真实感。

1960 年 1 月 27 日,《芦荡火种》在上海共舞台正式首演,由杨文龙执导,沪剧艺术家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等出演。该剧一经上演便迅速走红,从 1960 年至 1964 年,累计演出 580 场,观众达 82 万人次 ,成为上海沪剧团建团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上座率最高的剧目之一。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剧中阿庆嫂的机智灵活、沙老太的铁骨铮铮、刁德一的阴险狡猾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 “智斗” 等经典唱段,更是广为流传。

1964 年 7 月 23 日,毛主席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三点极具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其一,他认为剧名《芦荡火种》存在问题,“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 他建议将剧名改为《沙家浜》,因为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其二,他指出剧作的军民鱼水关系不够突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戏份。其三,他觉得剧作的结尾成了闹剧,全剧风格前后不一,建议后面要正面打进去 。

北京京剧团认真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对剧本进行了精心修改。在修改过程中,编剧们增加了 “奔袭”“突破”“聚歼” 三场武装斗争戏,着重丰富了指导员郭建光的人物形象,使军民鱼水情在剧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在唱词创作上,剧组结合驻地湖光山色、有鱼有虾的生活场景,创作出了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 等活泼新颖、富有生活气息的唱词 。结尾也改成了郭建光率领队伍夜袭胡传魁,正面攻进胡传魁的宅子,大获全胜,使剧情更加紧凑合理,风格更加统一。

在众多 “样板戏” 中,《沙家浜》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故事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这种真实性为作品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使其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从沪剧《芦荡火种》到京剧《沙家浜》的改编过程,也是其艺术特色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沙家浜》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对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展现。在剧中,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群众,机智巧妙地掩护他们安全伤愈归队。沙奶奶等群众对新四军战士关怀备至,“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这句唱词便是军民情谊的生动写照。这种对军民关系的细腻刻画,在其他样板戏中虽有体现,但《沙家浜》无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展现军民团结的经典范例 。

此外,《沙家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它在继承京剧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生活元素和地方特色,使作品更加贴近观众。剧中的音乐设计巧妙地将京剧的传统唱腔与江南水乡的音乐风格相结合,如 “军民鱼水情” 一场中的音乐,既有京剧的韵味,又充满了江南的温婉,让人耳目一新 。其舞台布景也独具匠心,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布置,生动地展现了沙家浜的水乡风光和战斗场景,为观众营造出了强烈的代入感。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无疑是该剧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众多演员的精彩诠释下,剧中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以阿庆嫂的扮演者洪雪飞为例,她原本是昆曲演员,后调入北京京剧团 。她在表演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将阿庆嫂的聪慧与果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 “智斗” 一场戏中,面对刁德一的步步紧逼,洪雪飞通过细腻的表情、沉稳的语气以及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将阿庆嫂的机智应变表现得入木三分。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紧张的茶馆场景之中 。

饰演刁德一的马长礼同样表现出色。他出身于北京荣春社科班,在表演中融合了谭派、马派、杨派等京剧老生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通过深沉、内敛的表演风格,将刁德一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刻画得十分生动。在与阿庆嫂的对戏中,他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刁德一内心的算计和阴险 。比如在 “智斗” 中,他唱 “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时,那种阴阳怪气的腔调,以及脸上似笑非笑的表情,将刁德一的多疑和试探展现得惟妙惟肖 。

独特的唱腔设计也是《沙家浜》舞台表演的一大亮点。该剧在唱腔上既保留了京剧的传统韵味,又大胆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表现力强、感染力深的唱腔风格 。例如,郭建光的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采用了【导板】—【回龙】【慢板】—【原板】—【跺板】—【叫散】的板式结构,唱腔节奏明快而多变,旋律挺拔高昂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这段唱词,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充分展现了新四军战士英武豪迈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让观众听后热血沸腾 。

而阿庆嫂与刁德一、胡传魁的对唱 “智斗”,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这段唱词不仅通俗易懂、富有韵味,而且巧妙地运用了京剧的唱腔和节奏变化,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心理较量展现得淋漓尽致。阿庆嫂的唱腔圆润流畅,充满了机智和自信;刁德一的唱腔则带着一丝阴柔与狡黠,凸显其性格特点;胡传魁的唱腔则较为粗犷豪放,符合其草莽出身的形象 。三人的唱腔相互交织,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使观众沉浸其中,大呼过瘾 。

精心的舞台布景同样为《沙家浜》增色不少。舞台上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布置,生动地展现了沙家浜的水乡风光和战斗场景。在表现芦苇荡的场景时,舞台上用层层叠叠的芦苇道具,营造出茂密幽深的感觉,配合灯光的变化,仿佛能让观众感受到芦苇在微风中摇曳 。而在春来茶馆的场景中,简单的桌椅、茶壶等道具,以及具有江南特色的装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茶馆之中 。

随着《沙家浜》在舞台上的成功,将其搬上银幕的想法应运而生。1971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京剧《沙家浜》的电影版,这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遵循了 “三突出” 的创作原则,即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一原则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镜头运用到光线处理,从场面调度到人物塑造,都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 。

在镜头运用上,电影巧妙地通过不同景别和镜头运动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例如,在表现郭建光出场时,常常使用特写镜头或近景镜头,以凸显他的英姿和坚定的神情 。在 “坚持” 一场中,郭建光站在芦苇荡中,镜头从全景迅速推成近景,聚焦在他坚毅的面庞上,身后是随风摇曳的芦苇,营造出一种坚毅而豪迈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英雄气概 。而在拍摄群戏时,镜头则会巧妙地将郭建光置于画面中心,其他人物围绕其展开,强化他在场景中的主导地位 。

光线处理也是电影突出人物的重要手段。在电影中,正面人物尤其是主要英雄人物常常处于明亮的光线之中,而反面人物则多处于阴暗的角落。在 “聚歼” 一场战斗戏中,郭建光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他身上的光线明亮透彻,将他高大、英俊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敌人则被笼罩在阴冷灰暗的光线里,显得矮小、丑恶,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以及郭建光的英雄形象 。

色彩运用同样为电影增色不少。电影中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来增强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郭建光身着银灰色军装,搭配鲜红的新四军臂章,在绿油油的树丛竹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这种色彩搭配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与力量在绿色的自然环境中蓬勃生长 。而在表现敌人时,常常运用一些暗沉、压抑的色彩,如黑色、深灰色等,来体现他们的反动和邪恶本质 。

电影在场景布置上也别具匠心。为了营造出真实的战争氛围和水乡环境,剧组精心搭建了各种场景。芦苇荡的场景中,大片的芦苇随风摆动,营造出幽深、隐蔽的感觉,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在其中隐蔽养伤的艰辛 。春来茶馆的场景则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古色古香的桌椅、茶壶,以及具有江南风格的装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故事的茶馆之中 。这些场景的布置不仅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背景,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

从舞台到银幕的转变,《沙家浜》实现了艺术形式的拓展和创新。电影版在保留舞台版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优势,通过镜头、光线、色彩、场景等多种手段,将《沙家浜》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它不仅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食粮,也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经典的红色电影作品,让人们在光影的世界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沙家浜》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它的经典唱段,如 “智斗”“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等,至今仍被广为传唱。无论是在专业的戏曲舞台上,还是在民间的文艺活动中,都能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 。在一些社区的戏曲爱好者聚会上,老人们常常会兴致勃勃地唱起《沙家浜》的选段,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充满了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和敬意 。

《沙家浜》所蕴含的军民鱼水情、革命英雄主义等精神内涵,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了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这些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也鼓舞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许多学校将《沙家浜》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演出、学唱唱段等方式,让他们从小就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

随着时代的发展,《沙家浜》也在不断地创新和传承。一些文艺工作者对其进行重新演绎和改编,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新的表现手法,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一些改编版本中,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将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听觉感受;还有的在舞台表现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增强了视觉效果,让观众有了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也为《沙家浜》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争议反思

张贤亮,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作家,其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邃,常引发读者对人性、社会的深入思考。而他对《沙家浜》的评价 ——“《沙家浜》是最令我反感的样板戏,有思考的人不会喜欢它”,同样犀利且充满争议,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张贤亮反感《沙家浜》,或许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从创作风格上看,样板戏在当时有着严格的创作规范,强调 “三突出” 原则。这种创作模式使得《沙家浜》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概念化、脸谱化特征。阿庆嫂被塑造为智慧、勇敢且完美无缺的地下党员形象,她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台词似乎都是为了展现革命英雄的光辉品质,缺乏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胡传魁、刁德一则被刻画成彻头彻尾的反派,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衬托正面人物的伟大,形象单一扁平。对于经历过生活磨难、深刻洞察人性复杂的张贤亮来说,这样的人物塑造方式过于简单化、理想化,无法真实地反映人性的丰富内涵。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如《绿化树》中的章永璘,既有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挣扎与迷茫,又有对生命、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相比之下,《沙家浜》的人物塑造难以满足他对深度和真实的追求。

从政治与艺术的关系角度分析,样板戏在特殊历史时期与政治紧密捆绑,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宣传的工具。《沙家浜》也不例外,它承载了大量的理念和意识形态宣传任务。虽然作品通过精彩的唱腔、表演等艺术形式吸引了广大观众,但在张贤亮看来,这种过度的政治化倾向破坏了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政治的束缚,以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来打动读者或观众。

而《沙家浜》在政治的影响下,叙事模式相对固定,缺乏对生活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展现。例如,剧中的情节发展往往围绕着革命斗争的胜利展开,一切矛盾冲突的解决都显得过于顺利和模式化,缺乏对战争残酷性、生活艰难性的深入挖掘。张贤亮的作品则更注重对生活真实状态的呈现,他笔下的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着种种挫折与苦难,通过对这些苦难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当然,对于《沙家浜》的评价不能脱离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对于普及革命知识、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沙家浜》创造性地将京剧艺术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在唱腔设计、舞台表演等方面都有创新之处,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经典唱段至今仍被广泛传唱,证明了它在艺术上的一定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对于《沙家浜》这样具有特殊历史烙印的作品,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