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经济增速来看,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25 年 7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由 6 月的 6.8% 回落至 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由 6 月的 4.8% 下滑到 3.7%;1—7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至 1.6%,比 1—6 月再低 1.2
都说现在经济环境不好,无论是融资、创业还是生产贸易,大家普遍认为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大环境不好,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说法,具体是怎么表现呢?
从经济增速来看,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25 年 7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由 6 月的 6.8% 回落至 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由 6 月的 4.8% 下滑到 3.7%;1—7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至 1.6%,比 1—6 月再低 1.2 个百分点。三组数字一起往下滑,说明需求端和供给端都在减速。
从企业经营层面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贸易壁垒高企、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给外向型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同时,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突出矛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与消费市场渐进式复苏形成双重制约,企业普遍面临销售疲软、效益下滑、市场预期走弱等难题。
从消费角度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强。2025 年 7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继续下探,其中化妆品、金银珠宝、汽车三大可选消费类别同比均呈下行。与此同时,居民存款显著增加,且七成以上为定期存款,反映出消费信心不足,消费降级趋势明显。
从投资角度看,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探底。2025 年 7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跌幅由 1—6 月的 -11.2% 扩大到 -17%,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亦扩大到 7.8%,创年内新低。民间投资活力同样不足,2025 年 1—7 月民间投资同比仅增长 0.3%,企业普遍缺乏借款意愿,“躺平心态”明显。
从就业角度看,企业裁员、降薪消息不断,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可吸纳就业的新岗位有限,这又反过来抑制了消费能力和市场信心。
国际贸易层面,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增强,国际政治不确定性增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围堵打压持续加码,导致外贸企业稳订单、稳外资的压力陡增。
但这些都是现象。我们需要追问:背后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说到底,是资源配置失衡、需求供给错配与制度环境约束共同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矛盾的肌理拆开,才能为创业者识别问题、匹配能力提供一个清晰的判断框架。
一、农民群体的结构性矛盾解析
农民群体在城乡二元结构与产业转型中的矛盾呈现多维交织特征,核心痛点集中在生产流通、权益保障与发展能力三个维度。
留守乡村的纯农户面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根本矛盾。从生产端看,分散化种植导致单位成本居高不下——良种覆盖率不足 60%,机械化应用率低于 40%,与千亩以上规模农业的成本差距越拉越大。流通环节更为突出:农产品从田间到终端市场需经过 3—5 级中间商,每级加价 10%—15%,农户最终收益只占终端售价的 20%—30%。信息不对称加剧产销失衡,2024 年全国蔬菜因滞销造成的损失仍超 300 亿元,凸显产销对接机制失灵。
农民工群体的矛盾集中在“城市贡献”与“权益获取”的不对等。经济层面,农民工平均工资仅相当于城镇职工的 65%,劳动时长却高出 20%,超过七成没有带薪休假。社会保障断层明显:养老保险参保率不足 50%,医疗保险异地报销比例低于 60%,工伤赔偿纠纷年均增长 12%。更深层的矛盾是发展机会受限——随迁子女入学率不足 40%,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低于 30%,代际贫困传递的风险由此加剧。
土地承包经营者的矛盾体现为“规模经营”与“风险保障”的失衡。土地流转市场不规范,合同纠纷率高达 25%,且流转年限普遍不足 5 年,抑制了长期投入意愿。融资难尤为突出: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获批率比工业企业低 35 个百分点,利率却高出 2—3 个百分点。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叠加——2024 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仍高达 1200 亿元,而农业保险覆盖率仅 30%,赔付额不足实际损失的一半。
乡村小商贩的矛盾表现为“传统经营”与“数字时代”的脱节。硬件层面,农村网络普及率虽已突破 70%,但带宽质量仅为城市的一半,物流配送成本比城市高 40%。能力层面,六成以上商贩缺乏数字化经营技能,线上销售占比不足 10%,难以抵挡电商平台的渠道冲击。乡镇集市客流量年均下降 8%,租金与进货成本却以年均 5%—8% 的幅度上涨,生意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二、工人群体的核心矛盾透视
工人群体在产业升级与劳动关系转型中的矛盾,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革与权益保障体系的滞后。
央国企职工的矛盾集中在“体制稳定”与“发展活力”的冲突。薪酬体系刚性明显:同职级收入差距不足 20%,与岗位贡献脱节,导致核心技术岗位人才年均流失率上升 5%。职业发展通道存在“天花板”——技术序列晋升中层平均比管理序列多 3—5 年。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45 岁以上职工中,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的比例不足三成,技能迭代速度跟不上岗位要求。
私营企业员工面临“权益底线”与“发展上限”的双重挤压。基础权益层面,仍有半数以上中小企业未足额缴纳社保公积金,加班工资合规发放率不足 60%,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于 70%。职业稳定性堪忧——中小微企业员工年均离职率高达 30%,是国企的三倍以上。培训投入占比不足工资总额的 1.5%,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导致 35 岁以上低技能劳动者再就业难度陡增。
新业态从业者的矛盾本质是“新型就业形态”与“传统保障体系”不匹配。劳动关系认定模糊,八成以上平台从业者被排除在标准社保体系之外,职业伤害保障覆盖率不足 20%。收入波动巨大:外卖骑手月收入波动幅度可达 50%,且缺乏最低工资兜底。职业发展通道缺失——七成以上从业者表示没有明确技能提升路径,30 岁以上转型焦虑显著加剧。
三、企业家群体的发展矛盾剖析
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家面临的矛盾各异,但核心都绕不开资源获取、发展环境与创新动力。
小微企业主受困于“生存压力”与“发展资源”的失衡。税费与社保缴费合计占营收比重达 15%—20%,且社保缴费成本年均上涨 8%。融资渠道梗阻:银行信贷覆盖率不足 30%,民间融资成本年化 20% 以上,六成小微企业现金流紧张。合规成本进一步拉高负担——营业执照办理、年报公示等行政事务挤占老板三成以上工作时间,政策频繁变动又放大了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中型企业主的矛盾是“转型投入”与“回报周期”的错配。传统业务利润年均下滑 2—3 个百分点,而数字化改造单项投入动辄上千万元。人才瓶颈突出:高端技术人才招聘周期 3—6 个月,薪酬成本是普通员工的 3—5 倍。产业链协同不足导致效率损失——供应链响应速度比头部企业慢 40%,采购成本高出 10%—15%,资源整合能力明显不足。
大型民企的困境表现为“规模扩张”与“环境约束”的冲突。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提升使头部企业营销费用占比突破营收的 15%。国际化受阻:海外合规成本占国际业务支出 20%,知识产权纠纷年均增长 18%,地缘政治风险导致项目中断率上升。创新投入转化效率低——研发投入占比虽达 5% 以上,但专利商业化率不足 20%,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仍超 30%。
央国企领导者的矛盾在于“政策目标”与“市场效率”的平衡。多重考核目标导致决策冲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权重模糊,影响长期投资节奏。体制机制约束创新活力:重大决策审批环节平均 7—9 个,比民企多 50%,容易错失窗口期。资源配置行政化色彩浓厚,跨区域、跨行业整合难度大,资产利用率比国际同行低 15—20 个百分点。
四、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实现矛盾
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的矛盾集中在“学术价值”与“评价体系”的脱节。量化考核导向使科研行为短期化,论文数量与课题经费占考核权重 70% 以上,成果转化与社会贡献占比不足 20%。科研资源向头部集中:顶尖教授所获课题经费是普通教师的 5—10 倍,青年科研人员陷入“无课题、无团队、无设备”的三无困境。行政事务挤占研究时间,会议、报表、评审等非学术工作占比超 40%,深度研究的连续性被打断。
媒体与文化从业者的矛盾体现为“内容价值”与“传播生态”的冲突。流量导向扭曲内容生产,标题党、低俗化内容传播量是优质内容的 3—5 倍,导致创作初心与市场需求背离。原创保护机制失效:作品侵权率高达 50%,维权成本占收入比重超 15%,实际获赔却不足损失的 30%。变现模式单一,广告收入占比超 70%,内容付费渗透率不足 10%,难以支撑优质内容持续产出。
五、公职人员与事业单位的权责矛盾
基层公务员的矛盾聚焦于“责任无限”与“资源有限”的失衡。事务性负担持续加重,非核心工作占比达 60%,报表填报、迎检考核等“痕迹管理”耗费大量精力。权责匹配失衡:承担的行政审批、民生保障责任不断增加,但人事、财务自主权不足,“小马拉大车”现象普遍。激励机制扁平化——同一职级收入差距不足 10%,与工作强度、贡献度关联度低,导致动力不足。
基础教育教师的矛盾体现为“育人使命”与“非教学负担”的冲突。非教学任务占工作时间 35% 以上,迎检评比、数据统计、家校沟通直接压缩备课时间。评价体系单一:学生成绩占考核权重超 60%,素质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流于口号。职称评审通过率不足 20%,且受限于论文、课题等非教学指标,教师教学热情受挫。
医护人员的矛盾集中在“服务需求”与“职业保障”的失衡。三级医院医生日均工作时长超 12 小时,门诊量比合理负荷高 50% 以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年均增长 10%,九成医生存在职业倦怠。薪酬体系未充分体现技术劳务价值,收入与工作量、技术难度的关联度不足 30%,影响专业能力提升动力。
这些横亘在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当下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问题图谱。每一条矛盾都对应着资源错配的梗阻、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制度改进的空间。对于创业者而言,先看清矛盾的表现形式、影响范围与解决难度,再评估自身在技术、资源、模式上的比较优势,才能在复杂的问题网络中找到真正可持续的价值切口。矛盾不会自动变成机会,只有当你的解决方案与市场需求对上号,价值创造的通道才会真正打开。
来源:黑面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