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不少人喜欢去野外溯溪、游泳,却容易忽视潜在的感染风险。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先后收治了两名患者,在野外玩水后出现高热、胡言乱语等病症。经血液检测,两名患者均感染了钩端螺旋体——一种潜伏在污染水体中的致命病原体。
暑期,不少人喜欢去野外溯溪、游泳,却容易忽视潜在的感染风险。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先后收治了两名患者,在野外玩水后出现高热、胡言乱语等病症。经血液检测,两名患者均感染了钩端螺旋体——一种潜伏在污染水体中的致命病原体。
“患者血液中的钩端螺旋体,可能与接触溪水有关。”8月1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罗润齐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寄生在老鼠、猪、狗等动物体内,随尿液排出后污染水源。
无伤口也可能感染
“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水体容易被动物尿液污染,加之人们涉水活动增多,接触病原体的风险显著上升。”罗润齐介绍,钩端螺旋体通常藏在污染水体中,通过未愈合的伤口侵入体内。
罗润齐提醒,即使体表无明显伤口,人在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时,钩端螺旋体仍可通过眼结膜、口腔黏膜等完整黏膜侵入人体,引发感染。“尤其是洪水过后,水源污染严重时,无伤口感染的情况并不少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罗润齐。受访者供图
感染初期易被误诊为感冒
“钩体病早期症状(感染后1-3天)包括发热、乏力、头痛等,与普通感冒相似,容易误诊。”罗润齐提醒,钩端螺旋体感染后,患者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症状,可与普通感冒相区分,包括:腓肠肌(小腿肌肉)明显压痛、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压痛等。
若未及时治疗,病情可能在三天后急转直下。“钩端螺旋体可经血管播散至肺、肝、肾、脑等脏器,导致重症。”罗润齐介绍,重症钩体病则以黄疸、肾功能不全和出血倾向为特征,尤其是肺弥漫性出血型、重度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等患者,若未及时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不过,钩体病治疗并不困难。“病原体本身较易杀灭,青霉素、四环素、头孢类抗生素均有效。”罗润齐表示,多数患者不会留下后遗症,但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暴雨、洪水后感染风险更高
罗润齐提醒,钩端螺旋体在温暖湿润的水体中可长期存活,适宜温度为25-30摄氏度,夏季自然水域是高风险区域。“暴雨或洪水后,动物排泄物易被冲入溪流、池塘,大幅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农村地区的养殖积水区、被污染的土壤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如何预防钩端螺旋体感染?罗润齐给出如下建议:
避免接触不明水源。尽量不去未经消毒的水库、池塘、稻田等水域;避免在不明水质的水域中游泳;暴雨天气,非必要不出门。皮肤有破损时尽量减少溯溪、游泳或嬉水等活动,哪怕是小划痕、结痂未愈的伤口,都可能成为钩端螺旋体的“突破口”。
做好防护再下水。进行田间劳作、水上作业等活动前,应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如穿防水靴、戴手套等,减少皮肤暴露;接触后及时用肥皂水清洗。
消灭传染源。做好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等动物的滋生;家养动物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并妥善处理家畜大小便,避免污染水源。
及时就医。若接触过可疑水源后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别当“小感冒”拖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接触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