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毕业奇遇记”:我被母校“消费”;被班级拉黑;塑料师生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1 16:45 2

摘要:国际学校毕业即将勇闯天涯,“准留子”六月到九月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人生角色转变突如其来,一双看不见的手将涉世未深的他们从精心编排的“楚门的世界”推向世态炎凉。十七八岁,青春期,看问题犀利、尖锐,对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好奇,对人情世故懵懂。三位“准留子”讲述了他们的“

国际学校毕业即将勇闯天涯,“准留子”六月到九月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人生角色转变突如其来,一双看不见的手将涉世未深的他们从精心编排的“楚门的世界”推向世态炎凉。十七八岁,青春期,看问题犀利、尖锐,对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好奇,对人情世故懵懂。三位“准留子”讲述了他们的“毕业奇遇记”——

我拿到名校offer后被一群“母校”轮番消费,无奈隐身;

家长与母校爆发“档案冲突”,让我看清“塑料师生情”;

当同学们聚会旅行合照在朋友圈刷屏,我才意识到毕业典礼那天起,我被全班无声拉黑了。

01 不流行“升学宴”却疯狂“消费”毕业生

讲述人:格格(北京某国际学校毕业生,录取美国top15、英国G5、港前三)

高考的圈子热衷“庆功宴”,国际教育圈则流行“消费”毕业生。“难道感恩母校就必须给招生宣传站台充当活广告”?18岁的北京“准留子”格格无奈选择了暂时销声匿迹。

2025申请季,格格和几位同学的offer成为她所在国际高中的“升学喜报”担当:美国top15、英国G5、港前三........“当时还没毕业,我配合学校完成了一系列招生宣传,毫无怨言。然而‘消费’毕业生却好似无穷无尽的漩涡”!格格回忆,学校直播宣讲,公众号、视频号访谈,开放日与家长面对面分享,对外接受采访.......每一次,她都卖力表演,不遗余力感谢老师,感恩母校的托举.......

与此同时,与她“断联”许久的各路旧相识纷纷上线——英语培训班老师询问她的标化成绩;体育项目教练祝贺她升学,小学初中班主任则联系她父母,询问她的大学录取结果........“你以为他们真的是关心我?那你就错了!”

格格看到,教培顾问把他们的对话截图发到朋友圈并配文“咱们学员20天拿下托福110+,成功上岸港前三”;体育教练则把她训练和比赛时的视频发到朋友圈和公众号,称“热爱运动助力学生登顶世界名校”。

令格格无法理解的是,她初中就读的学校在招生宣传中,一位素未谋面的主播老师详细分享了她从前的成长案例。而她童年就读过的小学则邀请她以优秀毕业生代表的身份出席毕业典礼,鼓励学弟学妹.......

发来邀请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无奈告诉格格,老师们在校方要求下必须每年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联系毕业生家长,统计孩子后续升学去向并汇报给学校。

“从我们这走出去的孩子凭借优秀的全人素养遍布全球顶尖学府,国内方向清北复交,国际方向牛剑藤........”格格说,她完全能想象出校长在招生宣传时那如数家珍的姿态。而她只想反问——毕业生在高中大学阶段有所成就时,跟幼儿园、小学、初中到底有多大关系?你们有多少功劳?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母校们”“良师们”求放过!

02 父母与学校“档案之争”,遭遇“人走茶凉”

讲述人:小娜(北京某国际部毕业生,录取英国G5)

“毕业生档案转移,学校应该凭良心积极协助”!北京家长于女士对孩子母校冷漠推诿的态度极其失望,却束手无策。

于女士的女儿小娜即将赴英国求学,她和班里同学的档案存放问题成了家长的心病。于女士说,无论国际学校或国际部,毕业生档案问题注定绕不过去。如果所在高中配合,学生本人只需要在留服中心官网申请调档函交给学校,学校即可将毕业生档案邮寄到留服中心完成存档,全程网上办理。

家长们认为,档案妥善存档,便于学生未来回国考公考编,就业、落户。反之,如果学校不配合,家长恐怕要跑断腿,未来孩子可能面临“档案缺失”东奔西跑补办的尴尬。

六月份毕业时,于女士等家长与校方沟通档案事宜,被告知“国际方向学生没有档案”。家长不解:“我们通过中考录取而来,三年有完整的学习经历,档案里包括入学登记表、毕业登记表、成绩单、德育鉴定........说这些都没有,完全站不住脚!”几经交涉,班主任让家长将几份学生信息表自行拿走,自己找地方存放。

“北京户口的学生可以存放在户口所在地社区,外地户口的学生则需要回老家咨询,人社局、劳动就业中心,社区,很可能相互踢皮球”。于女士求助社交媒体,发现多位国际学校或国际部家长有类似经历。

小娜说,自从家长“组团”和学校沟通档案的事,妈妈就成了老师眼中的“刺头”。那些朝夕相处的老师相继退出了班级群,也不再回复她的微信。小娜说:“人走茶凉,不免心寒。”

北京某国际学校Amy老师透露,她和几位老师在暑假前夕加班加点为有需求的毕业生将档案顺利存放到留服中心,省去了家长跑街道,联系老家的麻烦。学校是“1+3国际高中”没有国内普高学籍,但这不影响档案存放到留服中心。Amy和老师们在家长中赢得了点赞与感激。

然而在她看来,国际学校毕业生未来出口多元,留学之后可能继续深造、移民、海外就业、创业,每个人对档案的需求截然不同,“虽然超出本职工作,但凭良心,可以消除家长焦虑,避免家校冲突,善始善终。”Amy说。

03 毕业典礼后,我被全班伙伴们无声拉黑了

讲述人:小晓(北京某国际学校毕业生,录取美国TOP20)

“毕业典礼那天阳光格外刺眼,我作为班长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转身谢幕后和同学们拥抱、合影,互换礼物。万万没想到,那是我和他们最后一次体面的互动”。毕业两个多月,小晓每每打开微信朋友圈,总被同学们一起聚会、旅行的合影刷屏。“一次也没叫过我”,小晓自嘲,如今自己敏感得像《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小心翼翼、患得患失。

小晓每每深夜刷到这样的朋友圈,倍感酸楚:十多个同学挤在成都街头火锅店举手比“耶”合照,结伴夜游香港维多利亚港,有人则一起晒机票,配文“毕业不散场”.......那些曾经和小晓并肩布置教室、熬夜改方案、排练节目的伙伴,此刻隔着手机屏幕笑得灿烂又如此陌生。

“为什么不叫上我?刚毕业就把我忘了?”小晓主动联系过两位以前交往颇多的同学,其中一人回复:“你是班长,老师的心腹,毕业后可以延续师生情”。另一位同学没回复,小晓却在其朋友圈看见一段话,那些迫于团队和谐而刻意维持的“被动社交”“无效社交”,毕业了,终于装都懒得装了。

小晓陷入沉思,那些课间的寒暄、小组互动的默契,在他们眼里纯属“被动社交”的表演。令她始料不及的是,在大家心目中,自己只不过是“老师的红人”“汉奸”“告密者”。

偶尔,小晓回忆起和同学们排练的周杰伦那首《蒲公英的约定》——一起长大的约定,那样清晰,打过钩的我相信,说好要一起旅行,是你如今,唯一坚持的任性......

来源:顶思TopSchool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