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时代,谁先开炮谁就先占领舆论高地。这次"7人吃一碗面"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店主拍了顾客加面的片段,却对140多块的消费账单只字不提。这种断章取义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简直太容易得手了。视频一发,群情激愤,谁还管你事实是啥?真相就是个慢性子,等它姗姗来迟,谣言早
短视频时代,谁先开炮谁就先占领舆论高地。这次"7人吃一碗面"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店主拍了顾客加面的片段,却对140多块的消费账单只字不提。这种断章取义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简直太容易得手了。视频一发,群情激愤,谁还管你事实是啥?真相就是个慢性子,等它姗姗来迟,谣言早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河南大参考"栏目组没来调查前,多少人已经在心里给这一家七口人贴上了"蹭吃"的标签。这就是短视频的可怕之处,十秒钟就能毁掉一个家庭的名誉。而且最恐怖的是,很多人看了第一个视频后,就再也不会去关注后续澄清了。澄清后的真相更耐人寻味。这家店老板其实是把"引流"二字玩出了新高度。当下实体商家不容易,拼命想在网上博眼球。
但这老板打的算盘也太精了:故意挑一家带娃的顾客,拍下加面的镜头,再蹭"薅羊毛"的热点,这一套流量密码玩得明明白白。更扎心的是,网友扒出这位老板还有前科。什么让学员免费打工,员工离职不给工资,还多次上电视台炒作。人家是把"矛盾营销"做成了家常便饭。这种把顾客尤其是孩子当引流工具的做法,踩踏了最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短期可能收割了一波流量,长期却是自毁招牌。自毁招牌背后折射出消费心理学的微妙现象。"蹭吃"、"薅羊毛"这类话题能引爆舆论,恰恰因为它触及了大众对公平的敏感神经。店家提供"免费续面"服务,本是为了吸引顾客。但当顾客真的多加几次,老板心里就不舒服了——这不是占我便宜吗?即使马女士一行人实际消费140多元,在老板眼里可能还是觉得亏了。
这就是典型的"心理账户"作祟。老板把"免费续面"当成送给顾客的额外恩惠,而不是服务的一部分。当顾客真把这当权利时,老板感觉自己被占了便宜。便宜没占成,老板的危机公关倒是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第一招,发布不实视频抹黑顾客,结果被打脸。第二招,删除原视频销毁证据,结果被翻出更多黑历史。第三招,道歉时避重就轻,只字不提隐瞒消费金额的事实。第四招,直播中甩锅电视台,称自己"被挖坑",随后匆忙关闭评论溜之大吉。每一步都在加深公众的不信任。对比之下,马女士拿出消费小票和支付记录,简单直接,不加修饰,反而赢得了信任。这告诉我们,在信息透明的今天,事实胜于雄辩。真相可能迟到,但从不缺席。
真相并非只有单一面向,"7人吃一碗面"事件实质上是短视频时代的信息偏差与商业底线的双重危机。店主将正常消费行为武器化,只为博取眼球。140多元的消费被故意隐瞒,只展示"续面"片段,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将消费者特别是孩子当成流量工具。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营销手段并非孤例。从前科被扒,到直播甩锅,一系列表现暴露了流量至上时代的伦理困境。当实体商家把矛盾炒作作为常规营销手段,必然面临信任危机。真实消费者马女士带着小票和支付证明出镜,一招制敌,证明了在信息透明的环境下,没有任何花招比真相更有力。这提醒我们:在短视频横行的时代,保持怀疑是必要的。而对商家而言,短期流量或能带来关注,但诚信才是长久之道。
来源:睿智的八挂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