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后80年的相对和平得来不易。直面过上一场大战的人们逐渐远去,但与这场重大灾难紧密相关的政治术语却没有淡出21世纪的人类生活。相反,许多当代政治现象重新出现在“法西斯主义”或者“新纳粹”的刺眼标签之下。
转自:长安街知事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后80年的相对和平得来不易。直面过上一场大战的人们逐渐远去,但与这场重大灾难紧密相关的政治术语却没有淡出21世纪的人类生活。相反,许多当代政治现象重新出现在“法西斯主义”或者“新纳粹”的刺眼标签之下。
在反法西斯战争结束80年后,国际社会仍须对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回魂”保持高度警惕。
什么是法西斯?
“Fascism”的词根来源于拉丁语“fasces”,中文“法西斯”便是对该词的音译。“fasces”的拉丁语本意是“束棒”,用桦木或榆木绑扎成一束,中间插一把利斧,象征团结与权威。
上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各国兴起。实际上,它的出现是欧洲旧秩序崩溃的结果,造成如此严重社会失序的元凶并非“时局艰难”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欧洲民众对当时走马灯般的政治纲领出现了系统性的信心崩溃。这些“主义”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危机,更无法建立一种替代性的、充满希望的新秩序。
换言之,在法西斯主义大流行之前,欧洲原有的政治、社会和宗教秩序已经遭受了长时间的侵蚀。这种侵蚀并非“大萧条”的单次冲击所引发,而是发生在一个缓慢的时间轴线之上,其过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与深刻破坏,以及世俗主义、个人主义的到来。旧的、宗教性的、静止的生活已经消亡,但人们无法从各种新的解决方案中找到出路,这导致了绝望和恐慌的四处蔓延。
但是,法西斯主义未能发展出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意识形态。纳粹政党一味驳斥、打击或者否定主流的主张与制度,排斥现存社会的部分群体,例如犹太人、罗姆人和共产主义者,以制造短暂的政治团结。
它始终未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社会理想或者可行的制度框架,法西斯主义思想阵地的确立只能依靠对现状频繁地说“不”,或者粗陋地借用在它之前就取得过成功的其他思想,例如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和马基雅维利主义。
法西斯主义有多大危害?
如上文所言,法西斯主义是西方混乱的产物,而它结束混乱的途径就是“消灭社会”。既然有人厌恶罢工,那就镇压工会;既然有人厌恶通胀,那就管制价格;既然有人痛恨犹太分子,那就使他们消失,直至社会被肢解。
然而,摧毁社会最终就是摧毁人。不管意大利、德国还是日本的法西斯主义都伴随着毫不手软的压迫、逮捕和肉体消灭,这并不是某种巧合或者意外。
法西斯主义的另外一个根本危害是视暴力为“积极力量”。他们要么真心地赞美武力,称其是“民族净化”的工具;要么相信战争与和平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在合适机会出现的时候,武力就可以被使用。法西斯主义高度强调“民族生存”和“国家荣耀”,认为真正能够扩大生存空间和获得国家荣耀的,就只有战争。
这就是为什么法西斯轴心国——不管在欧洲还是在东亚——都极力推动大战的爆发。这与一战十分不同,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之后,没有任何一方刻意谋求一场毁灭性的大战。
时至今日,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已有80年之久,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政治还会面对法西斯主义的卷土重来吗?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曾经做过一项社会实验。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的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向学生清楚地讲述法西斯主义而发起了一场名为“浪潮”的教学实验。他拟定了严苛的纪律,要求参与者绝对服从。学生们穿着同样的制服,创造出特定的手势,并迅速形成一个紧密的团体,其成员在短短五天之内从20人增加至200人。
在实验的最后,琼斯召集同学们,在学校的大礼堂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时期的影片。影片中那些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的狂热崇拜和叫嚣展现在众人眼前,观看影片的学生们面面相觑,意识到自己被轻易地操纵,甘愿成为类似冲锋队员的存在。该试验于2008年被德国拍成电影,搬上大荧幕,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极为广泛的讨论。
尽管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在二战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全球不同地区向着本土化发展。
学界通常以“新法西斯主义(neofascism)”指代二战之后出现的承袭法西斯核心要素的政党与运动,例如极端民族主义、反自由宪政、反多元文化,但其组织形态、政策主张已适应当代环境,并非彻底复刻战前体制。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发源地,欧洲国家在战后的不同阶段也发展出了新纳粹谱系,如法国、德国、希腊都出现了类新纳粹势力的“右翼极端主义”。
学界通常认为,法西斯主义不是一个严格的系统,而是一系列特征的排列组合,因此法西斯主义的适应性很强,但也导致面对这种现象时容易出现分类困难和意见分歧。
近年来,在民粹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影响下,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放缓,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高企。
从二十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盛行的社会规律来看,倘若失业者是工人,更容易受到左翼或激进左翼的吸引;如果失业者是中产阶层,则更可能成为法西斯分子。尤其是在一些政策主张陷入困境的国家——许多发达经济体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民众很容易被相互矛盾的政治承诺所吸引,例如既要禁止移民,又要降低成本;既要反对欧盟,又要统一市场。
历史上,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出现,是宗教与社会秩序崩溃的结果。当时的萧条、动荡反复证明了各种替代性方案都难以克服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也无力建立新的稳定秩序。
因此,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国际社会仍须对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回魂”保持高度的警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努力寻找出路,修复遭受多重创伤的世界秩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