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9年7月,上海的梅雨季刚过,闷热的空气里夹杂着黄浦江的腥味。
这根破管子,连收废品的都不要!」
1989年夏,上海船厂工人王建国在清理苏联援建旧仓库时,
发现一根刻着"HY-1/1976"的锈蚀钢管。
工友嘲笑:「老毛子的垃圾,当晾衣杆都嫌丑!」
2023年,当美军"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在台海突然转向撤退时——
舰长日志记载:
「雷达显示12艘055驱逐舰包围,可实际仅1艘...那根该死的晾衣杆!」
01
1989年7月,上海的梅雨季刚过,闷热的空气里夹杂着黄浦江的腥味。
王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手里的榔头又敲响了一声。
国有企业改制的风暴刮到了上海船厂,这座建了三十多年的"红旗车间"要被拆掉,改建成职工宿舍。
「老王,这些破烂很多是苏联人留下的东西,你看着办吧。」
厂长指了指仓库角落的一堆废料。
「能卖废品的就卖了,卖不掉的就当垃圾处理。」
王建国点点头。
五十二岁的他在这个厂子干了三十年,从学徒工一步步熬成了技术骨干。
眼看着老厂房要拆,心里多少有些不舍。
他走向那堆废料,大多是些锈迹斑斑的钢管和铁板。
突然,一根约两米长的钢管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根管子比其他的要粗一些,表面虽然锈蚀严重,但能看出做工精细。
管子一端刻着几个模糊的字母:「HY-1/1976」。
「老毛子的东西就是结实。」
王建国拿起钢管掂了掂,分量不轻。
「这玩意儿拿回家当晾衣杆正好,比那些塑料管子强多了。」
工友张师傅走过来瞧了一眼:「老王,你要这破管子干啥?连收废品的都不要这种货色。」
「浪费可耻嘛,能用就用。」
王建国扛起钢管。
「我家那个塑料晾衣杆前两天被小海玩足球给踢断了,正愁买不起新的呢。」
张师傅摇摇头:「你这人啊,抠门得要命。这种破铜烂铁拿回家,你老婆不骂你才怪。」
王建国没理他,扛着钢管往家走。
路上遇到几个邻居,都对这根锈迹斑斑的管子指指点点。
有人说他拾荒上瘾,有人说他舍不得花钱买新的。
王建国一概不理,径直回了家。
「你这是从哪儿弄来的破烂?」
妻子李秀英看到丈夫扛回来的钢管,皱起了眉头。
「咱家阳台本来就小,你还往回搬这种东西。」
「你别小看这管子,苏联货,质量好着呢。」
王建国把钢管架在阳台上,试了试承重。
「比那些塑料杆子结实一百倍,用个三十年都不会坏。」
六岁的外孙女从房间里跑出来,好奇地围着钢管转圈。
小手摸着锈蚀的表面,突然说:「外公,这个管子会唱歌。」
「小孩子胡说什么呢。」
李秀英白了外孙女一眼。
「钢管哪会唱歌,别乱摸,小心割破手。」
王建国笑了笑,也没太在意小外孙女的话。
小孩子想象力丰富,总爱说些奇奇怪怪的话。
当天晚上下了场雨。
王建国躺在床上,隐约听到外面有一种低沉的嗡嗡声。
声音很轻,像是远处的汽车引擎声,但又有些不同。
他起身到阳台看了看,雨水正顺着钢管往下滴,没有什么异常。
第二天早上,李秀英在晾衣服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前一天晚上洗的厚棉衣,挂在钢管上一夜就干了。
要知道,这种梅雨天气,厚衣服至少要晾三四天才能完全干透。
「这管子还挺邪门的。」
李秀英一边收衣服一边嘀咕。
「难道是因为它粗一些,透气性好?」
王建国也觉得奇怪,但想不出合理的解释。
反正衣服干得快是好事,他也没多想。
更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
每次下雨的时候,住在楼下的王奶奶家的三只野猫就会跑到楼道里乱跑,像发了疯一样。
王奶奶抱怨说猫咪们可能是被雷声吓到了,但王建国注意到,这些猫只在自家阳台正下方的区域打转,其他地方它们反而很安静。
「外公,我说这个管子会唱歌吧。」
小外孙女海指着阳台上的钢管。
「每次下雨的时候,它就唱歌给小猫咪听,所以它们才会跳舞。」
李秀英觉得外孙女的话越来越离谱:「什么唱歌跳舞的,你少看点电视,脑子都看坏了。」
王建国却若有所思。
他是技术工人,对机械和物理现象比较敏感。
这根钢管确实有些不寻常,但具体哪里不对劲,他又说不上来。
1989年的秋天,台风「莎拉」登陆上海。
狂风暴雨持续了一整夜,小区里的晾衣杆大多被吹倒或吹弯。
第二天早上,王建国去阳台检查损失,却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钢管完好无损,而且管子周围约一米的范围内,地面是干的。
不仅如此,原本挂在管子上的几件衣服也没有被打湿。
好像有一个无形的罩子,保护着钢管和周围的区域。
「这太邪门了。」
李秀英看着干燥的衣服,半信半疑。
「难道这管子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王建国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台风过境时,钢管表面竟然没有一滴雨水。
其他金属物品都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只有这根管子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外公,我知道为什么。」
小外甥女认真地说。
「因为管子里住着一个隐形的叔叔,他不喜欢被雨淋,所以就用魔法把雨水赶走了。」
这次,连王建国都开始认真考虑小外孙女的话了。
虽然「隐形叔叔」的说法很荒谬,但这根钢管确实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特性。
从那以后,王建国开始留意钢管的各种异常表现。
他发现每次下雨的时候,管子确实会发出一种很低频的声音,人耳几乎听不见,但如果仔细感受,能感觉到一种轻微的震动。
而且这种震动似乎有某种规律,像是在传递什么信息。
「说不定这真是个宝贝呢。」
王建国抚摸着锈蚀的管壁。
「等十六岁的儿子小海长大了,让他研究研究这是什么原理。」
他当时绝对想不到,这根被当作晾衣杆的「废铁管」,三十年后会让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指挥官夜不能寐。
02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一个月,上海的天气异常闷热。
王海放下手中的教案,走到办公室窗边透气。
3十五岁的他已经在这所中学当了十三年物理老师,学生们都喜欢叫他「海哥」。
手机响了,是父亲打来的。
「小海,你下班了吗?家里的那根钢管又出怪事了。」
王建国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兴奋。
「你快回来看看,这次比以前更邪门。」
王海笑了笑。
父亲对那根钢管的「迷信」已经持续了快二十年。
从小到大,王海听过无数关于这根管子的「灵异事件」:衣服速干、台风天不进水、下雨天猫咪发疯等等。
但作为一个物理老师,王海更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些现象。
「爸,你又开始了。那就是一根普通的钢管,哪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你先回来再说,这次真的不一样。」
王海无奈地摇摇头,收拾东西回家。
一进门,就看到父亲拿着一个指南针在阳台上比比划划。
「你看,你看!」
王建国兴奋地指着指南针。
「指针偏了十五度!整整十五度!」
王海接过指南针,确实如父亲所说,指针明显偏离了正北方向。
他在阳台上走了几步,发现只有在钢管附近,指南针才会偏转。
离开钢管一米以外,指针就恢复正常。
「这...」
王海皱起了眉头。
作为物理老师,他知道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钢管周围存在着强烈的磁场。
「不可能啊,钢管怎么会有磁性?」
王海拿出手机上的指南针应用,结果一样。
「除非它本身就是一块磁铁,但你看它这个样子...」
钢管表面锈蚀严重,看起来就是普通的碳钢材质。
这种材料通常不具备永磁性,更不可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磁场。
「我就说这管子有问题吧。」
王建国得意地说。
「你们这些读书人,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世界上神奇的事情多着呢。」
王海没有反驳父亲,而是陷入了深思。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必须承认眼前的现象确实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
接下来的几天,王海开始系统性地研究这根钢管。
他从学校借来了一台磁强计,测量钢管周围的磁场强度。
结果显示,钢管表面的磁场强度达到了0.8特斯拉,这已经接近一些工业用电磁铁的水平。
更奇怪的是,这个磁场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以某种规律波动。
王海用示波器记录了一整夜的数据,发现磁场强度每隔7.8秒就会出现一次峰值。
「7.8赫兹...这个频率有点眼熟。」
王海查阅资料后大吃一惊。
「这是舒曼共振的基频!」
舒曼共振是地球大气层和电离层之间形成的电磁共振现象,基频正好是7.8赫兹。
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频率对生物体有特殊的影响,甚至被称为「地球的心跳」。
王海突然想起小时候家里那些猫咪的异常行为。
如果钢管真的在发射7.8赫兹的电磁波,那么动物的异常反应就可以解释了。
许多动物对低频电磁波都很敏感,这也是它们能够预感地震和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
但问题是,这根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钢管,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精确的舒曼共振频率?
王海决定深入调查钢管的来历。
周末,他陪父亲去了一趟老船厂。
那里现在已经改建成了居民区,但还有几个老工人在附近开小店。
「HY-1?这个我有印象。」
老工人刘师傅看着王海画的图样。
「那是苏联人搞的什么秘密项目,具体叫什么我忘了,反正挺神秘的。」
「你还记得其他细节吗?」
王海追问。
「那是1976年的事情了,苏联专家来了一批,在红旗车间搞了半年多。」
刘师傅回忆着。
「后来听说是什么海洋研究项目,但具体搞什么我们工人不知道。项目结束后,设备就扔在仓库里了。」
「海洋研究?」
王海若有所思。
回到家后,王海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
「HY-1」、「1976」、「苏联」、「海洋研究」...这些关键词组合起来,让他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在一个军事论坛里,有人提到过苏联在1970年代曾经进行过代号为「海燕计划」的秘密研究。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研究极低频电磁波在海洋中的传播特性,据说与潜艇通信有关。
「极低频电磁波...」
王海的心跳加速了。
他想起了钢管的异常现象:7.8赫兹的舒曼共振、强烈的磁场、对水分的奇特影响...这些都指向一个可能性:这根钢管不是普通的设备,而是某种高度先进的电磁发射装置。
当天晚上,王海失眠了。
躺在床上,他能清楚地感受到那种微弱的振动从阳台传来。
那是钢管在「歌唱」,就像当年小侄女对父母说的那样。
现在,他开始明白这首「歌」的真正含义。
第二天是周一,王海在课堂上讲解电磁波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里的钢管。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这根管子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想象。
下课后,他拨通了大学同学的电话。
那个同学现在在中科院工作,专门研究电磁波技术。
「老李,我想请你帮个忙。」
王海压低声音。
「我这里有个东西,可能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技术,你能帮我分析一下吗?」
「什么东西神神秘秘的?」
同学李博士笑着问。
「一根钢管。」
王海说。
「但这根钢管可能不简单。」
他没有说出自己的全部猜测,但内心深处,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正在形成:如果这真的是苏联「海燕计划」的产物,那么它很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实验装置,而是某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武器原型。
想到这里,王海打了个寒颤。
一根被当作晾衣杆用了二十年的「废铁管」,可能是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秘密武器?
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但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这个方向。
03
2020年春节过后,疫情刚刚结束,上海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王海的女儿王婷带着新婚丈夫回娘家拜年。
女婿叫赵志强,在一家军工企业做技术员,是个资深军迷。
「爸,听婷婷说您家有根神奇的钢管?」
赵志强一进门就好奇地问。
「能让我看看吗?」
王海笑了笑。
这些年来,他已经习惯了别人对家里那根钢管的好奇。
作为一个物理老师,他对钢管的异常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始终没有找到完全合理的解释。
「就在阳台上,不过现在没什么特别的。」
王海带着女婿走向阳台。
「只有下雨天才会有一些奇怪的现象。」
赵志强看到钢管的第一眼,就愣住了。
不是因为它的外观,而是因为管子上那行刻字:「HY-1/1976」。
「岳父,这个编号...」
赵志强的声音有些颤抖。
「您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知道一些,好像是苏联的什么海洋研究项目。」
王海回答。
「不仅仅是海洋研究。」
赵志强深吸一口气。
「HY是俄文"海燕"的缩写,这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的一个绝密项目。据说是研究用极低频电磁波攻击敌方舰艇的技术。」
王海愣住了。
他的猜测竟然是对的。
「你确定吗?」
王海问。
「我在单位见过相关的解密资料。」
赵志强认真地说。
「不过资料显示,这个项目在1977年就被取消了,所有设备都被销毁。如果这真的是海燕计划的产物...」
他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显:这根钢管的价值无法估量。
「我能用仪器检测一下吗?」
赵志强问。
「我车里有一台军用级的磁强计。」
王海点点头。
赵志强取来仪器,对钢管进行了全面的检测。
半个小时后,他的脸色完全变了。
「这…这怎么可能!」
他的眼睛瞪得滚圆,嘴巴张得老大,整个人像被雷劈了一样僵在了椅子上。他的手指在颤抖,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数字。
来源:城市套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