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暑刚过,天气虽不再酷热,却也不算凉爽。每年这个时节,总有人觉得“秋高气爽,来点小酒最合适”,但年过60岁的人,尤其老酒友,如果还不调整杯中之物,身体可真受不住。
处暑刚过,天气虽不再酷热,却也不算凉爽。每年这个时节,总有人觉得“秋高气爽,来点小酒最合适”,但年过60岁的人,尤其老酒友,如果还不调整杯中之物,身体可真受不住。
不少人会疑惑:喝了几十年酒,怎么突然就不适合了?其实不是酒变了,而是身体变了。尤其过了花甲之年,身体的代谢、器官的耐受力,早已跟年轻时判若两人。
有位老年人常常自豪地说,自己“酒量从不输年轻人”,可没几个月就因为肝功能异常被劝停了酒。他并非个例,而是很多人没意识到:年纪大了,不是不能喝,而是不能乱喝。尤其处暑之后,气温昼夜差异大,湿气未尽,燥气渐起,正是调养脏腑、保护脾胃的关键时节。这个时候,喝错了,只会加重身体负担,甚至诱发潜在问题。
第一种不能喝的,是“空腹酒”。不少人觉得清晨一小杯、睡前一盅是养生,其实这是误区。空腹状态下,胃肠黏膜毫无“防护”,酒精直接刺激胃壁,容易引发胃炎、胃出血,还会加快酒精吸收速度,更伤肝。
再者,长期空腹饮酒对胰腺也是打击。很多人不知道,急性胰腺炎的诱因之一就是空腹大量饮酒,尤其老年人胰腺功能本就减弱,一旦发作,常常措手不及。
第二种不该喝的,是“代糖酒”。有人以为无糖、低糖的果味酒、代糖饮品更健康,其实里面添加的甜味剂,像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喝多了对肠道菌群有影响,还可能干扰血糖调节。
更关键的是,这类酒通常口感柔和,容易让人忽略酒精浓度,不知不觉就喝多,反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尤其是本身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的老年人,这类酒对血糖波动影响更大,远比普通白酒隐蔽却危险。
第三种要警惕的,是“药酒”。许多人年纪一大,就想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酒泡”。可问题在于,药酒并非人人适宜,更不是万能灵药。
不少市售药酒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有些甚至含有雄性激素、麻黄碱类成分,长期饮用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担,诱发高血压或心律失常。尤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更要慎之又慎。
而且,药酒本质上仍是酒,酒精含量并不低,不能因为带“药”字就忘了它的本质。与其迷信药酒,不如科学调理生活作息,才是长久之计。
第四种不该再碰的,是“冰镇酒”。处暑后虽然白天气温仍高,但早晚明显转凉,身体对冷的耐受变差,尤其是胃肠功能。
很多人喜欢冰镇啤酒、冰镇黄酒,觉得“透心凉”,但其实冰酒下肚,容易引发胃肠痉挛、腹泻、消化不良。尤其是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本就消化缓慢,喝冰酒更容易加重胃食管反流,甚至诱发心绞痛。
而且,冷饮会刺激血管收缩,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群来说,是个不小的隐患。不要小看这点“凉意”,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就是身体的“绊脚石”。
第五种最易忽视的,是“混合酒”。什么是混合酒?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种类的酒混着喝,白酒兑啤酒、红酒加果汁,年轻人聚会常见,但老年人效仿,后果却很严重。
不同酒类的酒精浓度、添加成分、代谢路径不一样,混喝容易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还可能引起酒精性脂肪肝甚至肝纤维化进展。而且,混合酒更容易引发醉酒反应,导致摔倒、意识模糊、低血糖风险上升。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喝了还要吃药,酒精与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放大副作用,比如降压药与酒精同服,有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引发晕厥或猝倒。
很多人总觉得“喝点小酒无妨”,但小酒背后的风险往往被忽视。尤其年过60,身体不是不能喝,而是不能再随便喝。这个时期更需要的是清醒与节制,而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不少人误以为“喝点酒能活血”,这句话其实被误解太久。所谓“活血”,并不是指靠酒精扩张血管就能改善循环。短期扩张后,血压波动反而更剧烈,诱发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反而增加。
再说了,如果酒真是“活血良药”,那医院血管科门诊就不会这么忙。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长期饮酒与高血压、心衰、心房颤动密切相关。
而且,很多酒友常忽略一个问题:酒精是一级致癌物。尤其与口腔癌、食管癌、肝癌有明确相关性。岁数大了,身体细胞修复能力下降,酒精带来的伤害更难逆转。
所以,与其说老年人“不能喝”,不如说是“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喝”。如果实在割舍不下,建议选择低度、少量、用餐时适度饮用,并且每周不超过两次,才能真正做到不伤身。
有些人觉得戒酒难,其实就像戒夜宵、戒甜食一样,开始难,坚持下去就发现,身体变轻松,睡眠更香,血压更稳,胃也不再“嘟囔”。
说到底,人到老年,不是要“忍着不喝”,而是要“选对生活方式”,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喝酒就像穿衣,不合身的,不仅不美,还可能伤人。
处暑之后,不妨也给生活降降“温”,少些“火气”,多些“清气”。那些看似难改的习惯,其实只是还没开始。今天开始,给身体一个“喘口气”的机会,别再让它为酒精埋单。
如果身边有年长的亲人还在坚持“酒养生”,不妨劝一劝,分享给他们看看。真关心一个人,就从提醒他别再乱喝开始。
健康不是一时的选择,是每天一点点积累的结果。正如包粽子选糯米、煮汤圆讲火候,身体也是“慢工出细活”。处暑一过,别让一杯酒毁了一个秋天的健康节奏。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指南(2023年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5):420-428. [3]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居民酒精摄入与癌症风险关系研究报告[R].2021.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来源:小鱼美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