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遇,今年处暑不一般,医生劝诫你做好这几件事防秋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3 18:44 2

摘要:气象署的数据一出来,我们一群医生就坐不住了。60年一遇的“超长热尾+突冷交替”气候,叠加高湿度和昼夜温差,直接把秋季疾病的“发病率曲线”推上了新高点。别说老年人,连年轻人都开始咳嗽、嗓子疼、胃口差、头晕、情绪起伏大,门诊里这种“换季综合征”的患者最近翻了三倍。

今年的处暑,和往年不一样。

气象署的数据一出来,我们一群医生就坐不住了。60年一遇的“超长热尾+突冷交替”气候,叠加高湿度和昼夜温差,直接把秋季疾病的“发病率曲线”推上了新高点。别说老年人,连年轻人都开始咳嗽、嗓子疼、胃口差、头晕、情绪起伏大,门诊里这种“换季综合征”的患者最近翻了三倍。

这不是换季常规操作,是气候+人体的“系统级碰撞”。我们必须更认真地面对今年的处暑。你以为秋天是“凉快点、舒服点”?不,这个节点,是夏病未退、秋病初起、免疫力最迷的“空窗期”。身体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出错,但也最值得你给它一点照顾。

我们从门诊症状、发病机制、气候影响、研究数据、误区解析五个角度,说清楚今年处暑,你该怎么保命,也怎么养命。

热没走干净,寒已按下启动键,身体先乱了节奏。

最近突然早晚凉得发怵,但中午又热得冒汗?这就是“昼夜温差大于10℃”的典型表现。研究显示,当昼夜温差超过8℃时,人体自律神经系统的调节会变得迟钝,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增加,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翻倍。

一个门诊里的老王,才62岁,前天早上遛弯穿了短袖,回家后就开始胸闷出冷汗——急性心梗。检查时,血压因为早晚温差激发交感神经过度活跃,飙到180/110。他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罪名”是:换季不加衣。

建议你:早晚出门,哪怕中午热得像夏天,也请备上一件薄外套或长袖。别让身体在“冷热电梯”里频繁爬楼,它会抗疫的。

秋老虎不是说说而已,它把呼吸道烧得最惨。“处暑后最常见的门诊病种: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咽喉炎。”这不是巧合,是因为高温高湿+植物花粉+尘螨飙升,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

呼吸道黏膜像厨房油烟机的滤网,正常时有湿度、有弹性,可以过滤空气里的杂质。但到了处暑,滤网干了、粘了、裂了,清洁力下降,病毒细菌就乘虚而入。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数据指出:处暑时段的PM2.5和颗粒物过敏源浓度,是全年平均值的1.8倍。

你家孩子最近开始清早打喷嚏、鼻塞、早上咳?别只当是“感冒”,可能是呼吸道过敏反应。建议你:早晨不打开窗通风,晚上洗完头一定吹干,家中做好空气湿度调控,维持在50%左右。一定要用加湿器?错。湿度过高反而让螨虫疯狂繁殖,反而加重症状。

胃口差、腹胀、便秘、反酸......这些不是“换季脾气”,是脾胃在求救。

处暑之后,门诊里消化系统不适的人群也明显增加。特别是老年人、体质偏虚寒的人,脾胃本就弱,突然降温后更是雪上加霜。

脾胃就像个柴火灶,夏天油烟太重、火力过猛,到了秋天突然泼了盆冷水,结果灶灰飞扬、火苗不旺,消化吸收能力一下子滑坡。

《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一篇研究指出,处暑前后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高发期,主要机制与气温突变导致胃肠道神经调节紊乱有关。

你老觉得吃不下饭、吃完总打嗝、便秘几天才解一次?别忍。建议你:早餐一定吃热食,晚饭不吃凉拌菜,绿豆汤、冰镇西瓜、酸奶这些“降火标配”该收起来了。每顿饭后热毛巾敷敷肚脐周围,温养一下脾胃的“火力”。

情绪像坐过山车,不是你玻璃心,是身体在调节季节荷尔蒙。每年处暑后,精神心理科门诊开始迎来小高峰。有些人突然失眠、易怒、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甚至出现轻度抑郁。这是“季节性情绪障碍”的早期表现,属于生理性变化,不是你想太多。

人体内的“生物钟”系统依靠阳光调节褪黑素和血清素的分泌,秋季日照时间一减少,这些调节情绪的激素就紊乱了,整个人容易陷入低落状态。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所2021年研究指出,处暑至秋分期间,城市居民褪黑素水平下降25%,血清素活性减弱,情绪波动加剧。

你突然觉得“人间不值得”?那不是你脆弱,是大脑“阳光电池”没电了。建议你:每天中午出去晒15分钟太阳,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找机会走出办公室。光线,是免费的抗抑郁药。误区太多,每年都有人栽在“换季误操作”上。

误区一:开始吃补了,红枣、桂圆、羊肉一顿猛补。错。热性食材在这个阶段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你舌苔厚腻、大便不畅、口苦口干,再补就是添火上身。

误区二:忽视饮水,觉得不热就不渴了。错。秋燥已经开始,体内水分蒸发快但感知不明显。建议少量多次饮温水,不等渴才喝。

误区三:穿衣跟着天气走。今天热脱光、明天冷加绒。错。身体有“温差记忆”,过于频繁的冷热刺激会扰乱免疫系统。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今年处暑不一样,不建议过度秋冻,尤其是体虚、老年人、儿童、过敏体质人群,寒气一入骨,秋病就扎根了。

还有一类人,今年尤其要小心:有基础病的人,尤其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哮喘患者。

中国慢病管理中心2024年统计,处暑后两周是糖尿病人并发症、心梗、脑梗的集中爆发期,因为气温骤变影响血管弹性、血糖波动更大、呼吸系统更脆弱。

建议这类人群:处暑后要监测血压血糖频率增加至每日一次,不要等身体出问题才去看医生。药别停,衣别减,监测别断。

医生是怕你小题大做吗?不,我们是怕你“秋病入骨、冬天难补”。养生,从来不是老年人的专属,更不是仪式感,而是对身体的日常维护。

身体没有闹钟提醒你它出故障,但一到换季,它的很多“暗伤”就开始翻账本。今年这个处暑,是一场全身系统的换挡,你如果不踩准节奏,就容易让疾病插队。

我们希望你这个秋天,能吃得下、睡得好、心情平、免疫稳,不是靠“多喝热水”,而是靠你对身体的深一点理解。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红.气温波动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4):287-291.
[2]王颖.换季气候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机制与防控策略[J].中国环境科学,2022,42(8):3692-3698.
[3]周立新.秋季情绪障碍与日照时间关系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1,54(6):392-396.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