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高温天解放买汰烧,大家都去了社区食堂?耄耋“老法师”、独居老奶奶、退休夫妻都惬意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4 10:28 2

摘要:夏日炎炎,上海连续高温橙色预警,马路上行人稀疏,杨浦区敦化路62号的熊猫饭堂却格外热闹。上午10点半开门伊始,就陆续有客人前来,11点半之后达到高峰,各个取菜窗口前都排起了队。

夏日炎炎,上海连续高温橙色预警,马路上行人稀疏,杨浦区敦化路62号的熊猫饭堂却格外热闹。上午10点半开门伊始,就陆续有客人前来,11点半之后达到高峰,各个取菜窗口前都排起了队。

在烈日炙烤的高温天里,饭堂内凉爽宜人。记者在现场看到,素不相识的老人们互相打着招呼。“你帮我看一下饭菜,我去上个厕所”“没问题没问题,你去你去”——这种自然而然的互相照应,让社区食堂的邻里社交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81岁的朱爷叔端着餐盘穿梭其间,不时停下与熟人打招呼。他刚为两位争抢冷气出风口座位的顾客调解成功:“好位置多得很,翻台快,侬放心好了。”这位天天报到热情洋溢的长者,已经成为熊猫饭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像朱爷叔般有故事的食客,这里还有许多。

连续高温里解放“买汰烧”,耄耋老人调解冷气座位

朱爷叔家就住在熊猫饭堂对面,今年81岁的他和79岁的老伴几乎每天中午都来这里用餐。尤其最近连续高温天,家里更是一点火灶不开。朱爷叔没有使用老年卡,而是选择了充值优惠。“昨天我刚充了1000块钱,可以得到1220块钱,这样就能吃一个多月了。”

过去没有社区食堂的时候,老两口烧每顿饭都要花2-3个小时。“从买菜到摘菜、洗菜、烧菜,再到最后洗碗,整个流程下来,一顿饭就要这么长时间。”朱爷叔感慨道,“中饭、晚饭都这样,一天要浪费好多时间。”

自从有了熊猫饭堂,他们几乎每天中午都来这里吃。朱爷叔每天的消费在30元左右,注重荤素搭配。“我不太喜欢吃猪肉,而是喜欢鱼虾这些比较清淡的优质蛋白。”他说,“但是这些食材在家处理起来特别麻烦,社区食堂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

作为此地的“老法师”,朱爷叔对周边很多社区居民都很熟悉。他在熊猫食堂坐镇,不时会出面巧妙调停一些顾客矛盾。

最近气温太高,空调冷气口对准的座位成了香饽饽,有时会遇见两拨人争座的情况。这时,朱爷叔就会出来调停。“其实这里冷气口对着的位置很多,但有些朋友对这里不熟悉,都认准了一张桌,就出矛盾了。我会指给他们看其他冷气也很充足的位置。别看这边客人多,其实翻台率很高,这会儿你看着好座位被占了,下一刻又有好座位空出来。”朱爷叔熟悉饭堂的每个角落,总能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就在昨天,还有个顾客跑来说自己的墨镜掉了,服务员找来找去没找到,甚至查看了监控也没发现。朱爷叔在一旁出谋划策:“要不你再找找看包里?”最后那个人把包翻了个底朝天,果然找到了墨镜,皆大欢喜。

对朱爷叔来说,这个餐厅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更给了他一个邻里社交的舞台。朱爷叔的希望也很朴素:“希望社区食堂越办越好。”

天太热心脏不适获众人关心,独居老人找到“清凉里的温暖”

80岁的赵奶奶满头白发,牙齿也掉落了很多。她住在附近内江公园旁的老房子,但过去十年随女儿在松江生活。最近因新房装修,她又独自搬了回来。

由于做过心脏支架手术,消化能力也不太好,这次回来前她就担心:我烧不动饭,三餐怎么吃呢?思来想去,她决定天天到附近的小吃店去。“附近的小吃店也很多,我当时已经准备好天天馄饨面条的过日子。”赵奶奶回忆道。

好在,回来不久,她就听邻居说这边有个社区食堂,来看过之后觉得非常好。“菜品种类多,天天吃也不腻。”赵奶奶现在每天的午饭晚饭都在这里解决。

“我也吃不了大鱼大肉,每顿饭,就是一碗免费的米饭,再加一盆小荤的菜。”赵奶奶介绍说,小荤的菜基本上做到荤素搭配,”把饭和菜都吃完,一顿饭就结束了,差不多20元,最多不超过25元。”

有这样一家食堂,对赵奶奶来说非常方便,“价格也在合理的接受范围内,解决了我吃饭的大麻烦。”

但最让赵奶奶感动的,是这里给予她的温暖感觉。有一次她在饭堂里突然心脏感觉不舒服,服务员和周围的顾客都对她非常关心。“他们问我如何服药,有什么办法可以处置,需不需要叫救护车。”赵奶奶说,“当时就令我很感动。后来我叫女儿放心,不要担心我一个人在这边,因为社区邻里都很温暖,我没有孤零零的感觉。”

退休夫妻告别盛夏隔夜菜,有“吃饭保底”小日子很惬意

张阿姨夫妇就住在熊猫饭堂后门的小区,走过来只需六七分钟。每周总有两三天,他们要到这里来吃。

“我们都退休了,儿子周一到周五住在单位,只有周末才回来。所以现在,只有周末儿子回来,他爸爸才下厨。等吃完,所有剩菜打包叫儿子带走。周一到周五,我们就在外面找饭吃。”

儿子不回来的时候,她和丈夫两个人懒得烧。张阿姨说,因为他俩的胃口都不大,但饭菜又不能只烧一点点,过去家里面正经开火烧一顿,接下剩菜要吃三到五天。这也是不少小胃口家庭共通的烦恼。

现在好了,自从有了社区食堂,夫妻俩吃上了新鲜饭菜,再也不用对着隔夜菜发愁了。

夏日专属菜色还有免费畅饮,下午开放给居民吹空调

高温天里,附近居民比平时更需要社区食堂。

熊猫饭堂的总厨墨嘉辉告诉记者,最近半个月,食堂每天接待2000人上下,相比之前非高温天客流提升了大约5%。“我们的食客中70%是老年人。暑假也有不少老人带孩子过来吃的。”

这里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菜品供选择,涵盖蒸菜、冷菜、热菜、点心、汤羹各种类别。菜品更新方面,每月月初更新一次,月中更新一次,根据顾客满意度调查表,每次调整的菜品比例在20%。门口的小黑板还会写出每日的特价菜。

为应对高温天气,饭堂特意准备了一些消夏解暑的菜色。“比如上海人喜欢的丝瓜炒毛豆,还有清火的苦瓜,荠菜、山药、芋艿这些,冷菜像白斩鸡,热菜像鱼,还有绿豆汤。”墨总厨如数家珍地道。这里还提供免费米饭,免费的豆浆和橙汁畅饮。

但特别的是下午两点打烊以后的安排——开放给老年人纳凉。不论消不消费,都可以进店吹空调,像公益性的便民措施。

折扣优惠也很有吸引力:每天午餐13点10分之后打7.8折,晚上20点之后打6.8折,当天“清仓大甩卖”,不卖隔夜菜。“有些食客是专门等到折扣时间来吃的,像环卫工人、骑手小哥之类,到那个时候又是一波高潮。”墨嘉辉说,”折扣还是很划算的,比如晚上八点以后,20元的菜,打折完只要13元多。”

记者手记:社区食堂切换“夏季模式”,“沁胃”更“沁心”

高温持续,社区食堂们迎来了特殊的考验——如何增强吸引力,让懒得做饭的食客踏进门来?

在上海,社区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社区,甚至成为创业圈的讨论热点。然而,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点评网站的评分却是另一番景象:网红餐厅的评分动辄4.5分以上,不少社区食堂的评分却徘徊在3点几,有的门可罗雀,有的甚至已经关门歇业。

如今的上海的居民,早已不是看见“社区食堂”四个字就盲目追捧的阶段了。近年来,记者多次走访报道社区食堂,发现顾客们的期待简单却严格,就是菜品、环境、服务“三板斧”。

更难的则是因时制宜,比如,社区食堂切换夏季模式:高温天进门一身汗,先在门口水斗里洗个手洗个脸,清清爽爽再吃饭;清单又营养的消暑菜品,一份丝瓜炒毛豆,一份清蒸鱼,一碗米饭加个绿豆汤,或者来杯免费畅饮的橙汁,再找个出风口正对的座位,坐下来吃吃喝喝不要太惬意;中午吃完了也不用马上离开,吹着冷气和熟人侃大山、打打牌、喝喝茶,到了傍晚直接吃饭,还省了家里的空调费……

极端天气下,社区食堂的价值在于“沁胃”更“沁心”。一句“帮我看下菜,我去个厕所”,陌生人之间便有了信任。而让居民们能够真正放松下来,宾至如归的前提,还是整洁的环境、好吃多样的饭菜和亲切微笑的服务。真正理解老年人的需求,用真心换真心,这或许才是社区食堂最应该练就的“内功”。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