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沙尘漫天、寸草不生的荒漠,一边是绿意如海、野兔奔跃的草原。8月18日,在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长说”创新故事分享会的讲台上,当全国人大代表、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王召明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今非昔比的两幅画面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
敕勒川草原最新修复实景对比图
一边是沙尘漫天、寸草不生的荒漠,一边是绿意如海、野兔奔跃的草原。8月18日,在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长说”创新故事分享会的讲台上,当全国人大代表、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王召明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今非昔比的两幅画面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发出阵阵惊呼和热烈掌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里的诗意画面重现在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内。难以想象的是,就在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沙漫天的荒芜之地。
在这片重生的土地上,王召明深情讲述着他与小草共命运的30年。王召明自称“小草”,微信名也叫“小草”。他说:“我更像一棵草,看着不起眼,但内心强大。”用科技的力量,他带领的科技团队收集保存2300种小草,让3300万亩沙地、荒漠、废弃矿山等变成绿洲。
王召明在“学长说”创新故事分享会上与同学互动
讲座中,一位来自黑龙江的青年学生深受感染,仿佛亲眼见证了科技的力量如何在荒漠中种出春天,他表示:“真正的科技报国始于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成于对科学真理的执着,终于对国家民族的担当。”
“靠知识改变命运”
王召明出生在中蒙边境的乌拉特草原,一个典型的牧民家庭。家中七个孩子,他排行老三。童年记忆里,除了放羊、读书,还有两袋羊毛换学费的艰辛。高中时,为了凑齐几十块钱的学费,他骑着自行车,驮着羊毛到县城去卖。那段日子,风吹日晒,却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要用知识改变命运。
1993年,他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大学期间,为了生存,他蹬着三轮车卖花,从赊花、租三轮,到周末奔波于城市街头。靠着专业知识培育花草,他卖出的花成活率高,口碑渐起。大二那年,他开了自己的花店,组织同学团队,用心经营,毕业时已在呼和浩特开了三家花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承接了呼和浩特新华广场的草坪铺设工程,从此从“种花”转向“园林绿化”。
2001年6月12日,他创立一家绿化公司。创业初期,他发现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北方城市的绿化草种90%依赖进口,这些“奇花异草”虽鲜亮,却需大量浇水,养护成本极高。以内蒙古为例,每平方米草坪年耗水1吨,对干旱地区是巨大负担。而草原上的本土植物,无人浇水也能茁壮生长。
“为什么草原上的草不能用于城市绿化?”这个朴素的问题,点燃了他科技创业的火种。他决心将草原上的乡土植物引入城市生态建设,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地情”的绿色发展之路。
讲座中,青年学生也对此产生强烈共鸣。一位学生举手很久,才得到提问机会:“王老师,您是如何想到这一点?”王召明的回答:“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同样也养一方植物,尊重自然规律,或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为草原保存生命火种
王召明深知,生态修复的核心在于种源。没有本土草种,再先进的技术也无从谈起。然而,当时中国缺乏系统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科研机构尚且不足,更遑论企业。
2012年,蒙草上市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自筹2.2亿元,历时18年,构建北方干旱区“1个总库+9个分库+10个资源圃”的三级保藏体系。
这个被称为“小草诺亚方舟”的种质资源库,如今已收集保存北方温带草原区、青藏高寒草原区等不同生境的植物种质资源2300种、6.5万份,其中包括66种珍稀濒危植物。
这一决策在当时备受质疑。公司内外专家认为,种质库是科研机构的事,在上市公司报表中只是“成本”。但王召明坚持:“50年、100年后,我们这群人在哪儿不知道,但种子库里的生命火种还在。我们这一代人,总要给子孙留下点什么!”
他相信,这些乡土植物基因关乎国家种质资源安全与生物安全战略。
为了采集种子,蒙草科研团队常年奔波于荒漠、高原、雪原。8月是采种黄金期,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林区突降大雪,科研人员顶着风雪,在湿滑山路上艰难搜寻,最终仅采集到7种乡土植物原种3公斤,这可能是当年该区域唯一的收获。
王召明(右)在大青山采集种质资源
这支团队由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专家带领,也有“90后”青年前赴后继。截至目前,他们已采集1800余种草原原生植物,其中160余种经驯化培育后应用于生态修复实践。
研发人员在西藏海拔5300米以上地区采集种质资源
为了找到优质草种,王召明提出“羊倌理论”,即每年哪里草长得好,牧民最先知道。因此,他鼓励牧民参与采种,将乡土知识与现代科研结合。这种“土洋结合”的模式,极大提升了种源采集的效率与精准度。
种质库的建立,不仅为生态修复提供了“弹药”,也为后续科研打下基础。基于大量样本,团队出版了中国首部《中国北方植物种子图鉴》,成为草业、畜牧业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书,获业内资深专家的推荐。
蒙草种质资源库(长期库),保存种质资源长达50-100年
同时,他们还培育出抗逆性强、耐踩踏的优良草种,广泛应用于足球场、停车场等场景。
讲座互动环节,一位学习石油工程的大一新生为此产生“跨界”灵感,提问道:“中医药里很多草药正在灭绝,种质资源保存和生态修复的成果能不能也用在中药保护上?”
王召明则回应,他们专门建立中药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甘草、黄芪等上百种中药材种子,以期通过野生驯化和特性选育,让濒危草药在现代环境中重新繁衍。
用数据重塑生态
种源有了,如何科学修复生态?王召明意识到,传统“靠经验、靠摸索”的方式不可持续。他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构建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一点即知、精准修复”。
经过多年积累,团队成功开发出“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只需在地图上点击任意区域,系统即可显示当地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数据,并推荐适宜的植物配比与修复方案。这一平台让生态修复从“经验主义”迈向“数据驱动”,即使是普通牧民,也能通过手机科学管理草场。
在敕勒川草原修复项目中,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沙化严重、植被单一、生态不可逆。他们借鉴中医“开方子”的思路,复配多种乡土植物种子,混合微生物菌肥制成“生态包”,实现“种子+肥料+保水剂”一体化播撒。这一创新大幅减少施工工序,提升修复效率。
“生态包”后来发展为“种子包”“种子绳”“种子块”等多种形态,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区定制配方,成功应用于11个草原类型区,治理面积近180万亩。这一技术解决了退化、沙化、盐碱化的“三化”草原修复稳定性差的历史难题,恢复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自愈力。
基于实践,王召明带领团队牵头制定了《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和《沙化草原治理技术规程》行业标准,研发出6项“三化”草原修复技术模式,为国家“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报国的初心与传承
王召明的心中始终有一座科技报国的灯塔。他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理念,更是连接生态与经济的机制。在乌拉盖、扎鲁特等地,蒙草与牧民合作修复草场,牧民负责养护,产出的牧草可出售种子增收。这种“企业+牧民”模式,既改善生态,又带动乡村振兴。
30多年来,王召明以“小草”自喻:“小草争的不是高低,是生生不息。”他从不追求高调张扬,而是默默扎根,在荒漠中播撒希望。
如今,3万亩敕勒川草原重现生机,70多种植物、野兔、狐狸、红隼在此安家,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王召明的创业经历,引发在场观众的强烈兴趣。他与青少年学子慷慨分享科技创业的心得:“从小处着手,在实战中学习;不要等待完美计划,而要行动、验证、学习、迭代。创业的关键在于价值创造,而价值源于对问题的真正关心。”
一位来自新疆的青年学生则提问:“在刚刚进入科研的初期,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应对接下来的‘长线战争’,保证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王召明的回答是:“不怕错、不怕失败,不停地做。只要方向对,走的弯路也是路,坚持下去总会找到突破口。”
带着这份感动与启迪,许多学生在会后久久不愿离去,热烈讨论着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祖国建设。科技创新的种子已经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他们决心,在未来的科技创新之路上,不只做知识的接受者,而要成为问题的解决者;不只把论文写在纸上,更要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
本期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来源:呼和浩特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