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黄的设计图纸在指尖微微颤动,赖长萍的目光掠过墙上密密麻麻的专利证书,感慨道:“2004年创业时,我们连像样的车间都没有。现在,在化工领域众多大型央国企的工厂里,都能看到我们迪尔的设备。”刚刚获评“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赖长萍,
泛黄的设计图纸在指尖微微颤动,赖长萍的目光掠过墙上密密麻麻的专利证书,感慨道:“2004年创业时,我们连像样的车间都没有。现在,在化工领域众多大型央国企的工厂里,都能看到我们迪尔的设备。”刚刚获评“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赖长萍,语气中带着时光淬炼后的从容。
从藉藉无名的填料小厂到年产值超6亿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赖长萍用21年时间,在绿色分离技术、化工高端装备领域磨出了一把锋利的“产业剑”。剑上的每一道寒光,都凝结着他对实业的执着与坚守。
迪尔ABC三区航拍。
踏着时代浪潮扎根实业沃土
20世纪70年代,赖长萍的家乡湘东区下埠镇横溪村创办了萍乡市第一家工业陶瓷厂。不久,“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手工业陶瓷厂在湘东区遍地开花。
1974年出生的赖长萍,大学从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带着“改变家庭命运”的朴素愿望踏入商海。
20世纪90年代,萍乡化工填料产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分散经营、低质同构等弊端逐步显现。“当时觉得跑业务能赚钱,不过也很辛苦,十多个单能成功一两次就不错了。”赖长萍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化工厂,背包里装着的不仅是产品样本,更有对行业痛点的细致观察。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化工企业大发展的“大气候”悄然而至。瞄准行业发展机遇和萍乡只做陶瓷填料的空白点,赖长萍下决心推动化工填料产品创新,投资生产以金属、塑料材质为主的塔分离设备、填料。2004年,他在萍乡经开区购得15亩土地,创办萍乡市迪尔化工填料有限公司。
然而,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2006年一场业务危机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赴江苏某药厂洽谈的数十万元合同,因缺乏化工工艺专业技术人才险些泡汤,客户的质疑犹如一盆冷水浇在头上。
危急时刻,他辗转请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高教授到客户现场交流,优化精馏工艺,最终保住了这笔关乎企业存亡的订单。“那次经历‘生死考验’让我明白,技术才是企业的生命线。”赖长萍回忆道。
依托自主研发模具和金属类、塑料类、陶瓷类三大材质齐全的分离设备成本优势,加上积极引进行业优质人才,迪尔稳步前进,一步步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2008年,取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2013年开始,相继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在苏州建立生产基地,在北京、山东等地设立销售办事处及售后服务中心。2017年,投资1.5亿元建设二期项目,打造智能化、现代化新工厂。
“2017—2018年我们搬了新厂,通过技术创新做到了行业前列,现在完全有底气与行业头部企业同台竞争。”赖长萍说。
如今,当初的小工厂已发展为拥有萍乡经开区、芦溪及苏州三大智能化生产基地的集团公司,赖长萍以南开大学校友身份在天津天开科技园成立的迪源绿能化工科技研发公司更成为技术创新的“大脑中枢”,正朝着打造国际领先的绿色分离工程、高端化工装备科技企业的目标迈进。
赖长萍给全国工人先锋号班组——塔内分离设备车间人员开会。
用技术突破改写行业格局
“李睦来,你讲讲锂电池电解液提纯项目的难点。”在迪尔公司的技术中心会议上,赖长萍向身边的技术工艺设备部部长提问。这个刚入职时连图纸都看不太懂的“95后”,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赖总常说‘图纸是死的,工程现场才是活的’。”李睦来主导的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高效提纯工艺项目,不仅斩获第七届“创客中国”萍乡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一等奖,更带动企业新增销售额超2亿元。在迪尔,像这样自主培育的技术骨干已有30余人。
这种“传帮带”的创新氛围,源自赖长萍对人才培养的深刻认知。作为化工设备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双千计划”高端人才,他深知“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要看有多少专利,更要看有没有可持续的创新机制和人才储备”。
2018年,他牵头成立“赖长萍劳模创新工作室”,把公司里的技术能手、老工匠和年轻骨干组织起来,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攻关。近几年,工作室组织技术攻关上百项,带动企业营收从2021年的2亿多元跃升至2022年的6亿元。
“为保持创新活力,我们每年拿出产值的4%至4.5%投入研发,这个比例在传统制造业里并不多见,但我觉得值!”赖长萍说,正是这种持续投入,让企业在绿色分离技术领域始终保持领先。
2024年萍乡市经开区“天工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迪尔公司举办。
走进迪尔公司研发大楼,只见绿色分离工艺技术实验室里,有机玻璃塔小试平台正在运行。“这是我们自主开发的高效精馏装置,能精准模拟各种分离工况。”实验技术人员介绍道。依托与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企业构建起“研发—小试中试—应用装置”的创新闭环,持有30多项专利技术。
高纯度多晶硅精馏工艺关键技术、新能源电池液等研究转化后,实现25%的业绩增长;半导体特汽提纯技术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高效规整传质填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连续三年跻身行业前五……
“绿色分离技术不是选择题,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答题。”赖长萍指向墙上的客户名单,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团、国家能源、烟台万华、山东海化等巨头的标识,印证着创新带来的话语权。
眼下,迪尔正锚定“双碳”目标,实施二氧化碳捕集及综合化利用项目,与大连理工碳捕集研究院的联合开发推广。这也意味着自2024年取得化工设备A2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后,迪尔真正意义上开始走化工高端装备装置的总包路线,为广大化工、环保企业提供更广更深的服务。
迪尔技术工艺设备部部长李睦来正与研发团队成员沉浸于技术探索。
社会责任融入发展血脉
“阳香娇最近怎么样?”赖长萍经常问起这个名字。2016年公司成立爱心贫困助学促进会后,父母双亡的阳香娇被纳入重点帮扶名单。如今,由公司资助下完成学业的阳香娇已是江苏昆山某幼儿园的幼教老师,她在教师节寄来的感谢信被赖长萍珍藏在抽屉里。
“我生在农村,家境贫寒,从小得到过不少别人给的温暖,现在有能力了,也要帮助更多人。”这份质朴的初心,让公益成为迪尔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赖长萍的带领下,企业累计投入超50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爱心助学促进会已帮扶20多名贫困学生,由管理人员‘一对一’跟踪帮扶,不仅帮他们完成学业,更关心其人生成长,”他承诺,“只要有就业需求,公司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
除了助学,企业在敬老爱老、精准扶贫、扶残助残等领域同样积极作为,吸纳30多名残疾员工在迪尔化工就业,“同时这也倒逼我们改进设备、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其实是一种双向成就。”赖长萍笑着说。
作为江西省人大代表,赖长萍将履职为民的情怀融入日常工作。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他提出的“大型超市配备专业食品安全检测员”建议引发关注。“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承载着百姓期待。”利用下车间、走基层、访客户的机会收集民情,赖长萍把企业发展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思考。
“活到老,干到老。有能力、有条件就更要去做事,而不是歇下来。”赖长萍将这句话写在笔记本扉页。2020年疫情期间,他紧急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医用口罩生产线支援抗疫,捐助上千万只给广大化工企业客户防疫保生产,用实际行动诠释“实业报国”的担当。
从农家子弟到行业翘楚,从技术人才到新生代企业家,赖长萍用二十余年时间证明:在实业报国的道路上,创新是立业之根,担当是立身之本。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