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代《神农本草经》里有一段记载,说“人有肉突如豆者,或痛或不痛,久而不愈,乃湿热毒气所生”。古人将这些突起称为“疣”,认为是体内邪气外泄。但在现代医学眼里,疣的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警惕的敌人——HPV病毒。
汉代《神农本草经》里有一段记载,说“人有肉突如豆者,或痛或不痛,久而不愈,乃湿热毒气所生”。古人将这些突起称为“疣”,认为是体内邪气外泄。但在现代医学眼里,疣的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警惕的敌人——HPV病毒。
在现代中国,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已悄然上升。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15~59岁女性中约有20%感染过HPV,其中不少人却毫无自觉。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种病毒并非只通过性传播,也可能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男女皆可中招。而其中有一类“瘊子”,不仅是表皮的异物,更可能是HPV在体内的“名片”。
那四种“瘊子”究竟是哪几种?它们为何值得我们警惕?说到底,被忽视的不是症状,而是我们对身体信号的迟钝。
很多人以为“瘊子”只是上火、皮肤干裂,甚至认为是“摸了癞蛤蟆”的结果。这种说法听上去荒诞,实则反映出一个广泛存在的误区:把病毒感染当成皮肤粗糙。医学研究早已证实,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跖疣这四种皮肤突起,大多与HPV密切相关。
比如寻常疣,多见于手指、手背,表面粗糙、硬硬的,很多人以为是干活留下的“老茧”,但其实是HPV-2型的杰作;扁平疣则更狡猾,多在面部或手臂,平滑不突起,常被误当成青春痘。
跖疣长在脚底,走路时疼得像踩针,常被误认为鸡眼;而最危险的,莫过于尖锐湿疣,这是高危HPV感染的直接表现,与生殖器癌的发生有高度相关。
2022年《中华皮肤科杂志》一项针对全国18个城市的调查发现,超过61%的受访者无法正确区分寻常疣和HPV感染相关疣体,这就像把“入室盗贼”误当“上门送快递”的荒谬,代价是延误诊治、病毒扩散。
2021年,四川省绵阳市一位47岁的男性患者因脚底“鸡眼”疼痛来就诊,医生切除后送检,结果发现是跖疣伴HPV-1型高表达。患者震惊地表示“我又不是女人,怎么会感染HPV?”这句话其实反映了一种广泛存在的性别误解。
HPV不是女性专属病毒。它更像一场无声的瘟疫,男女皆可携带。农村老年人常在夏天赤脚干活,手脚皮肤破损,接触感染者使用的毛巾、鞋袜,一旦皮肤有微小破损,病毒就有机可乘。
HPV属于嗜上皮细胞病毒,喜欢在角质层较厚、摩擦频繁的部位“安家”;许多男性碍于面子,看到“瘊子”也不就医,结果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公共澡堂、理发店、健身房都是潜在的传播场所,这不是“谁的错”,而是“谁都可能中招”。医学界有句话:“你可以不在意HPV,但HPV一定在意你。”
如果说寻常疣是“皮肤上的小广告”,那么尖锐湿疣就是“疾病的敲门砖”。研究显示,有些HPV低危型感染会自行清除,但一旦感染高危型,如HPV-16、HPV-18型,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诱发宫颈癌、肛门癌甚至喉癌。
《黄帝内经》有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讲的是,身体哪个部位虚弱,病毒就会趁虚而入。现代医学也证实,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孕妇、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更容易发展为严重病变。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蓝皮书》指出,中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超11万人,其中超过80%的患者未在病变早期就发现HPV感染。这不仅是对健康的漠视,更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
有人说:“我这疣都长好几年了,也没啥事。”这话听上去像在说“我每天都抽烟,也没得肺癌”,逻辑上站不住脚。HPV感染的潜伏期可长达数年,而且病毒可以在体内“潜伏”状态存在,一旦免疫力下降,就会“现身”。
在农村,一些老人喜欢用“艾灸”“烧针”“土灰涂抹”等偏方处理瘊子,认为“烧掉就好了”。问题是,这种做法既不能彻底清除病毒,还容易造成创口感染和病毒扩散。这不是“治病”,是拿命赌。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去医院做HPV分型检测,确认病毒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疣体,采用激光、冷冻、电灼等治疗手段。就像修房子前要先查结构,别等塌了再补救。
《千金方》里记载了一种“去疣法”,用的是“鸡舌草煎水涂抹”,其实是利用植物的抗病毒成分。但书中也写道:“若疣色变黑,根深而硬者,不可轻治。”古人虽无病毒学理论,却已知颜色、质地变化可能意味着病情加重。
今天的我们有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却常常输给“无知”。不是科技不足,而是选择相信“偏方”的人太多,讳疾忌医、轻视早期症状,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你身上的“疣”,到底是谁送的信?它可能是夏天穿拖鞋走公共澡堂留下的印记,也可能是一次无防护的亲密接触的后果;它可能是你免疫力下降的标志,也可能是身体对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关键是:你有没有愿意停下来,读一读这封信。
参考文献
[1]王莉,刘艳,孙海燕,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皮肤疣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10):721-726.
[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宫颈癌发病与筛查数据报告(2022)[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3]张洪涛,周春燕,李晓敏.不同类型HPV感染对人体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4,14(2):98-104.
来源:医生张三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