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十九条对社保缴纳问题作出了明确解释,核心内容包括:1、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均无效。2、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
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十九条对社保缴纳问题作出了明确解释,核心内容包括:1、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均无效。2、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
除此,企业主还应重点学习《中国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该法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这条司法解释直接打到了七寸,任何所谓的“规避”,都会后患无穷。留给企业主的选择只有一个:经营,就必须给员工缴纳社保。
首先,我们要搞清规模,然后谈其影响。
没有找到官方数据。《中国社会保障》杂志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办的月刊。据该杂志第367期刊发的调查文章:据统计,2023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在2亿人左右,农民工2.98亿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8400万人,据相关调查显示,这部分群体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25%。以此计算,上述人员中有高达4.36亿人没有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按照企业职工标准缴纳五险,需要多少钱?全国各地社保缴费基数不同,2024年江西省在全国的GDP排名是第15名,排名靠中,以江西省最低社保缴费基数计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每月需合计缴纳1300元,每年是15600元。以此推算,如果这4.36亿人中有1亿人与用工单位存在合法的劳动关系,每年的社保费用约是1.5万亿元,这不是小数目。如果有2亿人与用工单位存在合法的劳动关系,每年的社保费用约是3万亿元。
缴纳社保,企业出大头,员工出小头。大中型企业和效益较好的企业大多已为员工缴纳了社保,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保的企业有能力为员工缴纳社保吗?
亏损是当今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企业挣扎在生死线上。2022年全国有51万家餐饮企业倒闭,2023年有135万家餐饮企业倒闭,2024年有近300万家餐饮企业倒闭;2025年上半年,北京市餐饮住宿行业规模以上单位净利润率仅为0.34%;2025年7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6%,已经连续34个月负增长。通缩加剧,内卷严重。现在给员工发放的工资,对于很多企业就是人力成本的极限,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给员工上社保,对这些企业来说就是不可承受之重。
通货紧缩,首先承受压力的是企业,老板还朝不保夕,很多人自己都没交社保,他们不太可能考虑增加人力成本,不可能刷自己的信用卡为员工交社保。他们可能做出的选择有三个:1、直接关门。2、继续营业,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把本应由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部分从员工的工资中扣除。3、继续营业,辞退部分员工为留下的员工缴纳社保,留下的员工承担更繁重的工作,人力成本不增。
如果大多数企业采取上述操作,原本应由企业出大头的社保费用将全部或大部分转嫁给打工群体,这可能是制定新的规范时没有想到的。这会造成打工群体的整体现实收入大幅下降,可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一、严重冲击消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只有一部分用于消费,而这些低收入打工者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这点非常非常重要,这是专家们很容易忽略的地方。把原本用于消费的钱放进社保资金池存起来,可用于消费的钱将大幅减少。
通货紧缩的“紧”是什么“紧”?是钱紧,是能流动的钱紧。这些打工者的收入几乎月月光,是流速最快的钱。把流速最快的活水放进社保资金池存起来,减M1,增M2,将实体经济最需要的流动资金迁移并滞留在银行体系内,会使通货紧缩更紧,使通货紧缩对企业、对打工人造成的伤害更大。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把退休金存银行,现在再把打工人必须花的一部分生活费存社保,钱都存起来,整个国家谁来消费?没有消费怎么生产?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的产品卖给谁?
通货紧缩正在进行时,拉动消费是应对通货紧缩最有力的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多部委和各地政府已经连续出台了多项措施,目的是增加消费,这是国家级战略,是比补充社保资金更重要、更急迫的事。把打工人最需要、也是周转最快的钱放进社保资金池存起来,是从内循环的管子里抽走流动性,这将严重抑制消费,从而进一步抑制生产,导致生产规模大幅萎缩,使政府、企业、个人收入螺旋式下降,杀鸡取卵,反噬社保资金池。
很多人不明白,在中国,消费就是生产力!中国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进行生产,卡点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中国产品的性价比太高,每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工厂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所以它们会用关税限制中国产品流入,这是很多国家正在做的事,这就是内需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外贸受限,内需疲弱之时,拉动消费就是拉动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抓手。在政府全力拉动较为疲弱的内需时,突然砍掉一大块消费,一大块不需要激发消费意愿、不需要出台政策拉动的刚需消费,是不是应该再考虑考虑?
开源不仅是要给社保资金池开源,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为政府财政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开源,让国家有财力补充社保,让所有企业和所有员工都交得起社保,这样才能源源不断。
二、小餐厅、小百货店、小食品店、小果蔬店、小服装店、小理发店、小美容店、小足疗店、小洗衣店、小皮具店、小打印店、小宾馆、小修理厂、小洗车店、小工厂、小作坊……这么多个“小”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让中国老百姓享受到了便利的生活和亲民的价格。
这些小微企业、个体户还是社会的毛细血管,滋润着大血管照顾不到的地方,它雇佣了几个人,看似没有什么,但这几个人就是这几个人家庭的顶梁柱,这几个人的收入就是这几个家庭的现金流,没有这笔收入,对于不少家庭可能就是灭顶之灾!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没有生活费是躺不平的,所谓的“短痛”都是自己不痛。千千万万个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工作岗位的蓄水池,带动了亿万人的就业,支撑着他们背后的家庭。
当很多小店主为开不开空调而纠结时,为下个月房租交的上交不上而盘算时,为员工缴齐社保的担子是不是太重了?在需要与能否承受之间要做出权衡。如果相当一部分“小”倒下了,原来便捷的服务由谁来提供?原来亲民的价格会不会暴涨?收入下行,老百姓对价格变化会愈发敏感,失去工作的人如何面对暴涨的价格?
三、从打工人的角度,每个人都有社保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交社保的费用全部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扣,就另当别论了。超级内卷,现在打工者的工资已经被压的很低,生活上捉襟见肘,时不时需要信用卡周转一下。从本已很低的工资中再抠出一部分缴社保,到手的工资就更少了,剩下的钱能维持生计吗?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如果原来的工资有5000-6000元,交1000多的社保,没有房贷的还能勉勉强强的生活,但不少人现有工资只有3000元,如果再交1000多元的社保,剩下的够吗?当打工人为下个月怎么生活焦虑的时候,你怎么让他思考未来。
中国的打工人哪有轻松的工作,留下的员工将承担更加繁重的工作,付出更长的工作时长,他们的身体受得了吗?他们的精神支撑得住吗?青壮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不能把他们累坏了!
被辞退的员工愈加令人担忧,为小微企业、个体户打工的劳动者,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也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在新的规范下,这些被辞退的劳动者还能再找到工作吗?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有人会说,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回家种地就可以了。但,真的可以吗?这引出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中国农村所有土地的产出到底能够满足多少现代农民的正常开销!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很多人按照以前的惯性思维认为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回老家种地就可以了,但仅凭种地的收入能维持现代农民的正常生活吗?现代农民已不是一些人脑海中过去的农民。算清楚,就会知道就业的重要性。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疾苦、社会稳定问题。现在,如果一家人失去收入,一时还可以,靠以前的积蓄或借贷,但时间长了怎么办?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收入对于非旱涝保收家庭的重要性,衣、食、住、行、通讯、教育、医疗、保险等各种费用,还有很多人有房贷、车贷、消费贷、民间借贷,这些都是到时就要支付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全国粮食总量够了就可以了,就天下太平了。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很多地方人均也就一亩地,农村有翻土机、插秧机、播种机、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打捆机,需要人工的地方很少,大量农民工回农村,这些人回去干什么?人人开直播?再往深处说,虽然农民工的工资不高,但比种地农民的收入高很多,3亿农民工支撑起很大一块消费市场。如果大量农民工回农村,消费锐减,农民种的蔬菜、水果、茶叶、鲜花,养的猪、牛、鸡、鹅、鱼、虾等农副产品的销量、售价也会大幅下降,农民的收入就更少了,活也更少了。这会形成大量的闲人,城市也会有大量闲人,大量没有收入的闲人会造成非常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四、将严重冲击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影响金融稳定。房价是中国第一价格,是中国资产价格中最重要的价格。现在支撑房价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是收入。稳住收入才能稳住房价,整体收入提高,房价才能上涨。新的规范,打工人的实得总收入锐减,等于再踹一脚下跌的房价。全国总消费大减,与被减掉消费相对应的企业会受到严重伤害,会产生新的企业倒闭、员工失业或员工收入大幅下降,再次冲击房价。全国总消费大减,还会传导到上市公司,拉低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持股人信心。资产价格缩水、大量企业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会导致银行坏账大增,冲击金融系统。当写字楼、商场、酒店等越来越空时;当原来熙熙攘攘的街市,到处可见“旺铺转让”时;再因新的规范导致企业关门;华尔街资本的哈喇子能流到脚面。
人老了,生病了,国家级社会保障才是最可信赖的依靠。人人拥有社会保障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搭建14亿人的中国社保,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让每个人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大课题。
这需要在中国经济的大框架中统筹考虑、左右权衡,需要数十年的积累,需要从收、支两个方面入手,需要多措并举,需要逐层逐级推进,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通货膨胀、收入上行时,会比现在好很多),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大家庭。
这么多打工人没缴社保,是长期行为惯性使然,已非一日之寒。在没有任何新增收入的情况下,突然要求缴齐社保,会箍紧企业的现金流,超出盈亏的平衡点,这是很多企业无法承受的。当全社会热烈讨论今年一千多万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实质上大量砍掉已有的工作岗位,是不明智的。实现打工人都有社保的美好愿望,要一步一步来,不能一刀切。
对不同公司应采取不同策略。对于应缴能缴但不缴的公司,比如,美团、京东、滴滴、淘宝、饿了么这些已取得行业垄断地位,员工收入较高的企业,应强制其同步(让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给员工缴纳社保。在美国、香港上市的大企业,可以花上百亿打价格战圈地,却不给自己的员工上社保,这毫无道理。对于占压倒性市场份额、具备明显价格优势的出口产品生产商、经销商应强制其缴纳社保。加上社保的成本后,不影响其竞争力,咱不能牺牲咱们员工未来利益自己跟自己打价格战,给特没谱交高额关税。对于产能明显过剩还需要大量贷款的行业,比如汽车、钢铁、太阳能电池板等,应由政府出手制止恶性竞争,阻止无谓的内耗和内卷,阻止使全行业陷入亏损的价格战。除限制产能、关停并转等手段外,从缴纳社保入手是一个选项。当然,这些都应广泛听取企业、员工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议,做足调研,反复论证,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不能匆忙行事。
对于现在没有能力缴纳的企业,特别是服务于民生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长跑,要科学分配体力,避免过早疲劳。政府应给与这些企业更多的帮扶,提高它们的盈利能力,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企业是国与国竞争中的基本战斗单元,是构建中国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一个一个连接点,我们要像爱护战士一样爱护我们的企业;企业承载着民生,政府要像为人民服务那样为企业服务。
上亿元装修的五星级宾馆破产时,家具、家电能卖多少钱?企业关门时,全新的机械设备、办公用品能卖多少钱?关门破产,贷款谁来还?厂房、铺面谁来租?以后的税收从哪里来?伤了元气哪里来钱恢复?工厂外迁,咱们的工人去哪里工作?中国制造改为印度制造、越南制造、印尼制造?这不是“短痛”。
现在的企业主压力山大,每天忙于各种事物,再不断纠缠于诉讼、仲裁、投诉,往返于法院、劳动监察大队、社保部门,企业主还有心经营吗?还敢经营吗?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企业主心里不踏实,企业能经营好吗?这也不是“短痛”。
对于老百姓关心的最低缴费基数过高、实际工资与最低缴费基数差距过大,导致缴费比例过高,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对于年龄较大、现在没有稳定工作以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的打工人,无法稳定、持续缴纳社保,无法达到最低缴费年限,他们该如何缴费的问题;应由社保部门制定更加细化的规则或设计新的险种。
对于养老金的发放,财政补充社保资金应向低收入者倾斜,提低限高,逐步提高低收入者的保障水平,让他们愿意缴纳、主动缴纳。
通货紧缩有越演越烈之势。此时此刻,是把本已很紧的资金放入社保资金池存起来,还是继续留在消费市场发展经济?是稳就业还是增失业?问题明确了,答案就有了。
中国经济,底子非常好,面对挑战,现在急需一个亮点。点亮消费,在拉动消费上取得革命性突破,中国经济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就会满盘皆活。只要找到最大的需求,拉动有需求的消费,解决有强烈需求但消费不起的问题,就能成功拉动。如何突破,请看《用真金白银拉动消费——每人3千元,4.2万亿》。
让企业有钱赚,社保问题迎刃而解。
发布于 北京
来源:在乌云上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