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2日,由中国北京健康促进会与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开幕。在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025年8月22日,由中国北京健康促进会与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开幕。在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陆佩华教授的共同领衔下,汇集全球顶尖血液学专家,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精准诊疗等核心议题,为千余名参会者呈现了一场高规格、深层次的学术盛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此精心梳理首日主会场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大会启幕:凝聚共识,共启新征程
大会伊始,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陆道培医院陆佩华教授作为主持人,正式拉开了庄重的开幕仪式帷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陆佩华教授先后登台致辞。
吴德沛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陆道培血液病学大会十二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该会议已成为国内血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学术品牌。他深切缅怀中国血液病学奠基人陆道培院士,感念其对中国血液病事业及多家医疗中心的深远影响与支持。吴教授特别提到参观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的感受,对其现代化规模、专科建设与长远规划表示高度赞赏。他强调,血液病诊疗已进入多学科协作与精准医学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呼吁同仁传承陆道培院士的科学精神,坚持创新与协作,推动科研与实践结合,最终惠及广大血液病患者。
胡豫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当前血液病学领域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精准医学、免疫治疗及人工智能等正在深刻改变临床实践的面貌。然而,他也强调,面对众多治疗选择,如何实现个体化最优治疗仍是重大挑战,尤其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仍需学界共同努力突破瓶颈。他高度评价陆道培医学团队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的意义,认为这不仅为国内外专家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更是推动全国血液学界团结协作、共同攻坚克难的重要契机。
陆佩华教授作为大会承办方代表,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汇报了陆道培医疗集团的最新发展。她指出,集团现已形成四院协同的战略布局,包括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北京陆道培医院、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以及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总占地面积达97亩的燕达新院区已顺利竣工并完成搬迁,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在临床业务方面,陆道培医院年均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约1470例,其中非亲缘移植应用规模居国内前列,同时细胞治疗及实验室诊断能力亦处于领先地位。此外,集团还积极参与多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国际大型会议,2022-2024年在包括《Lancet Haematology》、《Blood》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参编专家共识与指南31项,获得专利31项,出版专著25部,并广泛开展医师培训与学术交流项目。最后,陆教授强调,过去一年,医学科学突破性成果竞相涌现,血液学界同仁深耕于临床一线与实验室前沿,本次论坛将带来最前沿的智慧结晶,期待借此碰撞出推动学科发展的思想火花。
前沿破局:从基础到临床,引领诊疗革新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学术报告环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深刻剖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五十年的发展脉络,揭示了该技术在血液病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黄教授同时指出,近年来,国内在CAR-T治疗淋巴细胞恶性肿瘤领域的临床研究日趋活跃,尤其在CAR-T结构的优化改造方面——如通用型CAR-T及CD7靶点CAR-T的研发——已初步实现与国外研究并行发展的态势。
现任美国血液学会(ASH)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Robert Negrin教授系统阐述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后免疫调节机制优化的前沿策略,为临床医生优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和管理提供了国际化视野的思路。他指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可有效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骨髓衰竭状态及造血遗传性疾病,其疾病控制的主要机制在于移植物抗肿瘤效应。然而,移植后的免疫相关并发症,尤其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是导致发病和死亡的主要限制因素。供体来源的T细胞在移植物抗肿瘤效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均扮演关键角色。作为首个被证明有效的癌症免疫疗法及最早广泛应用的细胞治疗形式,异基因移植仍面临较高风险,包括超过10%的非复发死亡率,这一风险限制了其仅能应用于治疗高风险恶性肿瘤;若能提升其安全性,则有望惠及更多其他疾病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其生存及抗肿瘤治疗效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围绕“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的诊疗进展”这一主题,系统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疾病特点与临床背景、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及个体化抗凝方案的选择。此外,胡教授还专门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一VTE高危人群,深入探讨了其血栓防治的特殊性与管理路径。最后,通过典型病例的剖析,切实提升了肿瘤相关VTE的防治水平。
细胞治疗与移植技术的革新: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
随后,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协会(EBMT)候任主席、法国里尔大学医院Ibrahim Yakoub-Agha教授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为题,分享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应用现状与欧洲经验,重点讨论了预处理方案优化与移植后长期生存质量管理的挑战。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治疗难度大、预后欠佳的复杂疾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聚焦《新型靶向药物/免疫疗法赋能干细胞移植——引领治疗r/r AML新机遇》,从最新进展角度为提高高危患者治愈率提供了新的治疗路径和方向。
新加坡总医院的Francesca Lorraine Wei Inng Lim教授则从区域医疗视角切入,解析了新加坡细胞治疗领域的政策法规、科研投入、临床应用现状以及产业发展模式与生态,为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T细胞恶性血液病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治疗难度较大。CAR-T细胞治疗为T细胞恶性血液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陆佩华教授以《CD7 CAR-T治疗T细胞恶性血液病:机遇与挑战》为题收尾上午议程,详细介绍了陆道培医院在CD7 CAR - T细胞治疗方面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应对挑战的策略,为推动CD7 CAR - T细胞治疗在T细胞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多维度拓宽血液病诊疗视野,助力中国血液学学科建设发展
午后场伊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与北京陆道培血液医院/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刘开彦教授联袂登台致辞,回顾了中国血液病领域从“跟跑”起步、向“并跑”迈进、朝“领跑”冲刺的奋进征程,同时对大会下午议程的推进表达了期待,希冀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随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带来《推进中国抗淋巴瘤新药研发助力学科建设发展》的专题报告。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新药研发对改善淋巴瘤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朱军教授回顾了我国抗淋巴瘤新药研发的历程,介绍了当前国内在淋巴瘤新药研发方面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包括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和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情况。强调了产学研医协同合作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以及新药研发对提升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分享的通用型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展示了细胞治疗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路径和发展趋势,并就细胞制备流程优化、可及性提升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分享,为临床医生开展细胞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姜尔烈教授介绍了一系列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创新方法,这些方法在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教授深入剖析了肺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识别、早期干预及管理方法,重点介绍了目前针对肺部cGVHD的干预措施,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早期识别和有效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带来《靶向肿瘤微环境新型CAR-T细胞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的探索和临床实践》报告,分析了影响CAR - T治疗疗效的因素,介绍了克服CAR-T疗法耐药的系统免疫学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阮祥燕教授的报告把学术视角延伸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女性生育能力卵巢功能保护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介绍了卵巢组织冻存等实用经验,并分享了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癌症患者生育力保存指南中的要点内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兰平教授围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的新进展》主题,回顾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障的发展历程,全面解析了美国移植与细胞治疗学会循证指南,为临床医生治疗再障提供了最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炯教授以《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为题进行报告。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预防GVHD至关重要,但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增加患者病毒感染风险。胡教授分析了创新方案下患者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常见病毒类型以及CMV防治策略。
随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移植失败患者的后续治疗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于谦教授聚焦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失败的挽救性移植,分析了移植失败的相关因素,并介绍了近年来挽救性移植的新思路。
最后,北京协和医院韩冰教授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指南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分享了TPO受体激动剂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血液学领域在骨髓衰竭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实践经验,助力学科向更精准、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郝良纯教授指出B-ALL治疗中的三大关键临床挑战:如何在诱导缓解阶段保障患者安全渡过、进一步降低治疗相关风险;如何有效规避传统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如何在治疗中减少血液制品输注、降低抗生素使用频率和强度。郝教授通过分享"双响炮方案治疗B-ALL的临床实践",为领域贡献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新思路。
结 语
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首日在热烈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今日议程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顶尖血液病专家学者,围绕血液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突破与临床实践转化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与探讨。丰富的学术内容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血液病领域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更清晰勾勒并凸显出唯有持续创新、跨界整合、回归患者,方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会专家们分享的真知灼见和临床经验,为血液病诊疗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明日会议精彩继续,分会场议程将分别围绕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儿童血液病、前沿检测技术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多场主题报告与对话讨论将为提升中国血液病综合诊疗水平注入持续动能,推动领域内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融合与创新。
敬请持续关注后续报道,获取大会最新进展!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