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博会】产业“上云” 山乡“生金”——贵阳贵安数字农业重塑山地产业新版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6 13:36 1

摘要:在贵阳市花溪区的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园里,全省农机作业轨迹清晰呈现;在清镇市的现代化鸡舍里,肉鸡在自动料线下悠然进食;在修文县的贵州盼诚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厂内,一头猪按部位、等级瞬间完成精准分级切割;观山湖区高寨村,天南地北的游客通过线上平台下单民宿,开启“数字乡居

在贵阳市花溪区的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园里,全省农机作业轨迹清晰呈现;在清镇市的现代化鸡舍里,肉鸡在自动料线下悠然进食;在修文县的贵州盼诚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厂内,一头猪按部位、等级瞬间完成精准分级切割;观山湖区高寨村,天南地北的游客通过线上平台下单民宿,开启“数字乡居”生活…………当大数据撞上山地农业,贵阳贵安的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农旅“五业”正经历一场“数字基因突变”。

从实验室攻坚到田间应用,从政策蓝图到山乡巨变。近年来,贵阳贵安紧抓数字农业机遇,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加速催生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把数字农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收账”。

如今,一部手机成了新农具,一组数据成了新农资,一幅生产更智慧、治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的数字乡村新画卷,正在贵阳贵安山乡徐徐展开。

无人机飞防作业。沈建华/摄

数字引擎驱动种植革命

在清镇市卫城镇黎阳村,无人机嗡鸣着低空掠过稻田,精准喷洒农药,短短2分钟,15亩稻田的病虫害防治作业便高效完成。

“设定好参数,一键启动,无人机就能自动作业。”无人机飞手蒋平操作熟练,他算了一笔账:无人机一天作业量相当于50个人工,不仅精准度高,还可节约农药20%以上。得益于机械化种植,蒋平不仅高效管理着自家10多亩土地,还腾出手在村里流转了3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和水果。“我还考取了无人机操作证,成了一名专业飞手,年收入超20万元,是过去的5倍。”

在贵州(贵阳)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园的展示大厅内,一面巨幅LED屏实时更新着全省各区市县的农机作业量,作业轨迹清晰呈现。

“这是‘农机管理系统’,集成了北斗导航、5G通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接入全省农机服务组织数据,能实现调度闲置农机跨区域作业,同时,可以记录每一套农机的作业面积。”贵州省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韦朝议指着大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介绍道。仅今年以来,贵阳市已安装277台北斗作业监测终端,线上监测作业面积7.49万亩次,正逐步实现“数据在线调度、农机精准作业”的智能化转型。

玉米机作业

当前,田间到云端的数字引擎,正驱动贵阳贵安山地农业破茧成蝶。

近年来,贵阳贵安坚持以数字技术育良种、管良田、改良机、提良法,深度重塑种植业管理范式:

——“北斗 +”织就智慧天网。修文、开阳等4县整县推进北斗应用试点,截至目前,共完成台农机北斗智能终端改造,线上监测作业面积万亩次。“农机管理系统”一屏统览全省农机资源与作业动态,构筑精准监管新生态。

——“四情”预警构筑数字屏障。在水稻、果树、茶叶主产区已布设10个“虫情、苗情、灾情、墒情”智能监测点,为生产决策装上“千里眼”,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应对。

——数字驱动全链增效。楠木渡、南江种苗中心数字化升级,年育优质种苗超1亿株;高标准蔬菜基地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生产效率跃升40%,成为全国智慧农业标杆。

清镇温氏韩家坝高效生态养殖小区。沈建华/摄

智慧系统重塑养殖范式

清晨六点,暗流镇韩家坝村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养殖户吴俊没有像传统养鸡人那样,急匆匆地挑起沉重的饲料桶,而是从容地站在鸡舍外,启动喂料程序,只听设备轻响,料塔中的饲料便通过管线精准、均匀地流向舍内3万只鸡的料盘,仅仅3分钟,过去需要三四个小时挥汗如雨的人工投喂工作便宣告完成。

“以前养鸡是力气活,现在靠的是‘智慧管家’。”吴俊笑着滑动手机屏幕,鸡舍内6个温度传感器的实时数据清晰可见:“一切正常。”

吴俊口中的“智慧管家”,是清镇温氏韩家坝高效生态养殖小区里无处不在的自动化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作为我省首个“高效率、全环控、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养殖示范基地,在这个总投资占地133亩的现代化养殖基地里,科技已深度融入养鸡的每个环节。喂料不再是肩挑背扛的苦差事:预先在料塔备好饲料,管线自动输送至料斗,再精准分送到每个料盘,全程无需人工干预。饮水同样智能,水管直通舍内,小鸡啄食触发压力装置,清水便自动流出。环境控制器更是核心“大脑”,根据肉鸡不同生长期自动设定并维持最佳温度,一旦温度发生偏移,系统立即启动调配硬件完成加温或通风降温等操作,确保鸡舍能迅速调节到合适温度。

“以前养鸡水料都得靠人工,一栋鸡舍至少需要两三个人。”吴俊回忆道。如今,自动化水线料线彻底解放了他的双手。“现在一人管一栋,养3万只鸡也不觉得累。”

智慧养殖带来的不仅是体力的解放,更是实打实的效益跃升。在“智慧管家”的精准调控下,吴俊的鸡群生长环境稳定,存活率稳定在93%左右。数据显示,相比传统散户,这里的鸡体重平均高出0.3斤,料肉比降低0.1斤,上市周期缩短了5天。

“现在管理一栋鸡舍,一年收入大概有10万元,比过去翻了一番还不止。”吴俊感慨。

“得益于智慧化养殖模式,我们小区20栋现代化鸡舍高效运转,目前存栏肉鸡46万羽,像吴俊这样的合作农户管理的鸡群,7月上市率稳定在93%以上。”清镇温氏韩家坝高效生态养殖小区厂长黄海江介绍道,“整个小区年出栏商品肉鸡可达200万羽,实现年产值近9000万元。这种模式不仅直接带动合作农户年增收总计约580万元,还吸引了9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清镇温氏韩家坝高效生态养殖小区的“智慧管家”养鸡模式,正是贵阳推动传统养殖业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以德康、富之源、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贵阳正大力推广集环境智能控制、自动精准饲喂、生长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云端可追溯等核心技术于一体的智慧养殖模式。

贵州盼诚食品现代化屠宰车间内的自动燎毛机器人

智能产线领跑加工升级

在修文县久长街道的贵州盼诚食品现代化屠宰车间内,一块猪肉的旅程正经历一场科技革命。只见三条自动化生产线上,各环节机器人各司其职,将一头猪精准分解,身着统一工装的工人紧随其后,专注地进行精细化分割。

“生产线设计时速达450头,是传统工艺的22.5倍!”贵州盼诚食品总经理周天池指着高速运转的设备介绍道。这个总投资4.89亿元、占地125亩的贵州省畜禽肉类冷链储备项目,自2024年12月投产便掀起“效率风暴”。“屠宰加工工人40人左右,分割加工工人100人左右。日均屠宰可达3000头,日均分割可达2000头,效率是传统屠宰场的三倍,人工成本却仅需三分之一。”

每块出自盼诚的鲜肉,都拥有一张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瞬间,检疫证明、屠宰时间、冷链轨迹等信息尽览无遗。

“我们构建了从入场到销售的全流程溯源系统,”周天池表示。就连冷链运输环节的“最后一公里”也被科技严密守护,全线配置的肉品专用冷链运输车上,装有GPS定位与温度传感器,可实时回传数据,并保证车内温度始终维持0-6℃恒温环境。

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智能化肉类加工基地,盼诚食品正成为区域保供的“压舱石”。公司产品有猪肉白条、分割品和冻品三大类100多个品种,其打造的数字化鲜肉供应链,不仅覆盖贵州全省,更辐射西南,直抵粤港澳大湾区餐桌。今年截至目前,累计屠宰生猪30.4万头,累计产值5.25亿元。

“我们将增置智能传感器与自动化设备,深化全流程数据采集。通过实时监测与精细化管理优化生产标准,进一步提升屠宰及分割能力。”面对未来发展,周天池描绘出清晰路径:预计到2027年,项目年屠宰100万头,预计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显著提升全省肉类战略储备与“菜篮子”稳价能力。

当传统屠宰业插上数字翅膀,智能化展现的不仅是效率的飞跃,更是重构食品安全信任体系的基础设施力量。这股变革浪潮,正与贵阳贵安推动数字赋能农产品加工领域战略深度共鸣。近年来,贵阳贵安以科技为笔,在民生保障答卷上奋力书写“鲜”味十足的答案。

修文县六桶镇坪山村向阳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的分选线。姜继恒/摄

聚焦“三品一菜”(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贵阳贵安集成应用清洗分级、加工包装、品质监测等自动化设备,全方位提升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生动的实践遍地开花:在修文县,猕猴桃智能分选线精准检测果径、糖度,分拣能力达75吨/天,是人工分拣速度的150倍;在贵安综合保税区,建成的精制茶加工全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突破4万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标准化水平。

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航拍

数字平台激活乡村图景

“高寨村有美丽的百花湖、连绵起伏的茶园,村里民宿、农家乐、烧烤吧、咖啡店等点缀其间,非常适合一家人沉浸式漫游,欢迎大家来打卡。”在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直播基地内,几名主播正透过屏幕,将这方山水田园的惬意生活传递给万千观众。

不远处“游民小院”的厨房里,云南游客何芬琳正悠闲地清洗着碗筷,这是她们一家入住的第三天。“在抖音刷到高寨时,我丈夫眼睛一亮,当即拍板把这里定为暑假写生基地!”她笑着说,“现在他每天早出晚归创作,我们计划住满整个假期。”

何芬琳一家的选择,生动诠释着数字浪潮如何将深藏闺中的高寨村,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而点燃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正是贵阳贵安全力打造的“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

作为全国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和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重点工程,该项目以“数字+文化”为主导、以“文化+科技”为引领、以数字产业赋能乡村“五个振兴”,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村落”共建共享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打造贵阳城市近郊集数字视听、文艺文创、康养度假一体的生态产业村落,构建“滨湖观光休闲带、总部产业集群区、产业融合示范区、综合服务区”产业布局。

“小兰山的核心在于探索出一条以数字文化产业深度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振兴机制。”高寨村村委会副主任赖春介绍,该项目已成功引入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当虹科技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业,将闲置土地、农房改造为数字创意工坊,引入直播基地等业态,让31栋闲置农房和12栋鸡舍焕新为现代办公空间和民宿,助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场场直播,不仅推介景点和农产品,更深度展现旅居文化。大V实地探访制作的短片,以及成功孵化的本土主播“小兰山娟娟姐”,让高寨魅力穿透屏幕,更在村民心中“种下自媒体种子”。

如今,全村现有民宿酒店21家、农家乐9家,另有6家民宿火热建设中。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跃升至1.9万元。民宿集群的蓬勃兴起,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强力引擎。

“小兰山模式还催生了‘共治协商会’这一基层治理新机制。”高寨村党支部书记林镶介绍道,“通过村企携手议事,我们高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交通优化等发展难题”。

小兰山模式是贵阳贵安推动数字赋能农旅和流通业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贵阳贵安深入挖掘农业生态、景观、康养、文化价值,成功打造“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等特色IP。通过持续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2024年仅修文猕猴桃线上销售额即突破3000万元;建成扎佐农产品物流园智慧农批云平台,实时监测1600余种农产品价格,服务主体超2万户。同时,创新打造的闲置农房盘活平台“村村旅居”,已发布信息6675条,引入社会资本改造民宿超100栋,带动农户增收250万元。

贵阳市观山湖区高寨村人才驿站里网红正在直播。余军摄

记者手记:

数字基因唤醒乡村新脉动

谁也想不到,一场直播就能点亮整个村庄,一套物联网系统就让养殖户实现智慧转型。如此神奇的变化,在贵阳贵安的青山绿水间已成常态。

在贵阳贵安的乡村里,大数据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一场场真切的生产变革。它藏在村民的手机屏幕后,藏在自动料线的轻响中,藏在每一块拥有“数字身份证”的猪肉里。

从种植到养殖,从加工到旅游,数字技术正在系统性地重组传统农业。这场变革的核心,不仅是技术的落地,更是人的转变。一批“新农人”脱颖而出——他们或许是庄稼人,如今一人管理数万只鸡;或许是返乡青年,现在正用直播把深山民宿推向全国。手中的工具从锄头变成手机,经营的思维从靠天吃饭变为靠数据决策。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增收的方式已彻底改变。

产业数字化不只是大企业的战场,更是千乡万村“借云腾飞”的跳板。在贵阳贵安的乡野间,数字技术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从一个个痛点切入:为盘活闲置房,搭建村村APP平台;为打通销售端,培训农民做电商主播;为提升产效,给农机装上智能终端。正是这些精准、务实的技术赋能,逐渐连点成线、聚能成势,最终汇聚成乡村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当产业真正“上云”,山乡自会“生金”。数聚产业,本质是让数据流动起来,贯穿每一个环节,赋能产业。贵阳贵安用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数字革命证明:当数字基因真正植入乡土,融合创新重塑传统产业逻辑,山乡的振兴,便有了最持久的内在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