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于近期发表了《Cancer of the Corpus Uteri: A 2025 Update》,这是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对于子宫体癌(主要是子宫内膜癌)最新的诊疗指南与分期系统的全面更新,整合了临床实践、病理分型、分子分类、
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于近期发表了《Cancer of the Corpus Uteri: A 2025 Update》,这是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对于子宫体癌(主要是子宫内膜癌)最新的诊疗指南与分期系统的全面更新,整合了临床实践、病理分型、分子分类、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随访与复发处理策略等内容,是子宫体癌诊治领域的一次“框架性革新”。
01.FIGO新分期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于1988年由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妇科肿瘤委员会取代了临床分期;该分期系统在2009年进行了修订,并于2023年再次更新。2023版分期体系纳入了非解剖学参数,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分级、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以及分子分型,使得子宫内膜癌分期更加个性化更加精准化。
新分期对于旧分期而言,可更加精细化的将患者进行分型,对于个体化患者管理和避免过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样明显的是,与旧系统相比,新分期系统在逐阶段预后精确度上有所提升。例如,在一项比较两种系统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新系统显著提高了预后精确度。该研究显示,约四分之一(27%)的患者出现了分期变化,其中大部分是从I期上调至II期(占病例的24%),这些肿瘤具有侵袭性组织学类型、表现出明显的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或存在TP53突变。分期下调的情况较少(3.9%),主要由POLE突变型肿瘤引起。另一项比较两种系统的研究中,I期病例比例从77%(FIGO 2009)降至63%(FIGO 2023),相应地,II期病例比例从6%(FIGO 2009)上升至19%(FIGO 2023)。
同时FIGO也承认FIGO 2023中纳入分子参数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比较困难,但是也推荐在有条件的医院实施,因为新分期可更精准预测预后,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方向。
02.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测
Part.1检测必要性与核心价值
更新明确指出,TCGA分子分型(POLE突变型/超突变型、MMR缺陷型/微卫星不稳定高型、p53异常型/拷贝数高型、拷贝数低型/无特殊分子谱型)是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估与治疗决策的“金标准”。该分型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客观性强,避免病理分型的主观差异;二是预后分层明确,POLE突变型预后最佳(即使为高分级或伴淋巴血管间隙侵犯,仍有优异生存),p53异常型预后最差,MMR缺陷型与NSMP型预后居中;三是指导治疗精准性高,可直接关联去降级治疗、免疫治疗、化疗等不同策略。
Part.2检测人群与时机推荐
推荐检测人群:所有经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尤其是高分级(3级子宫内膜样癌)、非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透明细胞、癌肉瘤等)、FIGO 2023分期中“侵袭性组织学类型”患者,以及拟考虑个体化治疗(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的患者。
检测时机:首选在初诊时、手术前或手术后病理评估阶段完成,以便尽早指导辅助治疗方案制定;对于复发患者,建议重新检测,因部分患者分子分型可能随疾病进展发生改变。
Part.3各分型对应的临床决策推荐
POLE突变型(POLE mut):此次更新引用多项队列研究显示,POLE mut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辅助治疗,预后都较好,因此推荐此类患者可“去降级治疗”,可豁免常规辅助放疗或化疗,仅需密切随访。
错配修复缺陷型(MMRd/MSI-H):此类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高度敏感。在化疗基础上加入PD-1或PDL-1抑制剂的免疫治疗,也被证实对复发性或晚期疾病治疗有益。其中,晚期错配修复缺陷(MMRd)子宫内膜癌患者亚群从该治疗方案中获益最为显著;高风险早期患者(如FIGO IIIC期),可考虑辅助免疫治疗。
p53异常型(p53abn):该分型患者预后最差,对化疗敏感性最高。对PORTEC-3试验中66%参与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分子分析发现,在所有分期及最显著的是所有组织学亚型的p53abn癌中,辅助放化疗均显示出统计学显著且临床相关的生存优势。
NSMP型:此类患者占比最高,预后异质性较大。此次更新指出一些标志物(如CTNNB1 exon3突变、L1CAM过表达、1q染色体扩增)与预后相关性尚不明确,但对于识别预后较差的NSMP子宫内膜癌亚群可能至关重要。
03.遗传相关基因检测
林奇综合征患者因遗传性错配修复(MMR)基因致病性变异,终生罹患子宫内膜癌风险达13%~49%。推荐常规采用MMR免疫组化检测筛查3%由林奇综合征导致的病例,但确诊需要胚系基因检测。遗传性BRCA1/BRCA2致病性变异可能轻微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罕见的PTEN基因致病性变异导致的考登综合征,终生患子宫内膜癌风险为20%~30%。同时建议对未行预防性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的林奇综合征患者进行每年一次的筛查。
04.潜在治疗靶点
一部分子宫内膜癌呈HER2/NEU阳性(通过过表达或扩增检测)。一项纳入61名患者的随机2期试验发现,与单独化疗相比,接受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治疗的女性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有延长,其中Ⅲ-Ⅳ期患者的获益最大。在接受初始治疗的41名Ⅲ-Ⅳ期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7.7个月vs9.3个月。靶向HER2和其他靶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的进一步数据显示出良好前景,已成为多项进行中实验的研究主题。
在非子宫内膜样或p53abn癌组中的另一项近期研究发现,高达50%存在同源重组缺陷,提示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的潜在作用。
05.临床实践建议
06.总结
基于《Cancer of the corpus uteri: A 2025 update》的最新证据,展示了FIGO在妇科肿瘤分期系统上进行的一场“从解剖时代迈入分子时代”的革新,尝试推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的转变,将基因检测成为子宫内膜癌诊疗的核心环节,开启子宫内膜癌的精准诊疗时代。临床实践中,需优先开展分子分型检测以指导预后分层与治疗选择,同步进行Lynch综合征筛查以评估遗传风险,针对晚期/复发患者开展HER2、HRD检测以寻找靶向治疗机会。通过规范检测流程、加强质量控制、推动技术普及,可最大限度发挥基因检测的价值,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Koskas M, Crosbie EJ, Fokdal L, et al. Cancer of the corpus uteri: A 2025 update. Int J Gynaecol Obstet. Published online July 7, 2025. doi:10.1002/ijgo.70326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来源:飞朔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