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姐说一句“请坐”,对方回一句“我就拿个苹果”,然后继续站着削。
“飞一趟印度,制服口袋里的薄荷糖能被乘客全掏光。”
这不是段子,是机组群里最常被转发的吐槽。
飞机刚离地,安全带灯还亮着,过道里已经有人开始翻行李。
空姐说一句“请坐”,对方回一句“我就拿个苹果”,然后继续站着削。
三小时航程里,换座位的请求能来二十次。
理由千奇百怪:想靠窗拍照、孩子要挨着厕所、隔壁大叔脚太臭。
最尴尬的是,有人直接挤到空位躺下,把原座乘客的耳机压断。
更头疼的是卫生。
座椅口袋里的垃圾能掏出咖喱盒、甘蔗渣,甚至用过的口罩。
洗手间的地板永远湿哒哒,像刚打完水仗。
性骚扰也躲不掉。
有男乘客借“帮忙放行李”蹭肩膀,还有喝醉的把手伸进服务舱要“合影”。
机组只能互相打暗号:咳嗽两声,代表需要男性同事支援。
印度机场像大型集市。
值机柜台前横七竖八躺着行李,广播里同时响着三种语言的延误通知。
地勤人员永远在“稍等”,但没人告诉你等什么。
最离谱的是,这些场景成了某种“默认设定”。
新乘务员培训时,老前辈只扔下一句话:“飞印度?记得多带两双袜子,脏了直接扔。”
没人想妖魔化谁,但数据摆在那儿:某外航内部问卷里,印度航线连续五年被评为“最想拒飞”。
连日本航司那种以礼貌著称的乘务组,都在匿名论坛吐槽“宁愿加班飞纽约”。
说到底,问题不在印度人,而在“第一次坐飞机的人”突然有了钱。
他们不懂英文广播,不知道安全带干嘛用,以为空姐是“高级服务员”。
航司也试过办法。
印地语安全演示视频做了,咖喱味飞机餐改良了,甚至把座位间距加宽了十厘米。
结果呢?
该站的还是站,该扔的还是扔。
现在流行“自救指南”。
资深空乘总结:飞印度航班,提前把一次性拖鞋塞满服务舱,遇到光脚踩座椅的直接递一双;垃圾袋挂脖子上,省得弯腰捡;最管用的是学会用印地语说“不行”,发音越生硬,效果越好。
说到底,这不是谁的错,只是成长速度差了几十年。
印度民航客运量十年翻了三倍,但“坐飞机的规矩”还没跟上。
下次遇到把脚翘在前座屏幕上的大叔,别急着翻白眼。
他可能真的不知道,那玩意儿不是脚踏板。
来源:河边悠闲钓鱼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