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科大“爆款”思政课揭秘,学生主播田间地头传知识

360影视 2024-12-18 12:46 9

摘要:“这款优质的旱稻大米色泽透亮,淀粉含量少、营养成分高,吃起来特别香甜……”日前,来自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几名在校大学生化身网络主播,在直播间卖起特色农产品,众多网友在线观看和抢购。记者得知,这并非一次普通的“直播带货”,而是山东科技大学思政课“体验式实

“这款优质的旱稻大米色泽透亮,淀粉含量少、营养成分高,吃起来特别香甜……”日前,来自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几名在校大学生化身网络主播,在直播间卖起特色农产品,众多网友在线观看和抢购。记者得知,这并非一次普通的“直播带货”,而是山东科技大学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现场,在场的学生们直呼“特别接地气”!“目前,这种‘体验式实践教学’思政课已经实现了对全校学生的全覆盖,成为一门备受喜爱的‘金课’。”山科大校长曾庆田说,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基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等,用“社会大课堂”把理论知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转化为报国为民行动。

山东科技大学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现场。

“我们拍摄的科普视频获奖啦!”日前,山科大视觉传达专业几名学生一起摄制的《泊里红席》系列科普视频获得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二等奖。一群非影视专业的学生,为何聚在一起做了一件特别“燃”的事?这缘于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

“枯燥”“没意思”……这是不少学生对传统思政课的印象,可山科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堂却是一片火热。“学生愿意来,来了愿意听。”这是思政课堂的生动写照。这门“爆款”思政课到底有何“流量密码”?

“传统的大班思政授课是灌入式教学,学生上课多半是被动应付考试拿成绩,很难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效果。”山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常春说,2019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将“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作为一项课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为试点,实施思政课程“授课小组制”改革,由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这门课中,每个专业、班级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特长,组建5人的思政课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开展主题设计、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实现思政教学由“粗放供给”到“特色供给”的转变。

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的主题园,是山科大2021年12月设立的学生思政实践基地。两年多来,学校已组织400多名学生陆续来到这里,开展情境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像这样的思政实践基地,学校已经设立了14个,每个基地都聘请了学生思政导师,思政教师和思政导师的协同,让校内外的思政育人工作拧成了一股绳。”山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波介绍,近些年来,学校推出“课堂+基地”思政教学模式,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日前,山科大数十名学生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作为讲解员的李敏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学生的思政导师。李敏带领学生研学互动,观看根据杨家山里革命史改编的情景剧……“近距离体验教科书上的历史,学习到很多党史知识,也爱上‘真理的味道’。”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2级学生孙佳说。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接地气的思政课才能聚人气。”徐波说,实践证明,有了一批思政实践基地,原来的“最难讲”变成了“最精彩”,“纸上谈”变成“实践行”,从而把思政理论讲到学生的心坎儿上。

“保护海洋生态,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山科大思政教师周月在“开学第一课”上抛出这样一个话题。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围绕海洋生态保护实践展开“头脑风暴”。

不到一星期,就有20余个兴趣小组围绕这一主题推出了相关实践活动。其中,环境工程小组的9名学生通过调查问卷、水质检测,了解到海洋水质状况,呼吁大学生承担起保护海洋的责任与义务。海洋技术专业2022级学生于新河表示,运用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护者、守护人,他在这堂实践课程中找到了矢志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思政课’中,‘祖国’和‘人民’是重要的主题词。”山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克周说,山科大紧贴专业特色,挖掘各方向思政元素,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与思政课程相融相促,引导学生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发挥所学所长解答“疑难问题”,做到与人民同行、为社会奉献。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