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从《儒林外史》认识三百年前的官场朋友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7 13:28 1

摘要:七月流火,酷暑逼人。在这个连续高温创纪录的夏天,有一个以“平民视角,草根阅读”为特色的阅读组织,依旧在有条不紊地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这就是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民生996电台提供媒体支持的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哲涂 摄影 寿葛平

七月流火,酷暑逼人。在这个连续高温创纪录的夏天,有一个以“平民视角,草根阅读”为特色的阅读组织,依旧在有条不紊地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这就是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民生996电台提供媒体支持的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

7月5日到8月23日,文澜读书岛连续组织了“重读经典”第五季的4场阅读分享会,书友们一起阅读讨论了中国文学经典《子夜》《雷雨》《茶馆》和《儒林外史》。

8月23日下午,是“重读经典”第五季活动的最后一场,书友们跟随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郑绩,从《儒林外史》中去认识三百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

汤知县、严监生与封建社会生态

郑绩认为,《儒林外史》对于中国小说发展最大的意义是它的叙述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与西方的小说叙述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不是以事件为线索,而是在整个社会背景下,描写一个一个的小人物。

它的潜在逻辑是通过这些人物带出事件,反映这个社会的面貌,展示这个社会的生态。接着,她从书中的两个小人物切入,分析这种叙述方法的特点。

第一个小人物是知县汤奉。

小说第四回标题是“打秋风乡绅遭横事”,说的是范进中举以后到汤知县家“打秋风”的故事。郑绩告诉书友,范进一个小小的举人之所以敢到知县家里“打秋风”,主要因为这汤知县是他的房师。

所谓“房师”,是乡试、会试录取者对其分房阅卷考官的尊称。

按照明清的政治制度,范进中举之后就有了身份,他是举人,可以和知县平起平坐。清朝时,知县大约有一半左右是进士出身,剩下的是举人、监生。书中没有说明汤知县是进士还是举人,但一个县里出现举人,一定是一件大事。谁也料不到这个举人今后会做到什么官。事实上范进后来也当了学政,做到御史,比知县官大多了。再加上他们之间的房师门生关系,所以汤知县一定会非常珍视这个重要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当时非常典型的社会政治生态。

郑绩指出,科举制度之下,每一届所有的进士、举人都是考官(座师、房师)的学生,天然就是他的朋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范进一旦中举,对于汤知县就非常重要。

陪着范进去“打秋风”的张静斋也当过官,他的先祖还是汤知县的老师,尊称汤知县为“世叔”。这样一届一届牵连不止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明清时代封建官场独特的“朋友圈”。书生进入仕途,不得不重视这个“朋友圈”。

然后,郑绩又提到《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小人物——严监生。

我们都知道严监生极度吝啬,临死也要让人熄灭灯盏内多余的一根灯草。这个细节被后人称道,成为《儒林外史》白描写作手法的点睛之笔。之所以他这么吝啬,因为他是二房出身,要和大房争高低,所以他这辈子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勤俭持家,积累财富。

这是严监生的立身之本。

接着,郑绩说起了“监生”这个称呼。监生本指在国子监读书的书生,后来特指花钱买来的生员资格,是对科举制度的补充。清朝前期,监生制度还比较规范、严格,后来就滥了,只要有钱就可以买,然后候补一个小官,最多时一个官位有七八个候补。

郑绩认为,说到底文学就是人学,是一门跟社会密切相关的学问。文学研究很多时候就是在做社会背景研究。

读《儒林外史》,就是通过这些小人物,通过这些小故事,去透视三百多年前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从而认识历史的本质。

《儒林外史》之得与失

主持阅读分享会的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也谈了阅读《儒林外史》的感受。他认为,《儒林外史》有两个值得称道之处。

一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中至高无上的文人进行了犀利的讽刺,把他们踩在了脚下。从孔夫子开始,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考试,为官,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人唯一的人生道路,但在吴敬梓笔下,书生如粪土,斯文扫地。

他举了书中的三个例子——

第二回的“一至七字诗”:“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第二十二回戴着方巾假冒秀才的妓院龟公被两个穷秀才打得半死。第二十三回牛浦郎假冒牛布衣招摇撞骗也是被打。

这些生动有趣的情节极其形象地揭开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虚伪的假面具,让读者看到了所谓文人雅士的真实面目。

二是折射出一些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观念。

比如清高出世、鄙视仕途的理想。戏子鲍文卿虽然贫贱,却耿直清高。向知府赞道:“而今的人可谓江湖日下,不如我这鲍朋友,虽生意是贱业,倒颇多君子之行。”

杜少卿装病婉拒知县荐贤,对妻子说:“你好呆!放着南京好玩的所在好不快活,为甚到京里去?”

他们与崇尚读书致仕的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与钻进钱眼里无所不用其极的书生们形成鲜明对照,让人看到一股清流。

劳月尤其对书中的读书观甚为赞赏。书中第三十五回庄征君曰:“读书一事,要由博而返约,总以心得为主。”这在那个八股文盛行的科举年代,不啻为至理名言。直到今天,依旧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指南。读书不在乎多,而在乎自己是否有心得。

劳月认为,《儒林外史》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是整部小说的结构过于松散,人物也比较杂乱,虽有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但总体上良莠不齐。即便从短篇小说集的角度来说,也不如《三言两拍》。

不足其二是,中国封建文人的清高避世多数不是自觉的,而是不得已为之。他们在仕途上走不通,于是才鄙视官场,自命清高。他们的价值观是矛盾的,一方面鄙夷官场仕途,一方面渴望名利财富。

《儒林外史》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作者吴敬梓本身也是这样一个人物,不仅人生困顿,乡试也落第,后来地方官力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也被他拒绝了。从《儒林外史》里,可以看到他非常浓重的个人情绪。

原来我们当年的嘲笑的就是自己

在互动讨论环节,书友任小美谈起了她刚读完的《稷下先生》。书中讲到隐士颜斶“面刺”齐宣王的故事。齐宣王求贤若渴,上门邀请颜斶出山做官。颜斶却不为所动,婉言谢绝,要“与山水草木为伴,以清静独行正直做人为娱。”颜斶与《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有异曲同工之妙。她非常欣赏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虽然避免不了俗世的各种诱惑,但终究需要每个人记住自己的初心,保持一份清高。

书友风信子接着话头说,《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完全不一样,吴敬梓只是借用这个人物,展示了封建文人“既想当帝师,又想当隐士”的一种心态,被鲁迅赞为“慼而能谐,婉而多讽”。

如今再读《儒林外史》,她忽然觉得这本书是在嘲笑我们自己。范进的疯,严监生的吝啬,在今天看起来,实在很正常。

她在博物馆看到一家三口,孩子在认真琢磨展品,爸爸在一边发呆,妈妈在刷手机,最后妈妈冒出一句:下一站我们去银泰这家店吃一顿。这是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的景象,说明《儒林外史》所讽刺的那些人那些事至今依然还在我们身边。

书友冯轶君从《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想到了北宋的苏洵。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但屡试不中,直到45岁时才因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出名,但他依旧不肯应宋仁宗之诏进京。苏洵终究以自己的议论文成就傲立于中国文学史。

由此她认为,在当今的开放社会中,应该鼓励多元化的成功模式,没有必要和范进一样一条道走到黑。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时代,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或许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书友贺波向郑绩提问:《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出自清代,相距不远,有没有什么联系和影响?

郑绩认为,这两部小说虽然都出自清代,语言和写作手法有些相似,但很难予以比较。

首先是《红楼梦》比《儒林外史》传播广得多。《红楼梦》经过很多版本的演变,成熟度很高,这是《儒林外史》不能比拟的。其次是曹雪芹和吴敬梓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写的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也无法拿来比较。

郑绩还应书友的要求,谈到她对中国封建社会隐逸文化的看法。她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文化,并不是对政治结构的对抗,更主要的是对皇权的一种平衡。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隐逸空间、隐逸文化给了士人阶层一个喘息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徜徉于山水之间,有它的积极意义。但吴敬梓可能又另当别论,因为他就没有出过仕。所以,《儒林外史》展示的并非典型的隐逸文化价值观,更多的是对当时科举制度和政治生态的反讽。

从2023年7月开始,文澜读书岛在寒暑假期间,先后组织了五季18场“重读经典”阅读分享活动,带领书友阅读讨论了18部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书友们反映,这样系统地重读经典非常有意义,既能让书友真正读懂经典的精华,又能通过讨论对话,启发书友的思考,认识经典作品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