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相信上图一目了然,一个语法正确的句子能顺利、准确地把说话人的意思传递给听话人,这就是沟通交流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学好英语语法?英语语法是什么?
来,一起看看:
简单来说,就是把不同的句子成分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那么为什么要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呢?乱乱的不好妈?
再来看一张图:
我相信上图一目了然,一个语法正确的句子能顺利、准确地把说话人的意思传递给听话人,这就是沟通交流的意义。
还来看张图:
KoKo是一只西部低地大猩猩,她于1971年7月4日出生在旧金山动物园。从1岁开始,KoKo就加入了斯坦福大学的语言学实验,在人类的指导下学习手语。她的导师是动物心理学家弗朗辛·“佩妮”·帕特森(Frances “Penny” Patterson),帕特森博士在KoKo只有1岁时就开始教她手语。
KoKo展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她学会了很多手语单词,并能够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据报道,KoKo能够使用1000个手语词汇,并能理解部分英语。1984年,KoKo有了一只小猫,并给它取名为“All Ball”。不幸的是,All Ball后来因车祸去世,KoKo用手语表达了她的悲伤:“bad, sad, bad”和“frown, cry, frown, sad”。
可见,大猩猩虽然能学会单词极其含义,用手语表达出来,但是很难组织出一个句子。
而THiNK教材上也经常会出现一类题目,叫做连词成句,就是需要孩子们把一堆乱乱的词,组织成一句很容易被理解的句子:
Starter U1 P19
Starter U2 P25
Starter U5 P50
如果说自然拼读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孩子们正确读一个单词的发音,写下一个拼写正确的单词,那么Starter阶段,我们是想要带孩子们写下一个语法正确的句子。
那么怎么学语法才好呢?
语法在练。
在上海,生活中碰到几个小老外的概率不低,有几次我特意听听他们跟父母交流的内容,发现表达里面的语法都准确精准,be动词am/is/are的使用,什么时候动词加s,过去时,进行时,完全就是脱口而出,不假思索。我在想,三四岁的年龄,恐怕大字都不认识呢,这语法是怎么练习的呢?
无非就是听多了,就会说了,说多了,也就把习惯固定下来了。
所以语言更像是一个技能,就像游泳,开车一样。
真正有效的训练是,把语法变成一种日常表达的习惯,而不是重复做这个主题下的题目。
我们在写作和口头表达时,大部分时候都是凭我们自己的直觉和习惯,去运用语言的,所以需要进行口头和笔头句型转换练习,练到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炉火纯青的地步,就OK了。
游泳,得下水游啊,你不能在岸上划水啊。也不是把游泳要点的题目多做对了,得练。
所以,我们从Think Starter的第一单元起,就会把这个练习贯穿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做好练习。
学国家国籍的词汇时,我们就这样练习,U2,U3,U4也是一样:
我们在学U5的时候,才会带孩子们正式讲解一般现在时的用法和写法,但是在此之前孩子们至少对be动词的句型转换已经非常熟练了,这个时候加入行为动词的句型转换,也会比较顺畅。
1. 用法
把Present Simple的用法,用形象化的图来告诉孩子们怎么用。
就是平时、多次、反复发生的就可以用一般现在时。
真理:
母鸡下蛋 (Hens lay eggs.)
状态:
我是一个老师(I am a teacher.)
习惯:
我每天去上学(I go to school every day.)
2. 写法
分be动词和行为动词(action verbs)两种。
然后列出be动词一页的例句,让孩子们自己来找出其中的语法奥秘。
肯定-否定-疑问-回答是如何做转换的。
自己总结的规律,总是记得最清楚的。
然后马上举一反三,找出U5 reading文中的句式,现在来一波练习。
接着是一波行为动词的例句,继续让孩子们自己找出规律。
然后马上举一反三,用U5 reading文中的句式,现在来一波练习。
课程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可以自己去更正上节课练习册上的错误了,感觉自己很通透了。
3. 课后巩固。
一次上课听懂还远远不够,我会在app里设置这些语法现象的音频,方便孩子们每天输入正确的音频。然后通过朗读和自己做口语转换练习,来巩固自己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律,夯实理解。
4. 拓展练习
上面的例句是固定的,如何迁移到任何一句句子呢,课后的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Starter U8是现在进行时,U10-11是过去时,Think 1阶段 U8 过去进行时,U10-11将来时,U12 现在完成时,Think 2阶段 U5 现在完成进行时, U10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进行时,方法都是一样,而且最开始的一般进行时的训练,为孩子后面较复杂的语法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方法简单,效率高。
难点在坚持训练,才能变成自己的。
正确的句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不!是!靠!刷!题!
靠脑子记住会忘记,靠耳朵和嘴巴记住,才牢靠。
来源:双语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