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勇|AI助力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摘要:首先简要谈一下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新趋势。人工智能是从十几年前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始,这个特点和以往有所不同,是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一起,呈现出体系突破、交叉融合、颠覆性创新的特点。在这一轮革命中,体系化推进,就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技术,还有生命科学、

根据一个月前习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我们来谈四个问题。

首先简要谈一下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新趋势。人工智能是从十几年前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始,这个特点和以往有所不同,是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一起,呈现出体系突破、交叉融合、颠覆性创新的特点。在这一轮革命中,体系化推进,就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技术,还有生命科学、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能源、绿色比较、深海深空、复杂性科学等,是一个交叉融合的系统推进。这样就把人类从原来的信息化社会带到了智能化社会,智能化社会的显著特征是人工智能对生产生活的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对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都有深刻影响。

从技术上讲,从前60年的数字化、网络化的1.0版本,到现在的智能社会+新一代信息技术,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2.0版本,这个技术群就是数智网联的技术体系。

人工智能,是1956年几个科学家取了这个名字和概念,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去思考、学习,但是由于当时的算法、算力,软件、硬件跟不上,虽然研究了很多,但还是陷入了低谷,进入了寒冬。直到2010年后出现了新的突破,进入新世纪后一个是AlphaGO,把所有的围棋冠军都战胜了。接着就是ALPHAFOLD创造的奇迹。现在我们的生物学家一年冷电镜下破解蛋白质的结构几十个,但是用这个软件,四年多时间破解了六亿多个蛋白质结构。从这个基础上,在硬件上、GPU上像英伟达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主要基于算法上的大突破,通过芯片上讲是神经网络,整个从算法上,从机器学习到深度机器学习,把人工智能带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后来有几位科学家开始搞生成式人工智能。到2022年11月发布了ChatGPT的模型,所以2023年成为生成式AI的“元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学习大规模数据集成生成新的原创内容的新型人工智能,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这种技术比较适合用户的需求,按照用户的需求生成需要的文本,一开始是文字,后来是各种视频、图像等。

ChatGPT标志着文本生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单一的语言生成到多模态的具体化快速发展。2023年开始推出了展现逻辑推理能力很强的语言大模型GPT-4,准确调控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同时,音视频的生成技术也在迅速发展,SORA文本大模型可以逼近真实世界的场景进行互动能力方面的飞跃,接近真实视频的状况。因为人工智能,今年又是一个特殊年份,今年的物理和化学的诺贝尔奖都给了人工智能。所以今年是人工智能的加强年,人工智能的快速进展,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形成了一个浪潮,基于不同行业应用的生态和模型快速发展。

第二部分,谈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影响。从科技上讲,现在文化艺术的发展得益于整个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的进步。例如,文化传播,字节跳动公司,既现在的抖音公司,2012年在北京成立,后来短视频的TIKTOK上线,业务覆盖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了75种语言,特别在全球的用户8至20亿,这里面最不可思议的是美国用户,当时得到的数据是1.7亿,现在据说将近2个亿,美国各届总统想压制它压不住,老百姓都用它。第二个例子,游戏科学公司,腾讯下面孵化的一个公司,十年磨一剑,搞了一个以《西游记》为题材的游戏,加了36个中国古寺古庙的建筑文化,一上线就火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销售量超过2000万套,收入超过10亿美金,海外用户超过25%。另外一个是科学题材的例子,《三体》,原来山西工程师刘慈欣写的科幻小说,获得了世界上的雨果奖,这个书在世界海外发行380万套,特别是以它改编的《流浪地球》,影响在世界上都很大。这就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要运用新技术特别是运用AI的手段,可以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再一个,数智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影响力。现在新一代的数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的创作手段上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很多技术上提供了先进的手段。这对文化的影响力,现在5G和下一步的6G,就象铁轨一样,产业互联网,就像高铁一样,在里面的内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都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但是,AI对文化的影响力,它又是一个双刃剑,有很多正面的地方,也有很多负作用,所以应该先冷一冷,先解决伦理问题,再解决这些负面效应问题。文艺界对它感兴趣,是因为它确实能提高创作的效率和质量,但是文化艺术绝不能过度依赖,更不能被AI新技术所奴役。它可以代替很多一般的脑力劳动,它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思路,提升创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供更便捷的创作资源。AI的发展应用将成为吸引读者的好题材,写科幻的将来可能很多,也可以用中国的文化作品,便捷准确地变成各种语言在国际上传播。但永远代替不了作曲家、作家的创作。

第三部分,是我在政协提的一个提案,构建中华文化智能大模型建设。中华文化大模型建设的意义,现在看来,AI的应用,如果通过大模型传播中华文化,这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事情。实际上,中华文化大模型是在中华文化资源库的基础上,把研究经验集大成,按照用户要求生成新的所需结果,帮助我们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髓、脉络、演化进行高效理清。支撑中华文明溯源,使更多人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高效工具,是提升文化创作质量的先进支撑平台,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高效载体。所以,中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捷足先登,建设中华文化大模型,走在人工智能和文化融合的前列,这个在国外还真是不好做。所以建议纳入国家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点规划,列入“十五五”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重大基础工程。

中华文化大模型现在具备了很好的基础,这些年来文化艺术界的各个资源库、数据库基本建立起来了。当前,基于研究发现的内在规律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国文化大模型的雏形和架构。特别是以中华优秀文化语义场景为“核”,以纹样、色彩、工法、型制、音乐、舞蹈等文化内涵为“面”的多元文化数据库已经开始建立。

优选中华文化大模型建设的策略与路径,要坚持两个结合: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文艺界别专业优势有机结合。二是加强科技与文艺创新的有机结合。建议国家研究制定专项规划,给予专项支持。同时避免各自为政,注重统筹协同、分工合作,把中华文化大模型作为国家工程建立起来。

最后一部分,在大模型应用中,守正人工智能与文化融合的脉和魂。文化大模型是学习原来的资料,但是这里面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能任由机器在那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要把中华文化的脉、根和魂附注进去,构成中华大模型的真正架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说“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把鲁迅先生的思想、精神、品格作为脉和魂,具有权威的代表性。

鲁迅的精神,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

我以我血荐轩辕、竭诚奋斗的爱国情怀;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争精神和坚强骨气;

俯首甘为孺子牛、唤醒民众的爱民情结;

渡尽劫波兄弟在的待人度量和深情厚谊;

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国际视野和博大胸襟;

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悼友悲愤和战斗豪情;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坚定信念和壮志雄魄;

蔑视强权、抨击腐朽、弘扬正义的浩然正气;

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

勇于探索、标新立异、引领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风格;

以及简洁幽默犀利的文风。

因此,人工智能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创新时代,大力弘扬鲁迅精神,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时代意义,也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脉和魂。

诚然,中国文化精神极为丰富,我只是举这样一个例子。在中华文化大模型建设中,中华文化的血脉、魂魄、风骨才能彰显,才能保持中国文化与时俱进。

来源:纸糊的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