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5日12时28分,西安市气象台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范围覆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西咸新区。
进入7月以来,陕西强对流、暴雨预警频发,多地因短时强降雨面临山洪、地灾、内涝风险,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颇受关注。
8月15日12时28分,西安市气象台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范围覆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西咸新区。
“我们迅速行动,重点部署,多举措应对。”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街道通过广播、微信群等向各社区、村及时传达雨情汛情,提醒危险区域群众快速撤离,同时加强防汛物资储备与调配,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遇险情、灾情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援并规范上报。
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气象信息服务的精准性、及时性与规范性,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陕西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力:省政府部署完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体系,将气象预警信息纳入《陕西省防灾避险人员安全转移规定》《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省气象局联合省应急厅、省通信管理局成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工作专班,组织三大运营商开展精准靶向发布测试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全覆盖,全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超97%。
委员建议
省政协委员 丁传群(资料照片)
“预警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损失。”曾长期从事气象工作的省政协委员丁传群说,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气象信息制作、发布、传播体系,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建立起以手机实时位置为基准的靶向预警机制,取代了过去按注册地管理的传统模式。
丁传群坦言,部分农村地区气象预警接收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在传播上还存在盲区和死角,预警信息传播的手段单一,影响了传播的时效性。此外,信息传播不规范,互联网上非正规渠道发布的过时信息、片面内容借助社交平台扩散,使公众产生误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为此,今年省两会上,丁传群提交了《关于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管理的提案》,建议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城乡预警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应急广播系统、信息进村入户等工程的实施,着力解决边远山区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融入应急管理体系,畅通向互联网媒体提供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的渠道,维护气象服务秩序。
厅局回应
提案交办后,承办单位省气象局、省应急管理厅积极回应。在打通“最后一公里”方面,紧盯人口密集区域、气象灾害易发区、基层末梢,科学规划并构建广播、电视、“两微一端”、显示屏、高音喇叭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矩阵传播体系;依托应急广播系统、信息进村入户等工程开展预警传播,实现基层村(组)及特殊群体“预警-叫应”工作闭环,全面排查维护农村、社区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确保在线率与通响率不低于95%。
如何进一步实现预警信息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省气象局将进一步固化高级别天气预警靶向发布和“闪信”强制推送业务,构建新媒体、北斗卫星等立体化全覆盖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实现根据用户需求定制预警信息发布种类和精准落区预警推送等功能,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实效性、针对性。
记者了解到,为守牢信息权威与准确底线,省气象局将进一步落实公众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统一发布制度,依法规范发布和传播行为。同时,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双审核机制,制定涵盖预警信号、重大灾害性天气信息等内容的标准化发布模板与流程,推动气象信息规范传播。
各界导报记者 张涵博
来源:各界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