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0年那年,北方的煤炭列车还在黑夜里呼啸南下。毛主席坐在会议桌前,突然把话锋一转,说:“南方不可能总啃北煤。”大伙一愣,气氛顿时就变得紧张起来,这事儿听着简单,谁都明白背后不是临时起意。毛主席没客套,他好几次批“江南无煤论”,眉头轻轻一挑,“说江南没煤,谁
1960年那年,北方的煤炭列车还在黑夜里呼啸南下。毛主席坐在会议桌前,突然把话锋一转,说:“南方不可能总啃北煤。”大伙一愣,气氛顿时就变得紧张起来,这事儿听着简单,谁都明白背后不是临时起意。毛主席没客套,他好几次批“江南无煤论”,眉头轻轻一挑,“说江南没煤,谁拍的板?”他问话时没人敢搭腔,南北煤炭的事争了好多年,技术员都说江南下不去,没啥基岩储备。
可毛主席想得远,他盯准的是资源自给。南煤的账,不能让北方永远买单。于是他摊开地图,点着浙江、江西、江苏,“这块地,煤埋得深,不代表就没有!”他又笑道,“都想等着北方解渴,靠得住么?”一屋子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清楚,这锅没人敢推脱。氛围里有点空燥,有人突然发出疑问:如果真的南方有煤,事实却没人见过,靠什么说服技术员服气?
他不信那些数据陈旧就意味着现实如此。地质队下去抓样品,把旧档案重翻一遍。毛主席的眼光和耐心一样狠,他的话不是空谈,技术组夜里十点还在打电话加班,有人查到1919年无锡短暂出过煤,矿井号子都有,只是掩埋太深。毛主席说,还是人不愿挖,还没用上科技。现在国际大气候都在讲技术进步,咱中国不落人后的道理,用北煤补南,图的是眼前。长期吗?“扯!”毛主席直接拍桌子。
他提出南北均衡的方案,资源配置得讲科学,有人私下抱怨,说这是硬骨头。一纸指示下来,南方数省的煤田数据一夜之间进入了档案,送到京城。地质勘探队卫星照片未普及年代,全靠手脚,人工下井勘查,技术员搞到矿区,看着厚厚气压表,呼吸里都夹杂着小心翼翼,怕出岔子,一旦有点苗头,省里叫来实验室连夜检测成分,防止虚报数字。南方的煤炭开发,开端其实比谁想得都艰难。难在哪?人心最难。
许世友作为军人出身,对毛主席的这套战略吃得特别透。“毛主席考察资源是有大布置的,”他口音很重,说话带着点火气。他不是那种光会喊口号坐办公室的干部。许世友想的是,既然首长说了,就得拉一手人马实地去见识见识。他带头下矿,亲自挑选点,“官塘煤矿那片我定要下去看。”矿工们私底下讲,见过大领导下矿井的没几个,这会儿轮到许世友,大家心里既激动又有点忐忑。
他进矿前,随行的安全员提醒,“首长年纪大,不用下到底层。”许世友不理,一脚下到地底二十米,一边走一边和工人唠嗑。矿工介绍掘进工艺,许世友问,能不能提高效率,矿工沉默没敢搭腔。地上全是煤灰,比脸还黑的大手,擦一把汗又白了。许世友拍拍肩膀,说兄弟都得保住命才行。现场没什么鼓动性口号,这些人原本吃的是家里那一锅粥,何谈工程系统化?高气压、低工效,技术瓶颈明晃晃摆着,但他偏不信。
“有没想过,万一搞出来,江南的煤都归咱们南方人自己用?”许世友问,没人敢接头。他回身让技术员回去再查一次数据,搞出真凭实据。有时候他也会犹豫。“真要是江南煤多,为啥大家都不愿冒风险?”转头他又拍板,“挖!总得有人试一回。”矿井的黑,一进去看,外人说不出几分真实,外头阳光明晃晃,井下闷到喘不上气,许世友在里头待了三刻钟。他说话算话,出来时,汗全湿透军装。
有人反对,认为技术档案没那么乐观,南方的地质层断裂多,井下危险。可许世友就这样强势,他要的是一把子劲,带着干部天天做动员,还有点人不服气。他扭头就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毛主席指示,心态得正。造舆论的招数用得灵活,街头巷尾都能听着煤矿开发的宣传,报纸、广播不间断,一时江南煤矿像被激活。有些报道吹大了点,不过,没办法,氛围要紧。
无锡那边,革委会想了个法子,编了部锡剧《煤海战歌》,把南煤北运的事儿搬上舞台。谁料热闹到爆,许世友当晚连夜调剧团进南京,军方和地方的头头脑脑,机关干部都来,剧场爆满。演到高潮,台下有人抹眼泪。演员带着矿工的黑脸妆,汗水糊了粉,唱的是口号,也是真的生活。谢幕时,许世友上台点了点头:“演得好!再刻画深一点,让观众看看真正的矿井啥样!”他后来特别要求,别只在南京演,要带到上海、各地煤矿巡演,用戏剧当宣传,把精神气顶起来。
后来,这部戏到了上海工人剧院。上海的观众本来见多识广,谁知也被打动,演出结束好几个观众找演员聊天,说愿意下矿学技术。剧团背着话筒现场采集意见,回去又修改剧本。戏剧传递的不只是什么奋斗精神,是真切的人跟人之间的敬意。有一回,巡演路上演员集体头痛感冒,还是咬牙演。多少人觉得这些不值一提,可剧团回南京复演,收到矿工写的小纸条,“要把你们的样本唱给俺娃儿听。”
许世友对这戏特别上心,连说三遍:“别光唱给干部听,让一线工人看看你们怎么塑造他们。”
不得不说,“江南无煤论”是死脑筋想法,有一回许世友走到学校门口,随手在地上划了个圈,说,“这圈往下挖,看有没煤!”旁边人被逗笑了。许世友平时话没那么幽默,这回较真得很。他让军代表记下,开玩笑似的又说,“不出煤我不姓许!”有人觉得这是即兴玩笑,但军代表较了真。
几天后,把工人叫来,铁锤下去,挖了好几天,没啥动静。刚有人泄气,突然一堆黑土块露出来,真有煤痕。军代表又惊又喜,下井催着大家快点。消息传回去,全矿区轰动。许世友听说后先是诧异,然后有几分得意,笑说,“瞎猫碰上死耗子?”不过话锋一转,“学校门口,不能采,学生要上课。”
其实这算不上什么大发现。毕竟,江南每年勘探项目数不过几十个,一次真挖对整体格局影响有限。关键是态度变了;原来只靠北煤,突然都想动手试一试。可是也难说,这样几回盲挖要是没成果,是不是又回到原点?“找方向准不准”,有时候在现场靠经验,谁说能一锤定音?江南地底复杂得很,似乎谁再敢一口咬定“无煤”,也没人真信了。
随行干部总结,科学勘探还是第一要义。许世友再三吩咐,各地新矿点必须科学选址,不能为了一时证明就影响师生生活。他不是那种光讲道理的领导,但他强调南方的煤炭开发和群众生活要兼顾。真实的问题,是技术没到位,大家冒过保守,骨子里还是畏难。
讲真,没人敢说所有江南矿点都有利润,风险可能比任何地区都大,但战略思维本就不是今天说明,明天见效。政策要一步步磨,干部也好,群众也好,习惯了北煤物流,总觉得南方煤开发是烧钱买教训?可事情发展慢慢看,上海、江苏、江西陆续交出了一些新矿点,到1970年统计,南方煤炭产量比十年前增长了30%。当然这里面灌水、争功可能谁都清楚,只是大气候变了,资源结构没你想象的僵硬。
有人说这是毛主席的前瞻性,也有人反驳,说其实还是惯性拉动,关键不在“南煤北运”,而是全局自主。许世友到底信哪种,其实他自己都讲不清楚,“这事复杂得很啊!”他一边布置动员,一边琢磨还能否用新的技术给南方煤田配套改造。
就算有些资源开发最后证明没太多经济效益,经验留下了,动力和人心慢慢跟上了。这些年回头看,南煤北运早就成了中国能源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些人仍然纠结效率不高,其实落实每一项巨大结构调整,哪里有一步到位的可能?人心都得慢慢唤醒,试过才知道哪个路子适合南方。
不算完美,也未必都是对的,但有时候就这样,事情向着不确定走着走着,回头发现那个曾经的“无煤论”多少有些可笑。
江南的煤其实并不孤独,它像是整个国家的转折缩影。你说这叫战略愿景,或者乡野气魄,总归都还能掰扯,归根到底,能动手不靠吆喝,时代自有它的答案。
来源:亦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