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治安实时巡防、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社情民意精准反馈……近年来,安龙县公安局招堤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耕基层治理,构建“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平安格局,为辖区群众筑起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防线。
社会治安实时巡防、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社情民意精准反馈……近年来,安龙县公安局招堤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耕基层治理,构建“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平安格局,为辖区群众筑起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防线。
机制筑基:让“管事”跑在“出事”前
“推行‘两队一室’改革,核心是把警力摆到最贴近群众、最需要防范的地方。”所长杨剑介绍,派出所将快反队与案件办理队深度融合,5组快反队警力实行“有警就近处警、无警街面巡逻”的动态防控模式,严格落实“谁接警谁负责”闭环机制。
图 | 快反队就近处警
帮街道的刘大爷找回丢失大米、把广场上贪玩的小于送回家、带“迷糊”的姚某找回停错地方的摩托车……快反队民警黄立灿的巡逻日志里,记满了这些“小事”:“街面见警率高了,群众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就能找到我们,很多隐患刚冒头就被解决了。”
与快反队互补的,是16名民警辅警组成的社区警务队。他们扎根社区网格,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把走访排查变成“防患于未然”的先手棋。
图 | 社区民警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你不喜欢我,为什么收下我送的水果……”8月2日,社区民警徐绍瑞在东门社区走访时,老远便看到有群众围观。上前了解得知,卢某开水果店,见到余女士后,经常给其送水果,想追求余女士。三个多月后,发现余女士已有男朋友,便扬言要报复。
凭借日常走访积累的信任,徐绍瑞先耐心倾听疏导情绪,再结合案例宣讲法律,最终卢某冷静下来,“是我一时糊涂,我保证再也不骚扰她了。”一场可能升级的冲突,在萌芽阶段就被成功化解。
警民联动:让“群防”聚成“平安力”
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民力共享,借力发力,让群防群治工作为社会带来更多“平安红利”?
2023年9月,招堤派出所组建了两支由党员干部、物业保安、治安积极分子等人员组成的义务巡逻队。60名义务巡逻队员在民警辅警的引导下,专群结合开展群防群治工作。
图 | 义务巡逻队在小吃街巡逻
每天傍晚,义务巡逻队戴着红袖章穿梭在大街小巷,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隐患排查员,更是警情信息员。“哪家有矛盾、哪片有隐患,我们熟门熟路,第一时间反馈给社区民警,大家一起想办法。”义务巡逻队员王大说。
近日,义务巡逻队在小吃一条街碰到几名游客因误会产生口角,其中一方欲动手,巡逻队员立即上前制止并劝解,有效避免矛盾激化、升级。
“曾经,小吃一条街的警情占了辖区警情的1/3,一到晚上就有喝酒闹事、打架斗殴、盗窃等警情。”所长杨剑说,经过频繁巡逻与线索举报,现在小吃一条街很少有警情发生了。
今年以来,招堤派出所通过群众反馈和主动排查共梳理矛盾纠纷235起,化解率98%,“人人参与治安”的氛围在招堤日益浓厚。
科技赋能:让“智防”织密“防控网”
招堤派出所将智慧赋能融入传统警务,让“管事”效率更高、“防控”更精准。“现在办案、巡逻都离不开‘智慧大脑’的支撑。”办案民警吴沛洋介绍,派出所聚焦学校、广场等重点区域,以及主要路口和人员密集场所安装智能公共视频设备,构建起“无死角、全时段”的科技防控网络。
图 | 民警到辖区商铺了解公共场所视频安装情况
这些“智慧眼睛”成为治安防范利器:依托智慧警务平台,社区警务队将走访收集的人口信息、场所数据录入系统,持续更新“基础信息库”,精准掌握辖区动态;快反队通过“智慧巡防”系统实时接收警情指令,结合视频点位能快速抵达现场,处警效率持续提升。
“我的手机不见了,请你们帮帮忙。”8月12日一早,小林在去上班的路上,手机丢失,便报警求助。快反队民警通过查看沿路公共场所视频、走访研判,仅用一小时就将丢失的手机找回。
从“两队一室”的责任闭环到“人人都是守护者”的共治网络,从传统走访的“铁脚板”到科技赋能的“智慧眼”,招堤派出所用“事事有人管”的担当和“人人都管事”的合力,让平安底色更足。截至目前,招堤派出所辖区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1.4%,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7.8%,街面警情持续走低。
来源:黔西南公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