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肚子不舒服,不少人会随口说 “可能吃撑了”“着凉了”,尤其是中年朋友,总觉得 “扛几天就好”,很少往 “肠道生病” 上想。但你可能没注意,医院消化科的数据里,40 到 50 岁的人群中,结肠炎的就诊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大多人刚开始的症状特别 “隐蔽”——
一提到肚子不舒服,不少人会随口说 “可能吃撑了”“着凉了”,尤其是中年朋友,总觉得 “扛几天就好”,很少往 “肠道生病” 上想。但你可能没注意,医院消化科的数据里,40 到 50 岁的人群中,结肠炎的就诊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大多人刚开始的症状特别 “隐蔽”—— 不是剧烈疼痛,也不是严重不适,就像身体偶尔的小 “走神”,等真的疼到影响生活,肠道黏膜的损伤已经积累了好一阵。今天咱们就跟着 48 岁的张姐,看看她从 “忽略信号” 到 “确诊治疗” 的过程,再听听医生特意强调的:想让肠道快点好,这 3 件事一定要少做,每个建议都能直接放进日常里用。
忽视肠道“小信号”,慢性结肠炎找上门
张姐在一家国企做行政,每天上班要对着电脑整理资料,下班回家就窝在沙发上追热播剧,周末偶尔会和朋友去喝喝冰咖啡、聊聊天。大概一个月前,她发现自己吃完午饭总觉得肚子 “沉”,不是胀得难受,就是隐隐有点坠着疼,一开始以为是办公室空调吹多了,特意在腰上系了个护腰,可没见好转。去医院做了肠镜后,医生说她是慢性结肠炎。张姐拿着报告满是疑惑:“我从不吃辣,也很少吃外卖,怎么会得这个病?” 医生指着报告里的肠道黏膜图片解释:“肠道就像一层薄纱布,平时吃饭、作息、甚至情绪,都会慢慢影响这层‘纱布’的状态。
其实像张姐这样,一开始把肠道信号当 “小毛病” 的人特别多。如果你也有下面两种情况,别再不当回事:
吃完饭后总觉得腹部有 “存在感”,不是疼,就是像揣了个小气球,按压的时候还会有点发紧,过一两个小时才慢慢缓解;
对食物没了以前的 “热情”,看到以前爱吃的红烧肉、糖醋鱼,也提不起兴趣,吃几口就觉得 “够了”,时间久了体重还会悄悄往下掉。
炎症背后,肠道在悄悄“求救”
很多人以为结肠炎是 “突然找上门” 的,其实它更像肠道长期 “委屈” 后的 “爆发”—— 就像我们的手被反复摩擦会发红一样,肠道黏膜被长期刺激,也会慢慢发炎。但肠道不会 “喊疼”,只会通过一些不显眼的变化提醒我们,除了腹胀、没胃口,这两个信号也别忽略:
一是白天总觉得 “没劲儿”。张姐就说,确诊前那段时间,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眼皮沉,以前爬三楼办公室不费劲,后来中间得歇一次,中午趴在桌上睡 20 分钟,下午还是打不起精神。
二是肚子特别 “怕凉”。夏天办公室开 26℃空调,别人觉得正好,张姐却得用毯子把肚子裹住,稍微露一点就觉得凉飕飕的,甚至会疼;冬天晚上睡觉,必须把热水袋放在肚子上才能睡踏实。
要是你也有这两种情况,别等着 “扛过去”,早点调整习惯,就能帮肠道 “减轻负担”。
想让肠道恢复,这3件事一定要少做
张姐治疗时,消化科李医生特意跟她聊了半个多小时日常习惯,说 “药要吃,但生活习惯不改,肠道很难真的好”,还重点提了 3 件要少做的事,每一件都跟咱们的日常息息相关:
第一件事:少喝 “冰饮”,尤其是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张姐以前夏天最爱喝冰美式,觉得解渴又提神,医生说这正是刺激肠道的 “隐形因素”。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饮品,温度大多在 0-4℃,喝下去会直接 “冻” 到肠道黏膜,让肠道血管一下子收缩,就像给正在工作的肠道 “泼了盆冷水”,不仅会打乱消化节奏,还会让发炎的黏膜更难修复。
第二件事:少 “熬深夜”,别让肠道 “加班”。张姐确诊前,为了追完一部剧,经常看到凌晨 1 点,有时候加班整理资料,也会熬到 12 点多。医生说,肠道有自己的 “休息时间”,晚上 11 点到凌晨 3 点,是肠道修复黏膜、清理废物的 “黄金时段”,就像工人半夜修缮房子,要是总熬夜,肠道就没法好好 “干活”,发炎的地方自然好得慢。
第三件事:少 “久坐不动”,别让肠道 “偷懒”。张姐上班每天坐 8 小时,回家又坐沙发,一天下来几乎没怎么动。医生说,长时间坐着会让腹部的血液 “流得慢”,肠道蠕动也会跟着变缓,就像本来能跑的肠道,被绑住了腿,食物在肠道里待的时间变长,容易产生不好的物质,刺激发炎的地方。
其实肠道就像我们身体里的 “小工人”,每天默默帮我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可我们平时很少关注它。尤其是过了 40 岁,肠道的 “力气” 会慢慢变小,更需要我们多留意它的 “小信号”,少做让它 “累” 的事。毕竟肠道舒服了,我们吃饭香、睡觉好,身体才能更踏实。
来源:兰儿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