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月初二,好像总能碰上老人们坐在炕头絮絮叨叨,说今天天色怪,雪会不会来?农历十一月,是冬天第二个月,不少地方叫它“仲冬”。小雪已经过去十来天,却没什么明显降雪,有那么点不同寻常。都盯着天,盼一场雪把地盖住。新闻播报里说冷空气在路上,气象台发出预警,东北大片地区
冬月初二,好像总能碰上老人们坐在炕头絮絮叨叨,说今天天色怪,雪会不会来?农历十一月,是冬天第二个月,不少地方叫它“仲冬”。小雪已经过去十来天,却没什么明显降雪,有那么点不同寻常。都盯着天,盼一场雪把地盖住。新闻播报里说冷空气在路上,气象台发出预警,东北大片地区温度已跌到零下,加上卫星遥感的最新图片,看不到雪带南下,不免有点失望,难道还得等几天?
以前每到冬月初二,家里的长辈都要翻老黄历,琢磨一年降雪情况,他们总讲一句:“有雪无雪,看冬月初二。”这话听着挺玄乎,可谁也不敢随口下定论。要说今年,小雪节气没见雪,有的地方甚至干燥得发裂,都担心大雪节气会不会突然补上。过去说“小雪无雪大雪落,三九四九冰如铁”,这种说法一代代在庄稼人中传下来。查了国家天气数据,近五年大雪节气前后降雪有波动,比如2020年就提前一周落下了大雪,2022年却拖到腊月才下。规律好像变得模糊,谁知道今年准不准?
这几年气象科技发展,专家用地面气象站和高空探测仪器分析,冬月初二的风向变化,常常被解读成冬季一个重要信号。老人偏说冬月初二刮北风,接下来就该进入三九四九天,雪会多得堵路。2021年冬天,华北北风呼呼地刮,结果元旦过后京津冀一带一场湿雪直接把公路盖得严严实实。气象局专家也没法保证每年都这样,其实北风只是个参考,冷空气南下和局地水汽才是决定性因素,但习惯难改,他们还是习惯数着风数着天。到底科学说法重要,还是经验靠谱?
农民关心的不只是雪,收成才是最实际的。很多地方流传着“寒冬雪雨多,来年收成好”的俗语。不少农业大户说,这话八九不离十。去年河南一场大雪,地里墒情改善,春耕可没怎么担心干旱。查中国农业气象中心的数据,冬季积雪保持土壤湿度,对冬小麦根系发育只有好处。可也有种了多年地的老农摇头,觉得万变不离其宗,降雪过多,春天可能洪水泛滥,麦苗也会烂掉。收成好坏,归根结底靠天吃饭,耳朵里声音听着都不统一。
春节快到了,每个人都在问今年冬天雪下得怎么样?尤其2025年春节临近,外出打工的人期盼着晴天回家,农民还琢磨大年初二若下雪,会不会给春耕带来麻烦。最近网上天气预测,北方多地气温步步下滑,山东、河北这两天已经见到结冰,但降雪还没铺满路面。过去一条谚语说“冬月初二雪封地,大年初二雪堵路”,让不少家庭提前备好柴火粮食。今年看卫星雷达,西伯利亚寒流南移动静有限,农业期刊也没发表硬性的降雪展望。是该相信传统,还是盯着实时数据不停刷新?
小雪那天有的人在朋友圈晒暖阳,有的人等雪等到门槛都磨平了。气候专家王磊分析,今年冬天拉尼娜现象减弱,预计北方气候偏冷略干,估计春节假期南方会有些湿冷,北方降雪可能集中在一月中旬。可没雪绑住农事,农民日子少了些念想。阴天的日子,大家都觉得粮食丰收有希望,天晴却总让人心里发空。冬月初二晴天,村里人少了议论,阴了就盼着天早下雪。有时候感觉,农谚和科学数据,彼此不对劲。
不同地区的老人讲法差别挺大。山西老人说“冬月初二冷一阵,腊月雪不等人”,东北的却讲“冬月初二一场雪,大年路上车不歇”,统计近十年数据,降雪实则互有高低,没哪个年份敢说百分百准头。气象专家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承认,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降雪节奏已比过去快慢有变,农谚提供的是片区经验值,实际变化参照意义,嗯,打点儿折吧!可老人认的就是祖上话,嘴上念着“瑞雪兆丰年”,眼睛却老盯着天边云影。
年关将近,短视频里一帮气象爱好者比官方还积极,自己摆数据表、拉时间序列,就为抢个热度。有人对刷留言:“冬月初二没雪,年前肯定冷!”还有一派说没事,等大寒节气,总会有一场冰雪交加。其实数据并不能全部预测气象异常,一些极端天气没规律可循。农村习惯早定计划,农民却必须随时调整方案。每年都有人把雪和庄稼收成交在一起,有时关系大,有时又不太准。
城市里人对雪没那么在意,有的人更盼地铁运行顺畅,不必顾忌积雪堵路。东北的朋友说冬天不下雪才是怪事,南方人则在等小雪铺白屋顶。媒体报道显示,今年大概率比去年整体降雪减少,至少中央气象台通报的是这样,不过偏远山区小气候,依然可以突然大雪封门。到底该盼雪还是怕雪?不少人心里没数。
也有年轻人说,农谚听着接地气,但今年气候变了那么多,谁来追踪预测呢?互联网爬虫抓到不少气象专家近期分析,说今年北方降雪不会特别多,春节大雪概率中等偏低。看实际数据,拉尼娜影响确实不如去年强。网上讨论的热度高,实际上大家更关注交通安全和农事能否按部就班推进。传统经验和现代预报,混在一起,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
或许很多事本来就没一个定数。想起小时候等下雪,老人说阴天准有雪,现在降雪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有的农民觉得大雪丰收有道理,有的却心生疑虑。今年冬月初二,不见降雪,农谚和气象数据各有说道,他到底该信哪个?答案似乎没有统一。
或许无论科学还是经验,各有其道。人还得有盼头,冬天也就不冷了。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