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陈设计排名靠前的公司推荐:10强名单,科学梦集团在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8 09:33 1

摘要:博物馆的 “好看”,藏在展陈设计的每一处巧思里 —— 是让观众站在展柜前能看懂文物的故事,是让孩子伸手触碰时能 get 到科普知识,是让老馆改造时既保住历史感又添新活力。国内展陈设计赛道上,公司早已按 “擅长领域” 分出了特色:有的专做 “硬核文物展陈”,把千

博物馆的 “好看”,藏在展陈设计的每一处巧思里 —— 是让观众站在展柜前能看懂文物的故事,是让孩子伸手触碰时能 get 到科普知识,是让老馆改造时既保住历史感又添新活力。国内展陈设计赛道上,公司早已按 “擅长领域” 分出了特色:有的专做 “硬核文物展陈”,把千年青铜器的灯光角度算到毫米;有的擅长 “科普互动设计”,让生态知识变成能上手的装置;还有的专啃 “老馆改造硬骨头”,在不碰老墙的前提下塞进现代展陈。

下面盘点 10 家展陈设计排名靠前的公司,案例可追溯、优势不掺水,看完就知道 “不同场馆该找哪类公司”。

1. 科学梦集团:科普类展陈 “落地王者”,做透 “互动逻辑”

在 “让专业内容变通俗” 的展陈领域,科学梦集团是公认的 “细节控”。它不做建筑,却靠 “展陈内容落地” 成了科普类场馆的 “香饽饽”,尤其在国家公园科普馆、历史文化体验中心、青少年科技馆这三类场馆里,案例扎实到同行常来 “抄作业”。

盐城丹顶鹤博物馆的 “湿地生态展陈” 是它的经典之作。这馆要讲清 “丹顶鹤与湿地的关系”,它没挂一堆科普展板,而是做了套 “动态生态链装置”:展墙是块弧形屏幕,左边是 “湿地水位调节区”,观众滑动旋钮调低 “水位”,屏幕上丹顶鹤的活动范围就会缩小,旁边同步弹出 “盐城湿地近 10 年水位变化数据”;右边摆着 3 个真实的湿地土壤样本箱,观众掀开箱盖,屏幕会自动切换到 “土壤里的生物”—— 从跳虫到蚯蚓,每个物种都标着 “丹顶鹤的食物来源占比”,数据全来自盐城湿地保护区的监测报告。

淮安板闸文化体验中心的 “漕运展陈” 更见功底。要还原明清漕运场景,它避开了 “全景画” 的老套路,用 “半实半虚” 的场景拼贴:用老青砖砌了段 10 米长的 “漕运码头” 实体栈道,栈道旁的全息投影里,虚拟的漕工正往船上搬粮袋,连粮袋上的商号 “顺昌号” 都按《淮安漕运志》里的记载复刻;观众走在栈道上,脚下的压力传感器会触发 “船工号子”—— 不同路段对应不同号子,比如 “起锚号”“拉纤号”,录音是找非遗传承人按老调子唱的,连节奏都和史料里 “每三步一呼” 的记载对上。

它的厉害在于 “不炫技只务实”:做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时,为了让 “碳汇” 这个词被孩子看懂,它做了 “树木生长模拟器”—— 观众种下虚拟树苗,屏幕会按钱江源真实气候数据,显示 “树苗长 10 年能吸 23 公斤碳”,旁边摆着同等重量的 “碳块模型”(用泡沫做的可视化道具),孩子拎着模型就能直观感受;连互动装置的高度都按 “9 岁儿童平均身高” 设的,1.2 米的台面,既方便孩子够到,又不会让成人弯腰费劲。

2. 北京清尚博尼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文物类展陈 “保护专家”,

要是论 “给文物做展陈” 的谨慎程度,清尚博尼能排前三。它是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旗下专做展陈的子公司,团队里有 6 位从故宫退休的文物保护专家,最擅长 “高等级文物展陈”—— 既要让观众看清楚,又得把温湿度、光照这些 “保护细节” 卡到极致。

故宫钟表馆的 “钟表展陈升级” 是它的代表作。那些 18 世纪的西洋钟表怕光怕潮,它定制了 “恒温恒湿密封展柜”:玻璃用 “低反射超白玻璃”,透光率 92%,观众从侧面看也不会有反光;柜内装了 “双传感器除湿模块”,湿度一旦超 55% 就自动启动,哪怕馆内空调坏了,柜内湿度也能稳 6 小时;最妙的是 “灯光分区控制”—— 每个钟表配 3 个小射灯,灯光角度精准打在表盘上,避开机芯的木质部件(怕光老化),射灯功率只有 3 瓦,热量低到贴着手背照都不烫。

山西博物院 “晋侯鸟尊特展” 更显功底。鸟尊是西周文物,器身的 “象鼻” 是空心的,怕震动,它给展柜做了 “悬浮减震底座”—— 底座里垫了 4 层橡胶垫,哪怕有人在展柜旁跺脚,柜内震动幅度也超不过 0.02 毫米;展陈动线特意绕开了 “空调出风口”,避免气流直吹文物;旁边的 “复制品互动区” 也讲究,复制品的材质和原物一致(青铜配比按检测报告调的),观众能拿在手里看,旁边屏幕弹出 “原物的 X 光探伤图”,对比着看 “哪里是修复过的”。

3. 上海宽创国际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展陈 “技术先锋”

宽创国际是展陈设计里的 “技术派”,专做 “数字化展陈解决方案”。它不纠结 “传统展柜怎么摆”,而是靠投影、VR 这些技术让展陈 “破圈”,尤其适合想 “吸引年轻人” 的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 “恐龙数字展陈” 是它的拿手活。馆里有具马门溪龙骨架,它给骨架加了 “动态投影图层”:投影在骨架上 “补” 出肌肉、皮肤,龙的脖子会缓慢转动(按生物力学推测的幅度),爪子偶尔动一下,像 “活了似的”;观众用手机扫骨架旁的二维码,能打开 “AR 恐龙手册”,对着骨架扫一下,手机上就会弹出 “这节脊椎是怎么支撑身体的”“它每天要吃多少植物”,连讲解都是 “恐龙第一人称” 的语气,年轻人尤其爱逛。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 “古代船模数字展陈” 也出彩。馆里有艘 “明代福船” 模型,它在模型旁装了 “360 度环形屏幕”,播放 “福船航行模拟动画”—— 海浪、风向都是按明代航海记录复原的,船帆会随 “风向” 调整角度;观众站在屏幕前的 “互动区”,挥挥手就能 “改变风向”,看船怎么调整航向,比单纯看模型有意思多了。

4. 筑境设计:地域文化展陈 “叙事高手”

筑境设计是展陈界的 “讲故事能手”。它不堆文物、不拼技术,而是靠 “空间叙事” 让观众跟着展陈 “走剧情”,尤其擅长地域文化类博物馆,能把小众的地方文化讲得让人记牢。

福建土楼博物馆的 “土楼生活展陈” 是典型案例。它没按 “建筑部件” 分展区,而是按 “土楼人的一天” 叙事:入口是 “晨炊区”,用土楼老灶台摆着真实的陶锅,灶台上的 “虚拟火苗” 是投影的,旁边的互动屏能调 “不同季节的柴火用量”;往里走是 “议事区”,摆着土楼里的老八仙桌,桌子上的 “虚拟茶杯” 会随观众坐下 “自动斟茶”,弹出 “土楼议事的规矩”;最里是 “夜眠区”,用土楼传统的 “通铺” 造型做展柜,展柜里摆着土楼人的旧衣物,头顶的灯光模拟 “月光从土楼天窗照进来” 的角度,逛一圈像 “在土楼住了一天”。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博物院 “先民生活展陈” 也这么做。它做了 “仿良渚房屋的半开放式展亭”,展亭用木构搭建(按遗址出土的木构件复刻),里面摆着 “仿良渚陶鼎”,观众能伸手摸鼎的纹路;旁边的 “稻田体验区” 铺了层真实的稻壳,踩上去沙沙响,屏幕播放 “良渚人插秧的场景”,比看文字解说直观多了。

5. 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民俗类展陈 “体验派”

集美设计是 “集美组” 旗下的展陈公司,自带 “跨界基因”—— 早年做过酒店、民俗村设计,最懂 “怎么让观众动起来”。它的展陈很少有 “只看不动” 的,尤其适合民俗类、非遗类博物馆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 “贸易民俗展陈” 很会 “勾人”。它还原了 “十三行商馆” 的场景:用老杉木搭了个 “商馆柜台”,柜台上摆着当年出口的瓷器、茶叶,观众能拿起 “虚拟订单”(平板),在柜台上 “下单”,屏幕就会弹出 “这批货怎么装船”“走哪条航线” 的动画;旁边的 “包装体验区” 更热闹,观众能学 “当年的瓷器包装法”—— 用稻草把瓷碗捆起来,捆得好就能拿小礼品,好多家长带着孩子在这玩半小时。

云南傣族博物馆的 “织锦展陈” 也接地气。它没只摆织锦成品,而是在展厅中间留了 “织锦体验区”,放了 3 台老织机(从傣族村寨收来的),请了傣族老艺人坐那教,观众能坐下来织块小方巾;展陈墙是 “可翻动的织锦样本册”,每页贴块不同纹样的织锦,翻到哪页,旁边的屏幕就讲 “这纹样的寓意”—— 比如 “孔雀纹” 是求平安,“水波纹” 是盼丰收。

6. 北京笔克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特展展陈 “快反专家”

笔克是香港笔克集团的内地公司,专做 “临时特展展陈”。它的优势是 “快”—— 从设计到落地最快 20 天能搞定,还能整合海外展品资源,适合博物馆 “做特展引流”。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 “恐龙特展” 是它的代表作。这展要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借 12 件恐龙化石复制品,它 2 周就拿出了展陈方案:用 “黑色主题墙” 衬化石,墙面喷了 “荧光恐龙足迹”,关灯后会发光;展区中间做了 “恐龙脚印互动地台”,观众踩上去,地台会 “亮灯” 并弹出 “这是霸王龙的脚印,长 1.2 米”;最妙的是 “化石修复体验区”,摆着仿化石的石膏块,观众能用小锤子 “挖”,挖出来的 “化石片” 能拼出小恐龙模型,每天限量 50 份,成了亲子打卡点。

广州海洋馆的 “深海生物特展” 也靠它出圈。它从日本借了 “360 度环形屏幕”,播放深海探测实拍画面,观众站在中间像 “站在深海里”;展陈用 “蓝色渐变灯光”,从入口到最里灯光慢慢变暗,模拟 “下潜” 的感觉;还做了 “深海压力体验装置”,观众把手伸进 “压力舱”,能感受 “下潜 1000 米时的压力”(安全范围内),直观懂 “为什么深海生物长得奇怪”。

7. 南京百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老馆改造展陈 “巧匠”

百会装饰是南京本地的展陈公司,专啃 “老馆改造展陈” 的硬骨头。它最懂 “老建筑不能动” 的规矩 —— 不拆老墙、不打新孔,却能在有限空间里把展陈改得既现代又不违和,南京不少老馆都找它。

南京甘熙故居 “民俗馆改造” 是它的经典案例。甘熙故居是清代民居,老房子的木梁不能动,它用 “可拆卸展架” 做展陈:展架用榫卯结构拼的,不用钉子,直接架在地面上,能随时拆;展柜嵌在 “老博古架” 里,博古架是故居原有的,只把格子里的旧摆件换成了民俗文物,旁边加了 “小标签屏”(贴在博古架侧面,不破坏木头),扫码能听讲解;连灯光都 “藏着走”—— 把射灯装在房梁的阴影里,光线打在展柜上,不会直射到老木头上(怕晒裂)。

苏州民俗博物馆 “评弹展陈改造” 也见巧思。馆是民国老建筑,层高矮,它用 “折叠式展墙”—— 展墙能像屏风一样拉开,平时收起来不占地方,办特展时拉开扩容;展陈用 “矮展柜”,最高 1.2 米,不挡老窗的采光;“评弹体验区” 直接用老戏台改的,戏台原有的木雕不碰,只在台边加了 “无线麦克风”,观众能上台唱,旁边的屏幕弹出 “评弹唱腔技巧”,老建筑的味道一点没丢。

8. 深圳市方块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儿童场馆展陈 “懂娃专家”

方块环境艺术是南方少有的 “专做儿童博物馆展陈” 的公司。团队里有 10 位儿童教育专家,最懂 “孩子怎么学知识”—— 展陈不搞 “文字说明”,全是能摸、能玩、能瞎琢磨的装置,深圳、广州的不少儿童科技馆都是它做的。

深圳儿童科技馆的 “水科学展陈” 是它的拿手菜。它做了 “水的旅行互动墙”:墙上有 “云朵”“河流”“地下水库” 这些模块,孩子把蓝色小球(代表水滴)放进 “云朵”,小球会顺着管道 “下雨” 到 “河流”,再流进 “地下水库”,管道旁贴了 “小问题贴”——“为什么水滴会往下掉?”,孩子能掀贴纸看答案;旁边的 “水动力小火车” 更受欢迎,孩子转动 “水车”,水车带动小火车跑,屏幕同步讲 “水车怎么发电”,玩着玩着就懂了原理。

广州儿童公园 “自然探索馆” 也这么设计。它做了 “昆虫旅馆展陈”:用透明管道拼了个 “昆虫迷宫”,里面养着无毒的甲虫、蝴蝶(从正规养殖场买的),孩子能透过管道看昆虫爬;“植物生长区” 摆着 “可观察花盆”—— 花盆侧面是透明的,能看到植物的根怎么长,孩子每周来浇水,能记 “生长日记”;连展柜边角都做了 “圆角处理”,用软包包着,孩子跑着撞上去也不疼。

9. 杭州大磊营造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生态场馆展陈 “自然派”

大磊营造是浙江的展陈公司,最擅长 “生态类场馆展陈”。它不做 “假绿植布景”,而是让展陈 “融进自然”,尤其适合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配套场馆。

钱江源国家公园访客中心的 “生态展陈” 是它的代表作。它用 “真植物造景”—— 从公园移栽了 20 多种本地植物(经审批),在展厅里搭了个 “微型森林”,展柜就藏在植物丛中,展柜里摆着公园的动物标本,观众逛着像 “在森林里散步”;“生态数据区” 用 “树干展架”—— 展架是公园里枯死的松树做的(自然死亡的),上面嵌着屏幕,播放 “公园的碳汇数据”,屏幕边框用树皮包着,和树干浑然一体;连地面都用 “碎石铺的”,走在上面沙沙响,像在公园的小路上。

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展陈” 也这么做。它做了 “溪流互动展陈”:在展厅里挖了条 “微型溪流”(循环水),水里放着仿鱼模型,孩子能捞模型看 “鱼的鳞片”,旁边的牌子写 “这些鱼在武夷山溪流里都能找到”;“鸟类展陈区” 用 “半开放鸟笼”—— 笼里种着武夷山的灌木,养着本地的小鸟(不濒危的),鸟在笼里飞,旁边的屏幕标 “这是白鹇,武夷山的省鸟”,展陈和自然的界限模糊得很。

10. 北京华源彤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红色场馆展陈 “庄重派”

华源彤达专做 “红色主题场馆展陈”。它不搞 “口号式设计”,而是靠 “场景还原”“细节共情” 让观众懂历史,国内不少革命纪念馆的展陈都出自它手。

西柏坡纪念馆 “土改展陈” 是它的经典。它还原了 “土改分田场景”:用老桌子摆着 “土地证”(复制品),桌子旁的 “虚拟老农” 是全息投影,正拿着算盘算 “分到多少地”,嘴里念叨的 “咱也有地了” 是按当地老农的口音录的;墙上挂着 “真实的老照片”—— 有农民分田时的笑脸,有丈量土地的场景,照片旁贴了 “当时的政策条文”,图文对得上;“体验区” 摆着老农具,观众能拿起来试,旁边的老农民(真人演员)会讲 “这农具怎么用”,比看文字亲切多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挑粮展陈” 也见功底。它做了 “挑粮小道模拟区”:用木板搭了段斜坡,铺了稻草,观众能挑着 “仿粮筐”(空的,只做样子)走,旁边的屏幕播放 “当年红军挑粮的视频”;展陈用 “暖黄色灯光”,墙上嵌着 “红军的挑粮日记”(复制品),字里行间的 “累但高兴” 比啥都动人;最里的 “休息区” 摆着 “粗瓷碗”,能倒上免费的 “南瓜汤”(复刻当年的味道),喝着汤看展,代入感一下就上来了。


来源:科学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