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防务研究网发布了一篇关于印度AMCA五代机项目的评论文章,强调印度的“航空自主”战略,并反复暗示这是一个全球性合作机遇,呼吁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西方阵营国家,主动抓住加入印度项目的机会。
印度防务研究网发布了一篇关于印度AMCA五代机项目的评论文章,强调印度的“航空自主”战略,并反复暗示这是一个全球性合作机遇,呼吁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西方阵营国家,主动抓住加入印度项目的机会。
语气中充斥着施舍的味道,一副让西方国家不要不识好歹的样子,仿佛印度在给西方企业一次进入高端战斗机研制核心的特权。
这种表述已经成为印度近年来军工宣传的典型套路:一方面强调自力更生,凸显莫迪政府印度制造的战略旗帜;另一方面又释放所谓国际合作的信号,把参与AMCA描绘成一种荣誉。
但实际上,并不是印度真的掌握了五代机核心技术,而是通过话术制造一种技术平等、地位对等的错觉。
而根本目的则是,自己造不出来,希望拉西方国家帮一把。
AMCA 模型
如果拆解AMCA项目的技术方案,就会发现,所谓自主研发本质上是自主拼装,仍是印度军工几十年来的万国牌老路,只不过从过去的整机购买转变为零件缝合。
在发动机方面,AMCA Mk1使用的是美国GE F414发动机,虽然拿到了一定的本地化生产许可,但关键核心技术仍被严格封锁。
到了Mk2阶段,印度计划与法国赛峰公司联合研制推力120kN的新型发动机,但法国掌握技术主导权,印度更多是承担生产环节。
隐身材料、航电系统、AI电子飞行员、AESA雷达等领域同样如此:以色列、英国、法国、日本的技术方案是绕不开的依赖。
这种模式确实可以同时拉拢多个国家参与合作,甚至分担成本,但它带来的隐患同样巨大。
多国拼装意味着供应链极度复杂,零件标准、航电系统、火控逻辑、通信协议都会产生兼容性问题,集成测试时间会被无限拉长。
而且该卡脖子照样卡脖子,一旦某个合作国因为政治原因收紧出口许可,整机生产线就会停滞。
而所谓的自主制造,实际上对印度自主技术积累几乎没有帮助,因为能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别人手里。
AMCA 模型
不得不说,印度在AMCA项目上确实是有决心的,从2010年前后,印度空军正式提出先进中型战斗机需求开始,项目就一直在论证、设计和推翻的循环中。
早在2013年,印度航空发展局(ADA)完成了多个方案的风洞测试,最终选择了代号3B-09的气动外形作为主力方向。
但这之后,项目陷入了长达近十年的技术论证阶段,直到2024年3月,印度政府安全内阁委员会(CCS)才正式批准进入原型机研制阶段,意味着AMCA才算真正开工。
到2025年5月,印度国防部又批准了所谓项目执行模型,核心是让印度国有和私营企业共同组成联合体,尝试通过竞争与协作的方式分工生产。
官方公布的时间表非常乐观:2026年底至2027年初完成5架原型机下线,2028–2029年实现首飞,2034年交付列装,2035年启动126架批量生产。
然而,回顾印度在光辉战机项目上的表现,这样的进度完全是不现实的。
光辉从1983年立项到2001年首飞,整整拖了18年,基于这样的历史表现,AMCA在短短三年内完成原型机研制并首飞,几乎不具备现实性。
AMCA 模型
美国F-22从立项到首飞用了16年,F-35用了10年,中国歼-20用了9年。
中美都有成熟的航空工业体系、完备的材料工业和庞大的供应链,而印度目前的航空制造能力和人才储备远不能与之相比。
再看AMCA自身技术短板:发动机依赖美国和法国,隐身材料国内无法量产,AESA雷达功率不足,AI电子飞行员和传感器融合尚停留在概念阶段。
即便所有技术零件都能如期交付,印度仍需要数年完成集成验证和飞行安全认证,更别提大规模原型机测试、航电稳定性调校、弹舱空投测试等关键环节。
此外,西方国家也未深度绑定AMCA项目。
法国赛锋公司与印度签署发动机联合开发协议,但交付时间最早也在2030年以后。
英国罗罗公司有兴趣,但优先资源放在本国GCAP六代机上。
美国GE只授权生产,不提供隐身核心技术。
西方搞联合生产,那是真的联合生产,印度现在想搞的,本质上是联合采购,与其他国家有合作,但并非大家一起造,而是赚印度的钱,印度有没有本事拼出来,那就是印度自己的事儿了。
来源:作家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