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笑归好笑,真落到自己娃身上,谁愿意让他一辈子解释“我真不叫黄靠靠,是kào”?
“黄靠靠”“赵坟财”这种名字,真能把人当场噎住。
登机广播一念,机舱里一半人憋笑,一半人替那孩子捏汗。
好笑归好笑,真落到自己娃身上,谁愿意让他一辈子解释“我真不叫黄靠靠,是kào”?
现在流行“独一无二”,可独特过了头,就成了社交绊脚石。
幼儿园点名,老师舌头打结;小学自我介绍,台下哄笑;成年后投简历,HR第一眼先皱眉。
有人觉得,名字越怪越容易被记住。
确实,面试时老板可能多看两眼,但记住的是“那个名字很离谱的人”,而不是能力。
社交媒体把猎奇当流量,父母跟风取“Khaleesi”“Arya”,娃却得在真实世界一遍遍纠正拼写。
剧终了,名字还在,尴尬也还在。
老一辈说“贱名好养活”,可时代变了,没人想靠“陈臭货”这种标签省奶粉钱。
孩子要上学、求职、谈恋爱,名字是别人认识他的第一块砖。
真想标新立异,可以选小众字、古雅字,至少读音不拗口,含义不踩雷。
别把段子当真,别让娃用一生埋单。
名字不是朋友圈文案,改不了,删不掉。
下笔前多念三遍,想想二十年后他站在台上自报家门的表情。
那才是真正的“用户体验”。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