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1936 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抗日大计对蒋介石进行“兵谏”,随后遭其软禁长达 54 年,直至 1990 年才彻底恢复自由。
众所周知,1936 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抗日大计对蒋介石进行“兵谏”,随后遭其软禁长达 54 年,直至 1990 年才彻底恢复自由。
2001 年,张学良又在夏威夷离世,享年 101 岁。
由此,张学良历经漫长囚禁却享有如此高寿,很快引发了众人的好奇,按说他在软禁期间一直是终日以愁闷为伴,为何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还能高寿?难道有什么秘诀吗?
当时张学良被软禁后,第一去的地方就是浙江奉化的雪窦山。
刚到那里时,来探望他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素有蒋介石“文胆”之称的陈布雷。
当时陈布雷让侍从拿着4个楠木箱来看张学良,里面除了穿的、用的、 吃的、喝的外,还有一个木匣和一副网球拍。
陈布雷将木匣打开,拿出一支多节的意大利进口鱼竿,笑着对张学良说:“将军,这山下河里有的是鱼,希望你……”
“希望我在雪窦山钓一辈子鱼!”
“不,不是那个意思,听说将军的爱好就是钓鱼。”
可以说那时的张学良简直心乱如麻,因为30余年间他从来不知空虚与孤独为何物,如今幽居在雪窦山,一种焦虑、悲凉、悔恨、沮丧的所有感觉,都一股脑的跑了出来,而陈布雷望着张学良那张愤懑的脸,也不敢再说什么,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不过,那副渔具却成了张学良解闷的最好良药。
1937年3月下旬,赵一荻接替病重的于凤至开始陪着张学良,他上午在家看书,去门外小径上散步,下午则拿着鱼竿去山下的河边钓鱼。
当时张学良看到特务无处不在,并且在河边钓鱼时还都尾随其后,所以他钓鱼时就经常走神,不看鱼漂,两眼凝视着河岸的远方发呆。
但这时赵一荻就会提醒说“汉卿,鱼咬钩了。”
但张学良貌似没听到,于是赵一荻手疾眼快,连忙提竿,可提不起来。这时张学良才急忙站起身来双手抓住鱼竿,和赵四两人费了好大的劲儿,折腾了十几分钟才把一条足有5斤重的红尾大鲤鱼提到岸上。
看到如此硕果,两人都开心的笑了。
而赵一荻看着张学良高兴起来,就有意地和他谈起钓鱼的话题:
“汉卿,你几岁学会垂钓的?”
“不到10岁吧,在家乡经常和一些小朋友 去河边钓鱼,有时钓不上,衣服一脱,就下河摸 鱼。”
“用的也是这种多节高级鱼竿吗?”
“哪有,那时候用的是 高粱秆。”
闻听此话,赵一荻扑地一声笑了。
而说话问,张学良看到鱼漂猛地下沉,于是赶快提竿,是一条胡子鲶。随即他又把鱼 放了,接着说道:
“在我兄弟中,我爱钓鱼,老三学曾爱养蛐蛐。有一天我向父亲提出买一支 鱼竿,老三则要买两个蛐蛐罐。父亲一听不但没 有给钱,反而把我们臭骂了一顿,骂我俩不务正业……”
“1930年,我在沈阳筹建东北大学时,当时天津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来校担任东北大学董事,我俩经常结伴去沈阳南湖垂钓,那时才买了两根进口的多节鱼竿。”
可以说那一天,张学良兴致勃勃地讲着往事,赵一荻也觉得难得见少帅开晴了。
1938年3月,张学良又被移禁到湖南西陲 沅江上游沅陵县的凤凰山。而在那里,他在自己住处天桥附近,让民工挖了一个宽养鱼池。
由于养鱼的水是特务队长刘乙光让民工从凤凰山脚下的沅江里一担一担挑上来的,非常辛苦,所以张学良放言:每给鱼池挑水一担,给钱两角。
当时张学良在沅江钓鱼的鱼竿,除陈布雷 送的两支外,多是上年秋天从香港托人买来的。
由于沅江里的鱼太大,这些鱼竿不太适用,张学良 就来了个入乡随俗。也就是每次钓鱼前,他都是先让便衣队里的人租上两条船。
然后张学良乘船到江中,把船停泊在江心,先往鱼钩上挂饵,然后把竹筒抛入江中,有鱼咬钩或是鱼撞在钩上,竹筒一动就抓住竹筒往上拖,由于线粗,鱼再大也弄不断。
可以说在沅江钓鱼张学良非常开心,因为每次下钩都会有所收获,而且钓上来 的鱼,一般都是三四千克重,大的有十几千克。
据说有一个上午,张学良就钓了20多条,由于兴致很浓浓,他中午都不上岸,经常把饭拿到船上吃。
到了抗战后期,时局紧张,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河南、福建、两广,贵阳告急。
于是张学良又被秘密迁往贵州开阳县北200余里的桐梓古夜郎郡南门外的天门洞。
不过,虽然天门洞很偏僻,但群山环抱,有几十亩大的一围碧湖,湖水清澈透底。而且湖堤上布满了杨柳,湖面也水气缭绕,宛如仙境。
可以说在天门洞的日子里,张学良的幽禁生活比较平静,他除了读书以外,最多的活动是由赵一荻陪伴钓鱼。而每当他们在湖心亭钓鱼时,刘乙光都让警卫看守入口,不允许任何人再上湖心亭。
后来张学良被押解到台湾后,被囚禁在高雄市 新竹县的井上温泉。
刚到台湾,张学良郁闷至极,于是赵一就经常拉着他到泉边垂钓。可泉四周,养的多是一些观赏鱼,引不起张学良的兴趣,再加上周围设置了层层岗哨,监视很紧,难以外出野钓。
直到后来又把张学良解押到远离高雄的清泉,在那里他又可以继续野外溪边垂钓了,心情也放松下来。
由此可见,张学良之所以长寿,其秘诀大概与他的爱好垂钓有关。
此外,张学良还有一个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其平和、豁达的心态。
晚年时光他曾表示,若没有这 54 年的软禁经历,自己或许仍是那个浮躁的少帅,难懂得生命的真谛。
其实确实如此,早年的张学良身处权力核心与战争风云,经历东北沦陷等沉重打击,人生大起大落。而被软禁后,他反而有了沉淀自我的机会,放下过往权力纷争与荣华,接受失去自由的现实,以随遇而安的态度面对生活。
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我们看到他的什么采访,他从未向外人诉苦或抱怨漫长的囚禁时光,并且鲜少流露出怨恨或不满。而这种不纠结过往的特质,使其避免长期陷于负面情绪,减少了精神压力对身体的损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张学良皈依基督教,可以说信仰也为他提供了更强大的精神支撑。
因为他可以通过祈祷、研读圣经、与教友交流等,寻得内心安宁,纾解多年累积的孤寂与压抑。
此外,软禁生活虽然限制了张学良的行动自由,却也促使他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据悉,张学良的饮食作息都遵循固定模式,坚持早睡早起,不打乱生物钟。即便生活在狭小囚室,也会晨起舒展身体,开展适宜运动。
而且张学良也喜爱运动,早年热衷击剑、网球、高尔夫等激烈项目。被软禁后,他依据所处环境调整运动方式,选择太极、剑术或简单庭院漫步等,长期坚持锻炼,利于保持身体机能,提升免疫力。
还有,赵一荻也曾透露,“他很会吃”是长寿因素之一。可以说虽被软禁,但老蒋对他的生活待遇却未太差,能保障基本营养供应。而张学良也没有因生活优渥暴饮暴食,而是注重合理饮食。
由此可见,张学良在 54 年软禁生涯中能达 101 岁高寿,并非因单一“秘诀”,而是心态、生活习惯、情感支撑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