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徽因的身影在中国近现代史里实在太特殊了,绕不开也很难被谁复制。她转身穿了一身诗意,声名远播,大众的认知总离不开“你是人间四月天”,但如果事事都照着诗句评说,倒也容易陷入迷思。其实,诗谱成了她的外衣,可她的本事和好奇更是别样层次。她做事总能浸透进更多实际意义,
林徽因的身影在中国近现代史里实在太特殊了,绕不开也很难被谁复制。她转身穿了一身诗意,声名远播,大众的认知总离不开“你是人间四月天”,但如果事事都照着诗句评说,倒也容易陷入迷思。其实,诗谱成了她的外衣,可她的本事和好奇更是别样层次。她做事总能浸透进更多实际意义,不单是秀美,而是,让“实用”和“文化”勾连出新的世界。
她身上那种既有温度又有锋芒的气质,让她从文学跳到建筑,再跨进工艺设计,并非单一角色。她不只是人们口中的“建筑师”,虽说这已经是极大的头衔,却也只是林徽因闪耀的部分。她守护过景泰蓝工艺,还体贴地在清华作育下一代。她做事情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一点点搪塞和随大流。国徽的设计,她能参与其中,这甚至是她最值得被后人记住的功绩之一吧?未必有人彻底了解,这段往事的细节究竟藏着什么样的选择和坚持。
新中国崎岖地走来,总要有个国徽来承载象征。这个“徽”,说到底,是国家的面子,也是精神气。新中国刚成立,一切都新鲜而尚未固化。筹备国徽时,不管是领导小组还是工艺美术家,甚至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期待。五六百份设计稿如潮水涌来,但合适的方案其实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稿件美则美矣,却缺乏那种底层的民族气韵。张仃等人的方案,元素是齐全了,有齿轮、有麦穗、有星星,但放到桌面上仔细一瞧,还是缺点什么。
时间催着,最终国徽设计被推迟。真正让这项工程得以完善的,还是周总理后来的介入,以及林徽因的那独特细腻的风格。她带着清华学生们扎进设计稿堆里,重新拆解传统和现代的边界。“能不能设计出让人第一眼认得出中国的徽章?”她追问过,学生们一时也犹豫。她想要的不是简单拼凑,她想的是气度和底色。设计成天安门,配上齿轮和麦穗,无数次调整线条和色调。
林徽因比谁都敏锐。她要求国徽里不止有美,更有气势,要大气,要正气,要有民族的表情。可在具体操作时,学生想偷巧,把康乾时期那种漂亮线条搬进来。那些线,细得很,复杂也好看,有点像西方工艺。但她忽然情绪变得激烈,让大家全部停下。林徽因并没有马上解释自己的选择。“去霍去病墓看看。”她这么说了一句,大家其实稀里糊涂。霍去病的墓,是西汉的名将墓,线条粗犷、蕴含力量,和康乾风格完全不一。“为什么非要选汉代?”学生们不解,现成漂亮的东西摆在那儿没人要?
她有种直觉。清朝后期中国屡次遭遇列强,许多痛苦藏在每一根细线里。康乾时期虽工艺精湛,可到了晚清,也不过是强弩之末。她不想再让国徽承担这些旧时代的影子。她更喜欢汉唐的风范。汉唐崛起,是中华文明的高光时刻。那时候的线条,是力的象征,是中国人最澎湃的时候。“用汉线,不用清线”,这几乎成了林徽因为新中国设计国徽的底线。其实你细想,她这么选择到底有什么意义?是不是做得太过?
不过无法否认,汉代的线条在她心里就是那股子蓬勃朝气。简单,干脆,甚至带着点不修饰的野性。国徽不是装饰品,更不是迎合谁的目光。它应该能把中国人的精神打出来。如果把清朝的柔美线条变成国徽底色,是不是一开始就输了?林徽因一直坚持汉唐的气象,说是民族复兴的象征,还有一种愿望,能把新中国的脚步和未来连在一起。
这种选择看上去挺冒险。说不清是不是过于主观。有人说经典就该美到极致,别管历史包袱。但林徽因不同。她在设计稿里要求,一切装饰都别有太多缠绕,要干净,要有力量。她让学生亲自去霍去病墓前观察线条变化,不断比较。“汉线和清线哪种更能体现中国的坚韧与奋发?”她没有给明确答案,倒像是让学生自己去琢磨。
其实设计的过程并不容易。时间催得急,学生们也疲惫,林徽因有时也会犹豫。“是不是坚持汉代反而太死板?”她自问过。后来看国徽成稿,线条简明有力,麦穗饱满,天安门庄重,丝绸底色热烈。不少人夸它别具一格,但也有反对声音,有人觉得太粗犷过头。那时候,林徽因已经不是最喜欢极简风格的人了,可又舍不得丢掉那些沉甸甸的意味——这种前后自相矛盾的态度其实让事情变得丰富起来。
结果国徽定稿,大家一致通过。那几年新中国足球场上的国徽旗帜迎风飘扬,汉式线条撑起了万人注目的场面。有人感慨国徽里藏着中国人的倔强和希望,可还有人说只要好看就够了,何必耗费那么多精力和情感?这样的讨论,不停地反复。到了后代,更多人研究国徽审美和历史,林徽因当年的决定也不断被翻出来重新争论。
现实里不少建筑师后来也学着林徽因,设计风格越来越讲究民族复兴和文化自觉。她在清华培养出的学生里,大部分后来都做出了自己的事业。国徽的设计,也从来不是简单的“感情表达”。它是一种集体记忆,是辉煌年代的证明。同样有人觉得,林徽因的设计标准太高,实际意义没那么大。这种说法和她当年的坚持正好矛盾,可社会就是这样,意见永远不会统一。不管怎样,国徽上那几根汉式线条始终没有改变。每次看到天安门上空的旗帜,我都想,这种设计其实挺有一点不讲道理的味道。
今天,还有人在网上研究国徽初稿的图片,猜测每一根线是谁画的。也有人说如果让林徽因重来一次,她会不会选更现代的元素?其实已经不重要。国徽这个事情,说到底是集体的选择,也许个人的坚持反而成了最大的意义。她不是完全为了美学才坚持汉代线条,也不是纯粹的历史情感。她有自己的想法,或许只是不想让未来的中国再被过去的回忆拖累。这种力量,大多时候藏在她的那些偶尔矛盾的坚持里。
林徽因在国徽设计上的角色,慢慢地变成了一种现象——她既是历史里的参与者,也是后来审美流派的引导者。有人觉得她挑了最难的路,也有人说国徽其实可以更简单。不同的看法,正好证明了她的决定有了价值。无论怎样,国徽呵护着新中国的希望,也照见了一代人的理想和争吵。
她的故事,最后还是留在了国徽的线条里。
来源:折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