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永续:他们的“赶考”记忆|第32期·我的父亲罗章(中)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8 04:11 1

摘要:为全方位呈现香山革命纪念馆在追溯党的“赶考”实践历程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深入挖掘“赶考”历史背后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核,香山革命纪念馆精心策划了《对话・赶考》栏目。本栏目立足互联网空间,致力于构建全面的“赶考”历史叙事体系。通过整合利用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馆藏

编者按:为全方位呈现香山革命纪念馆在追溯党的“赶考”实践历程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深入挖掘“赶考”历史背后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核,香山革命纪念馆精心策划了《对话・赶考》栏目。本栏目立足互联网空间,致力于构建全面的“赶考”历史叙事体系。通过整合利用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馆藏革命文物史料故事等,以图文、音频等形式,生动展现重点文物背后的故事,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实现与历史的深度对话,真切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的炽热温度,深刻感受到先辈们在“赶考”路上的坚定步伐与奋斗精神。

今天,让我们翻开《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一书,聆听革命后代讲述那些历史细节和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香山革命岁月,感悟“赶考”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口述人:罗章之子罗海曦

父亲是从三五九旅中走出来的英雄模范,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命驻扎兰州,负责指挥驻上海、北京、西安、天水、酒泉等地的办事处,为驻新疆部队及兵团办理人员调集、物资筹措、运输、保卫等各项事宜,为新疆和平解放和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让我们一起倾听罗章之子罗海曦讲述“我的父亲罗章”。

模范中的模范,屯荒南泥湾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父亲从政治机关调到三五九旅供给部任政治委员,与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何维忠一起负责组织全旅大生产,父亲主管开荒和农业生产。

父亲和何维忠以劳动竞赛、评选先进等各种方式积极组织旅供给部门抓紧生产,提升产量。由于物资匮乏,群众负担较重,三五九旅官兵一手拿锄一手扛枪,生产战斗保卫党中央,三五九旅各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得战士们备受鼓舞。

在组织部队开荒和农业生产中,父亲观察到南泥湾垦区具有种植水稻的水利、气候等自然条件,就把在家乡种水稻的经验搬到陕北。父亲是江西人,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从小放牛并同祖父一起下田种稻,对种水稻技术比较熟悉。他看到三五九旅两级领导、大部分营级干部和多半数连队干部也是江西、湖南籍,就率先垂范进行种植试验。在取得水稻丰收的基础上,动员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南方籍干部战士作为技术骨干,兴修水利,改造旱地,扩大水田,种植水稻。

在这次大生产运动中,父亲以身作则,深入一线参加劳动。他经常随身带着一把特地为他打制的七八斤重的大镢头,往来于全旅30万亩分散在各个山头、山坳的一百多个生产点,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和干部、战士一起开荒。父亲认为:“干部的以身作则首先要勇敢,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还要不怕苦,艰苦奋斗。”一次马匹受惊,父亲右臂摔伤,王震旅长到处打电话,下令将父亲拖回休息,可是由于父亲奔走在各个生产点上和大家一道开荒、播种,直到一个月后,回到旅部才收到消息。王震旅长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连命都不要了。”父亲说:“全旅开荒播种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这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哭笑不得。

由于父亲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成绩显著,在1942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被评为全边区22位劳模之一。会议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在南泥湾开荒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并亲笔题词表彰生产英雄。毛泽东在一块手帕大小的白布上亲笔题写“以身作则”四个字给父亲,以表彰父亲在大生产运动中积极带头、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1943年2月3日,《解放日报》刊载了父亲的事迹,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以身作则”也成为我们党对每一名干部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给罗章题写的“以身作则”奖状。

1943年2月3日,《解放日报》刊载的《西北局奖励廿二位生产英雄》。

王者之师,南征北返威震华夏

1944年,父亲作为八路军南下支队主力团政委,跟随王震司令员、王首道政委配合和支援了新四军五师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行动。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三五九旅战士们行程2.4万里,参加大小战斗数百次,冲破敌军100多道封锁线,挣脱了30多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护送一个干部团南下,开辟中南地区的抗日工作,并在湖南、江西、广东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胜利回到延安。

这一年春夏,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造成了大片敌后“真空”地带。为抓住有利时机,毛泽东及时作出“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战略决策,决定在尽量不同国民党正面冲突的情况下,夺取中原并向南发展,造成控制平汉、粤汉南北大动脉的有利态势,以沟通华北、华中和华南。1944年9月1日,党中央在杨家岭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派王震、王首道等率三五九旅10个连和干部4~6个连,挺进华南,到湘、粤、赣边创建抗日根据地。10月31日,中央书记处会议确定了南征组织机构,并将南征部队正式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支队下辖六个大队,父亲任第二大队政委。11月9日,平山团告别陕甘宁边区人民,随三五九旅主力开始向南挺进。10日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行程4000华里,于1945年1月27日到达鄂豫边的大悟山根据地,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师。1945年8月,平山团即将和东江纵队会合。但是,重庆谈判在即,中国共产党为表示和平诚意,命令这支部队返回延安。29日,南下支队奉中央电令回师北返。9月2日,南下部队各队,在江西上犹县黄沙坑会合后,同道北返。10月,南下支队与五师会合后,三五九旅编入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序列,转战鄂北、豫南,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攻。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议。双方军队相对处于休整状态,但国民党军仍不时制造摩擦,小范围进行武力挑衅。6月底,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定,调集10个整编师及众多保安团向我军驻扎的宣化店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将我军中原部队围而歼之。面对这种形势,毛泽东决定中原突围。三五九旅作为中原军区北路主力之一,由王震、王恩茂、李铨率兵,向西冲破平汉铁路,于7月中旬成功转入陕南秦岭山区,8月2日解放镇安县城。继之,三五九旅挥兵西南,奔宁陕、下洋县,抵汉水北岸,呈渡江入川之势,再折向西北,过华阳,越太白,绕宝鸡,奔袭胡田车站,强渡渭河及宝(鸡)天(水)铁路。在长武、灵台之间,冲破敌人在西(安)兰(州)公路上的最后一道封锁线,连夜北渡净水。

历时两个月,我军胜利完成突围。其间,毛泽东九次致电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要求他对三五九旅返回延安作出周密安排。习仲勋立即派出部队,8月29日,三五九旅与接应部队会师。9月27日,父亲跟随部队回到延安,延安人民高举“威震华夏”的巨幅标语,敲锣打鼓出迎40余里,热烈欢迎三五九旅胜利归来。29日上午,党中央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三五九旅的归来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接见了南征的全体指战员并对南征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我党历史上第二次长征”。

文章作者:文物征集研究部 · 王梦妮

史实审核:文物征集研究部 · 王梦妮

编辑:信息资料部 · 颜欢

制作:网络编辑部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