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不是你想象的“安眠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8 18:03 1

摘要:在如今社会中,失眠问题日益普遍,许多人将褪黑素视为“天然安眠药”,希望通过补充这种激素来改善睡眠。然而,褪黑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安眠药,它在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副作用等方面与安眠药存在显著差异。今天,让我们从药学的角度来扒一扒褪黑素与安眠药的区别,以帮助大家更全

在如今社会中,失眠问题日益普遍,许多人将褪黑素视为“天然安眠药”,希望通过补充这种激素来改善睡眠。然而,褪黑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安眠药,它在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副作用等方面与安眠药存在显著差异。今天,让我们从药学的角度来扒一扒褪黑素与安眠药的区别,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助眠神器”。

一、褪黑素是什么

说起褪黑素,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说起“脑白金”,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因其广告语让人印象深刻,事实上“脑白金”的主要成分就是褪黑素。

褪黑素是一种由人体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主要参与调节昼夜节律和睡眠-觉醒周期。它在夜间分泌量增加,帮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而在白天,由于光线增强后褪黑素分泌会有所减少,所以会使大脑维持清醒状态。褪黑素在人出生后的3~4个月后开始分泌,在青春期前达到峰值,青春期后分泌逐渐减少,到老年时达到最低值,这可能也就是某些老年人产生诸多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褪黑素与安眠药的区别

1、作用机制不同

褪黑素:无需处方,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物钟,帮助设定睡眠周期,而不是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它更像是“身体的闹钟”,在夜间发出“该睡觉了”的信号。

安眠药:属于处方药,通常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直接诱导睡眠。例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抑制作用,使患者快速入睡。

2、适用人群不同

褪黑素:更适合因昼夜节律紊乱(如时差、夜班工作者)或褪黑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轻度失眠。研究表明,55岁以上人群短期补充褪黑素可缩短睡眠时间20-30分钟。

安眠药:适用于原发性失眠或继发性失眠(如焦虑、抑郁、慢性疼痛等导致的失眠)。由于其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严重失眠患者效果更佳。

3、副作用不同

褪黑素:副作用较少,通常表现为嗜睡、白天困倦等,服用5个小时以内不建议开车,但不会产生依赖性或耐受性。

安眠药:副作用较多,包括精神障碍、抑郁、头痛、恶心、呕吐、排尿障碍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耐受性,突然停药可能出现焦虑、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症状(也称为“戒断反应”)。

三、褪黑素的使用误区

尽管褪黑素在调节睡眠方面有一定作用,但许多人对其存在误解:

误区一:褪黑素是“万能安眠药”

褪黑素对因褪黑素分泌减少或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失眠有效,但对继发性失眠,也就是其他疾病或者是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慢性疼痛等)导致的失眠,效果并不明显。对于慢性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

误区二:褪黑素使用剂量越大效果越强

不少人在使用褪黑素时,误以为剂量越高效果越强,实际上并非如此。研究表明,过量的褪黑素不仅没法提高睡眠质量,反而可能打乱体内的激素平衡,造成白天嗜睡、头痛等副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剂量非常重要。

误区三:褪黑素可以长期使用

虽然褪黑素相对安全,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干扰自身褪黑素的分泌,导致身体产生依赖性,甚至加重失眠。此外长期服用褪黑素还可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平衡,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

四、褪黑素的使用注意事项

1.剂量与服用时间:褪黑素的推荐剂量为1-3毫克,应在睡前1-2小时服用。短期使用是安全的,但长期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尚不明确。

2.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褪黑素可能与某些安眠药相互作用,增强其镇静作用,导致过度嗜睡或头晕。

3.特殊人群的使用:老年人、肝功能受损者、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在使用褪黑素时需特别注意。

4.不建议长期使用:长期使用褪黑素可能抑制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导致依赖性,并可能对肝脏造成负担。

五、建议

光照的强度和时长都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那么如何提高人体自己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呢?

首先,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通过光照来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保持白天觉醒的状态,这也能增强夜间睡眠的驱动力。到了晚上,要做到睡前关灯,减少玩手机这种暴露光源的行为,来保证晚间褪黑素的分泌充分。

其次,增加昼夜节律的规律性,按时睡觉和起床,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有助于褪黑素的节律性分泌。

最后,就是恰当的膳食,因为,褪黑素在人体内合成的主要原料,包括色氨酸、维生素B6、不饱和脂肪酸等可从膳食中获取,适当增加坚果、海鲜的摄入,可能有助于我们体内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

来源:重庆药品监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