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每天穿着笔挺的西装,踩着高跟鞋穿梭在法院和写字楼之间。36岁,单身,年薪百万,生活看起来一切都在正轨上。
她每天穿着笔挺的西装,踩着高跟鞋穿梭在法院和写字楼之间。36岁,单身,年薪百万,生活看起来一切都在正轨上。
可就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她的世界突然失控了——HIV抗体阳性。
她愣住了。第一个反应不是恐惧,而是——“怎么可能?我怎么会得这个病?”这话她在诊室里重复了三遍。
但病毒不管你是律师还是老师,是985还是专科,它只认机会和路径。
她不是“高危人群”,不吸毒,不混乱,也没做过输血。可现实就是这么冷酷,她感染了艾滋病毒。我们翻遍了她的生活细节,最后才发现,三个常被忽视的误区,成了她命运的岔路口。
她交往的男朋友是个看起来非常“干净”的人,西装革履,银行高管。她说:“他从不乱来,连烟酒都不沾。”但在我们建议对方也做检测时,对方却犹豫了。
检测结果出来,他同样是HIV阳性,而且病毒载量高得惊人。
她才知道,这个男人在认识她前,有过一次“出差时的意外”,但觉得“过去的事,不提也罢”,而且“反正那么久了,应该没事”。
问题是,艾滋病毒不是感冒,不会自己好。它可以潜伏十年,“看起来没事”,但实际早已在体内繁殖。“干净”这个词,不能只看穿着和谈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报告感染HIV的女性中,超过73%是通过异性性传播感染。而被感染者中,有人是家庭主妇,有人是教师,有人是医生,他们都以为自己“远离风险”。
但艾滋从不挑人,它只挑机会。
她说自己每年都体检,从来没出过什么问题。这是她最不能接受的一点——“我都做检查了,怎么还会有HIV?”
问题就在这。大多数常规体检项目,并不包含HIV筛查。除非你特别提出,或者单位有特殊要求,否则根本不会查。
她的体检报告里,肝功、肾功、血常规都正常,看起来就是标准的“健康人”。但病毒早已经潜伏在血液中,悄无声息地复制。
有些地方即使提供艾滋筛查,也不主动告知,怕“引起恐慌”,或者默认“普通人不需要查”。但病毒不会管你的“普通”标签。
一次“常规体检”无法排除所有重大疾病。尤其是像HIV、乙肝、梅毒等传染病,得自己主动开口要求,才能查出来。
她曾问过男友:“你身体健康吗?”对方回答:“我很注意。”她就放心了。
但“对方说没问题”,从来不是医学意义上的“没问题”。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类似的情况:夫妻一方感染,另一方说“我从来没做过什么”,结果查出来一样是感染者。不是不做,而是忘了说,或者根本不知道。
艾滋病毒没有“脸色”,它不会让一个人看起来“病态”。很多人感染多年,完全无症状,直到免疫系统崩溃,才出现反复发烧、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这类表现。
她也是体检前几个月开始觉得“有点累”,偶尔低烧,以为是工作压力大,结果一查,CD4细胞已经降到300以下,属于“免疫抑制期”。
她说:“我信他,也信自己。没想到,病毒不信我们。”
很多人对艾滋还停留在老印象:吸毒、同性、乱性。可现实早已变了。
2023年《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异性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感染的主要路径,占比超过90%。而女性感染者中,绝大部分是在婚姻或稳定关系中感染。
也就是说,现在感染艾滋最常见的不是“乱来”,而是“你以为很安全”。
尤其是女性,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她们信任、依赖、认为“对方爱我”,就放弃了最基本的防护。可病毒不讲感情。
这个女律师曾说:“我一直以为我把生活安排得很好,结果输在了最基本的判断上。”
她后来做了很多公益演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用套不是不信你,是我爱我自己。”
性传播疾病的防护,和你有没有洁癖、有没有感情无关。它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
就像我们不会因为“朋友说他不咳嗽”就不戴口罩进传染科一样,跟任何人发生性行为,保护措施永远是前提。别拿“他不会的”当赌注,病毒从不看感情分。
还有一点,是她反复强调的:不要用“别人都没事”来安慰自己。
她说:“我身边朋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什么只有我感染?”
医学从来不是“平均主义”。每个人的感染风险、免疫状态、暴露机会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暴露过但幸运逃过,有些人只一次就中招。
病毒不是公平的,它只看是否有机会。
她后来才知道,那一次“男友说套破了但没事”,就是她感染的源头。而她当时没当回事。
生活中,“侥幸心理”是最危险的病毒。
她感染后,才开始重构对健康的认知。她不再只看外表,不再轻信“朋友说没事”,也不再觉得“体检正常就安全”。
她说:“真正的健康意识,是你在一切看起来正常的时候,也知道保持警惕。”
这并不是焦虑,而是成熟。
很多人听到她的故事后,第一反应是:“她是律师啊,怎么会?”
但病毒不在乎你是谁,只在乎你有没有给它机会。
她是律师,但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情感、有信任、有盲区的人。
她感染的过程,并不是“堕落”,而是“没意识到风险”。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你明知风险还去碰,而是你根本没意识到,那就是风险。
很多人以为艾滋只是“别人”的事,离自己很远。但看看真实的数据,你会发现,感染者中普通人越来越多,年轻女性越来越多,婚内传播也越来越多。
这不是恐吓,而是提醒。
她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身体是自己的,健康也是自己的,别把决定权交给别人。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伟,李志强,赵春兰.我国异性性传播HIV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3,24(06):812-816.
[2]刘芳,陈立军.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与传播途径分析[J].中国性科学,2024,33(03):49-52.
[3]周剑锋,吴静.艾滋病筛查现状及公众认知误区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22,38(10):897-900.
来源:纵横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