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扎染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图案!”在崇左市宁明县海渊镇海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七彩假期”活动现场,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扎染作品欢呼雀跃。一旁的家长笑着感慨:“这个活动好,不仅有人帮看孩子,更让他们在玩闹中长了本事。”
“原来扎染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图案!”在崇左市宁明县海渊镇海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七彩假期”活动现场,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扎染作品欢呼雀跃。一旁的家长笑着感慨:“这个活动好,不仅有人帮看孩子,更让他们在玩闹中长了本事。”
今年暑假,我区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化身家门口的“快乐营地”,以“文明暖心”暑期专项活动为载体,推出读书分享、文艺培训、手工创作、非遗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在这里,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成长,多样的活动为他们的暑假绘就了五彩斑斓的底色。
趣味中学安全:
防护知识入脑入心
安全是成长的底色。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深刻记住风险、熟练掌握保护自己的本领?
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给出的答案是:将安全课设计成妙趣横生的“闯关游戏”,摒弃枯燥的条文朗读和守则背诵,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会自我保护。
贵港桂平市油麻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志愿者把救生衣穿戴方法比作“系鞋带”,抱游泳棒姿势形容为“抱冰棍”。孩子们用晾衣竿模拟“隔岸拉人”,还编出“不私自下水,不盲目施救”的顺口溜。
在南宁市江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南宁市公安局水上派出所退休辅警、“广西见义勇为英雄”黄庚有结合工作经历,教孩子们如何正确使用救生圈,以及发现有人溺水时的正确处理方式等。
8月22日,在贺州市钟山县开展的“水趣课堂·蓝盾护童——少儿防溺水安全方舟守护行动”文明实践系列活动,更是将安全与欢乐完美融合。消防员手把手教孩子们使用“一圈一杆一哨一绳”等救援工具,医护人员现场演示心肺复苏,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熟练掌握正确的救援方法。
安全课的内容不仅局限于户外防溺水,还延伸到了室内文化守护领域。防城港市防城区滩营乡的志愿者用案例讲述“黄”“非”出版物对孩童身心健康的危害,现场还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化身小小“安全卫士”,争相抢答。
体验中品文化:
传统魅力绽放光彩
当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相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瞬间变成了充满惊喜的“魔法屋”,让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北海市银海区桥中社区,南宁学院“匠心守艺,青春传贝”实践团带孩子探索贝雕艺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庞振兴细致讲解“堆叠粘贴”工艺,孩子们拼贝壳画、做“心愿漂流瓶”,把环保承诺装进去,播下保护海洋的种子。
如果说贝雕让孩子们“触摸”到了传统,那么山歌则让他们“唱响”了文化。来宾市忻城县山歌教室,全国“诚信之星”兰培文领着孩子们唱道:“今天我把山歌唱咧,民族文化爱传承咧……”;贺州八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孩子们扯着嗓子对唱山歌。
在贵港市覃塘区农家书屋的漆扇绘制活动中,传统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做漆扇时把扇子放进颜料桶转动,做出有模有样的作品。
传统文化还藏在节气与民俗里。立秋时,钦州市钦南区孩子听“啃秋”习俗后大口啃西瓜,即使红瓤沾在嘴角也毫不在意;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培训班,芦笙声悠扬,刺绣老师韦旋说:“这些活动让孩子接触民族文化,对非遗传承意义重大。”
实践中促成长:
本领与勇气双提升
文化的种子种进心里,成长的勇气也要跟上。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快乐营地”,不仅能感受孩子们眼中“我想学”的渴望,也能见证他们一步步突破自我的成长。
梧州市长洲区京梧社区“指尖生花 绽放美好”手工课上,孩子学钩织针法,发挥自身想象力,把毛线变成花朵、兔子、蝴蝶等各类手工艺品。陈依同学举着自己做的小花说:“没想到我也能做这么漂亮的东西。”这场编织之旅,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精美的手工艺品,更点燃了他们挑战自我的勇气。
成长不仅仅是学习本领,还包括学会照顾自己、体谅他人。玉林市陆川县开展的公益夏令营中,孩子们学习整理衣物、制作简单食物。在孝悌课上,吕彦霖小朋友说:“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如何孝顺父母、体谅父母。”
桂林市七星区的“童趣夜市”,则为孩子们提供了锻炼沟通能力的平台。“小摊主”们摆上玩具、DIY手工艺品、书籍等商品,热情地推销。57号摊主小秦一边熟练地上墨拓印,一边认真介绍:“这些拓印是我做的,也可以选择字和图案现场帮你做。”在这里,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学会了表达与沟通。
桂林市七星区的“童趣夜市”热闹非凡。
乡村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心陪伴。在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大慈村的村部,时常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和欢笑声。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为依托,构建起“学业提升+兴趣培养+心理护航+安全教育”四维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编织出一张成长守护网。留守儿童杨国豪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说:“有哥哥姐姐们跟我说话,一起学习,真的很开心!”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