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连理工大学伯川书院“遇见星光”实践团深入云南龙陵县勐柳村,在乡土中国的厚土之上感受文化根脉的蓬勃力量。团队聚焦当地“农业+文旅”融合模式,考察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梳理龙江地区独特的耕渔文化与民俗风情;同时关注妇女儿童的文化教育与精神成长,实地走访了
实践进行时
踏遍非遗传承地
深入文化厚土间
连接传统与今朝
这个暑假
大工实践团再度启程
在非遗保护、技艺传承与产业融合中
书写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篇章
01
伯川书院
“育见星光”实践团
大连理工大学伯川书院“遇见星光”实践团深入云南龙陵县勐柳村,在乡土中国的厚土之上感受文化根脉的蓬勃力量。团队聚焦当地“农业+文旅”融合模式,考察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梳理龙江地区独特的耕渔文化与民俗风情;同时关注妇女儿童的文化教育与精神成长,实地走访了解当地乡村文化生活的现实图景。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结合专业背景,开设思政育人、科学探索、传统文艺鉴赏等多元课程,以文化浸润引导孩子们树立“走出大山、回到大山、改变大山”的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怀。在这次深刻的实践中,团队成员不仅深刻发掘魅力龙江的乡土文脉,更坚定了将青春理想融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事业中,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02
化工海洋与生命学院
“行者无疆•津彩化韵”实践团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海洋与生命学院“行者无疆•津彩化韵”实践团深入天津,以“非遗+国际化”为主题探寻文化传播新路径。团队走进王氏泥塑、风筝魏、杨柳青木版年画等非遗传承地,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亲手触摸泥塑里的民间印记,见证风筝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感受葫芦烙画的匠心温度。实践中,成员不仅深挖民俗文化底蕴,更系统梳理出非遗国际化传播的创新成果。实践团深刻认识到,非遗作为鲜活的文化载体,通过“非遗+国际化”纽带,既能让天津非遗走向世界,更能为跨文化交流注入新动能,绘就传统文化现代化新图景。
0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起非遗·瓷都窑韵”实践团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起非遗·瓷都窑韵”实践团扎根景德镇,以科技为笔,为千年窑火注入新动能。团队先研学中国陶瓷、御窑博物馆,从宣德青花瓷片“苏麻离青”的晕散痕迹中,体悟“千锤百炼方得一器”的工匠精神;再对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希平,揭秘祭红、郎红烧制中1300℃窑变的材料配比与温控奥秘;还在夏布工作室亲手捻验苎麻纤维,观察传统织机原理。秉持“科技解读非遗智慧,创新激活文化基因”宗旨,实践团既深化了材料学子的专业使命感,更为非遗保护开辟了“传统工艺+现代材料”的融合新路径。
04
人文学院
“雪域回响”实践团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雪域回响”实践团奔赴西藏山南、拉萨,在高原之上书写非遗保护的青春答卷。在“藏戏第一村”扎西曲登社区,成员聆听传承人尼玛次仁35年坚守故事,见证“藏戏进校园”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走进西藏博物馆,从80余项国家级非遗中,触摸藏文化与汉藏交融的文明脉络;在擦擦艺术博物馆亲手制坯压模,探寻“公司+合作社”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非遗富民路;更与唐卡传承人罗布斯达对话,领略千年绘画中的匠心。从传承坚守到创新活力,团队以青春视角感知雪域瑰宝,用行动诠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
05
集成电路学院
“芯光智传 拾遗彩南”实践团
实践进行时
每一次与传承人的对话
每一项创新实践的尝试
每一份注入的青年智慧
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都是为文脉新篇添墨加彩的生动实践!
DUTers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
以行动书写传承新章
\| /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