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由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科研团队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干扰素刺激基因(ISG)CCND3作为宿主限制因子,在对抗高致病性班达病毒(Bandavirus)感染中发挥关键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由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科研团队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干扰素刺激基因(ISG)CCND3作为宿主限制因子,在对抗高致病性班达病毒(Bandavirus)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并阐明了其分子机制。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班达病毒-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空白,更为开发新型抗病毒疗法提供了潜在靶点。
背景:高致病性班达病毒的“无解之困”
班达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蜱传RNA病毒,隶属于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该属的代表性成员,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一种致死率高达30%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或人际接触传播。近年来,中国及周边国家的SFTS疫情持续扩散,而全球范围内还发现了多种近缘病毒(如美国的心脏病毒HRTV、中国的古尔图病毒GTV),均被归入班达病毒属。
然而,目前针对班达病毒尚无获批的疫苗或特效药物。宿主天然免疫系统中的干扰素(IFN)反应是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核心效应分子是干扰素刺激基因(ISG)。但此前,ISG在班达病毒感染中的具体作用机制鲜有研究,亟待解析。
突破:从200个候选ISG中“锁定”关键因子CCND3
为系统解析ISG在班达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基于SFTSV微型复制子报告系统的高通量筛选平台。该平台无需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即可模拟病毒基因组复制、转录及RNP(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功能等关键生命过程,高效筛选出调控病毒复制的ISG。
通过对378个ISG的逐一验证,研究团队发现超过200个ISG可能抑制或促进班达病毒复制,其中CCND3(细胞周期蛋白D3)表现尤为突出——其过表达可显著抑制病毒复制,敲低或敲除则大幅增强病毒活性。进一步分析显示,CCND3是抑制SFTSV复制的“Top候选因子”,且这一作用具有广谱性,对近缘的GTV、HRTV同样有效。
机制揭秘:CCND3如何“精准狙击”病毒核心机器?
CCND3是经典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主要通过结合CDK4/6激酶推动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但作为ISG,它在病毒感染中的功能此前未被报道。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揭开了其抗病毒作用的具体机制:
1.表达与定位变化:SFTSV感染可显著诱导CCND3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促使其从细胞核转移至细胞质——而班达病毒的复制完全依赖细胞质环境,这一空间变化为其发挥抗病毒功能提供了“战场”。
2.直接靶向病毒核蛋白NP: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技术,研究团队证实CCND3可直接与病毒核蛋白(NP)结合,且这种相互作用不依赖RNA。进一步的结构建模与突变分析显示,CCND3的N端结构域(CN结构域)是关键功能区,可特异性结合NP的“头部”区域(由N-叶和C-叶组成)。
3.破坏病毒RNP复合体功能:NP是班达病毒RNP复合体的核心组件,其多聚化、RNA结合及与病毒聚合酶(L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复制的关键步骤。研究发现,CCND3通过CN结构域与NP结合后,可同时阻断NP的多聚化、RNA结合及与L蛋白的互作,相当于“锁死”了病毒RNP复合体的组装与功能,从而彻底抑制病毒复制。
病毒进化出多种策略逃逸宿主免疫,班达病毒的NSs蛋白便是典型的“反制高手”。研究团队发现,NSs虽不直接阻断CCND3与NP的相互作用,却可通过两种方式削弱其抗病毒效果:
抑制CCND3诱导:NSs可抑制病毒感染或IFN信号诱导的CCND3转录,降低其表达水平;
促进CCND3降解:NSs通过激活自噬通路,诱导CCND3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被降解,加速其清除。
为确认CCND3在体内的保护作用,研究团队构建了CCND3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实验显示,感染SFTSV后,CCND3缺陷小鼠的病毒载量(血液、脾脏、肝脏等组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且出现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器官损伤(如肝脏坏死、肺间质炎症)。在致命性A129小鼠模型(缺乏IFN受体)中,CCND3缺陷还导致更高的死亡率。这些结果直接证明了CCND3在限制班达病毒复制及致病性中的关键作用。
意义与展望:为抗病毒新药开发提供“新钥匙”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首次系统解析了ISG在班达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揭示了CCND3通过靶向病毒NP破坏RNP复合体的全新抗病毒机制,并阐明了病毒NSs的反制策略。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班达病毒-宿主互作的理解,更为开发靶向宿主因子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未来可通过设计小分子化合物增强CCND3的表达或稳定性,或直接模拟CCND3与NP的结合界面,开发“病毒陷阱”类药物,阻断RNP复合体功能。
目前,研究团队正基于CCND3的作用机制,探索开发新型抗病毒抑制剂。随着对班达病毒-宿主互作的持续解析,人类对抗这类高致病性病毒的“武器库”或将迎来新的成员。
【关于投稿】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是转化医学核心门户,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产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涵盖组学、检验、免疫、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如您有最新的研究内容发表,欢迎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报道(公众号菜单栏-在线客服联系),我们的理念:内容创造价值,转化铸就未来!
责任声明:本稿件如有错误之处,敬请联系转化医学网客服进行修改事宜!
热门推荐活动 点击免费报名
点击对应文字 查看详情
来源:Y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