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得来全都不容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8 18:40 1

摘要:有时坐在那里想想、算算,自1991年元月1日走进报社起,我一干就是25年,直至2015年退休。如果把此前给报社做通讯员的5年也算上,我跟《中国航天报》结缘整整30年,占我近40年工龄的3/4,不可谓不长!

40岁,在古人眼里是不惑之年。

70岁,在古人眼里是古稀之年。

《中国航天报》创刊40年了!

我,今年70岁了!

有时坐在那里想想、算算,自1991年元月1日走进报社起,我一干就是25年,直至2015年退休。如果把此前给报社做通讯员的5年也算上,我跟《中国航天报》结缘整整30年,占我近40年工龄的3/4,不可谓不长!

有朋友问过我:“你中间就没有想过转行?”我说:“没有。”

这是我的真心话。我一直认为新闻事业对一个人来说,有两大好处。一是自由度大,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像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四大航天发射场等,这些常人很不易进入的场所,20多年里我不止一次地在那里参与采访报道国家、航天的重大新闻。二是十分锻炼人的能力。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三大能力,一是采访写作能力,二是编辑校对能力,三是新闻摄影能力。就大的新闻媒体来说,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报纸编辑分工都很细。但对当时刚刚创刊不久、人员又不能增长太多的中国航天报社来说,每个新闻工作岗位上的人都要练出发现新闻、写好新闻、拍摄好现场新闻、编辑报道好新闻的能力。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锻炼不出一支过硬的新闻报道队伍,就无法在一些重大新闻现场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展开竞争!

当然,还有一个大好处,就是在采访中练就的摄影技术极大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退休后我拿起相机,拍摄“北京印象”,不仅记录了老北京的新变化、新景象,还学到了运用新的摄影器材和新的传播方式。十年不辍,受益匪浅。

30年里到底完成了多少次采访,写了多少篇稿子,拍摄了多少幅照片,我记不得也统计不全了,但感受最深刻的几次报道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从未消失。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的报道。

那是在2002年春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的前一周,报社派我去完成采访。我带上笔记本电脑、一部相机、两个镜头以及20卷胶卷。完成长篇通讯的采写后,便进入了发射日,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完成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发射场的拍摄任务,第二个任务是在发射指挥大厅完成发射全程的采访和拍摄,第三个任务是完成稿件的定稿并发回报社,第四个任务是完成《人民日报》1版的约稿……就这样忙到第二天,我吃完早饭又拿起相机参与总书记会见参试人员代表的采访。飞回到北京时,已近傍晚,我先去图片社把照片冲扩出来,然后配合编辑完成所有相关稿件和照片的排版,回到家已是深夜。

——杰出科学家奖颁发的采访报道。

退休前,我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参加行业报摄影赛的获奖照片。在我退休时,一个常来常往的朋友给我发信息说:“给我留一张照片当纪念吧!”我问他想要哪张照片,他说:“就是你办公室里的那张。”我说:“那张照片都20多年了,你还记得?”他说:“忘不了啊!”

那是1994年8月22日下午的事。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颁发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进入十杰名单,李鹏总理为获奖者颁发证书。我走进会场时,发现坐在前排椅子上等待领奖的5位科学家中,有一位女士举着一张大照片坐在那里,照片上是一个微笑的中年人。在诧异中,我问工作人员,他告诉我说:“是邓稼先先生的照片,举照片的是他的夫人。”我知道邓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研发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一次试验中,邓稼先受到核辐射,于1986年去世。此时此刻,人们在照片上看到他,最直接的感受是“祖国不会忘记”!

——我国固体运载火箭试射成功的报道。

那是一个早春,在我国固体运载火箭试射前夕,研制单位约我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访。

发射时间选定在早晨,发射前一天,我们到发射场周边选定了一处位置不错的拍摄点后便早早地休息了,第二天3点多我们便驱车赶往拍摄点。出门时,我感觉有点不妙,好像身处大雾之中,几米外就看不见东西。在拍摄点,我们瞄准发射时间,边等边看天,离发射时间越来越近,却看不出一点大雾要散的迹象。

怎么办?如果继续等下去,肯定是什么都拍不到了。我一下子想到了昨天选点时顺着一条山道来到距发射场不远的一个山头上,俯视发射场的情景。我们马上和司机师傅商量,赶到那个山头上去。车子飞快地向山上驶去,没多一会儿便钻出了浓雾……

哇,好一个艳阳天!

到了山头,我们一下子又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大雾弥漫了整个发射场,发射塔架在哪?火箭在哪个方向起飞?都无法准确判断。没有别的办法了,我们只好瞄准大致方向,架好相机,眼看手表,竖起耳朵,通过火箭发射时的巨大轰鸣声,去寻找起飞的火箭。这一招还真行,当火箭爬升到浓雾之上时,我们准确地抓拍到了冲出浓雾的火箭,屏住气息,一通“咔嚓”……真过瘾!

回到北京,在将冲扩出来的照片给同事们看时,有人问:“你这是去哪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啊!”“怎么看上去像是潜水发射啊!”“不是潜水,是潜雾……”

文/时旭(中国航天报社原总编辑)

编辑/戴敬宜 刘喆

审核/李淑姮

监制/黄希

来源:中国航天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