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人认知局限,觉得仅“睡不着”才算失眠,这大错特错。失眠并非仅此表现,在问题严重前,身体就会通过频繁做梦、易惊醒等细微信号,悄悄警示我们睡眠已出现状况。要是你经常出现下面这 5 种异常,别不当回事,可能是失眠障碍在 “敲门”,最好早关注、早调整。
许多人认知局限,觉得仅“睡不着”才算失眠,这大错特错。失眠并非仅此表现,在问题严重前,身体就会通过频繁做梦、易惊醒等细微信号,悄悄警示我们睡眠已出现状况。要是你经常出现下面这 5 种异常,别不当回事,可能是失眠障碍在 “敲门”,最好早关注、早调整。
警惕!这些信号表明你可能失眠了
躺下 1 小时还没睡着,越躺越精神:正常情况下,躺下后 30 分钟内差不多能进入浅睡眠。但如果每天晚上都要熬到一两点,盯着天花板胡思乱想,哪怕身体觉得累,大脑却像 “开了挂” 一样停不下来,这种情况持续超过 2 周,就得警惕了。
半夜总醒,醒了就很难再睡着:不是偶尔起夜上厕所,而是毫无原因地醒来,比如凌晨 3 点突然睁眼,之后就盯着窗帘等天亮。更麻烦的是,醒了之后还会忍不住想白天的事、没解决的问题,越想越清醒,就算好不容易再睡着,也会感觉睡得特别浅。
早上醒得特别早,醒后浑身没力气:比如平时 7 点起床刚好,最近却每天 5 点就醒,而且醒了之后再也睡不着,起来后还觉得腰酸背痛、脑袋发沉,白天做事没精神。有人以为是 “年纪大了觉少”,其实这可能是失眠的一种表现,别硬扛着。
白天特别困,却睡不着:明明晚上没睡好,白天坐在椅子上就想打盹,可真躺下补觉时,却怎么也睡不着,大脑还是很活跃。这种 “该困的时候不困,该睡的时候不睡” 的情况,会让身体越来越累,形成恶性循环,时间长了还会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
一到晚上就紧张,怕自己睡不着:每天临近睡觉时间就开始焦虑,比如反复看时间、担心 “今晚又要失眠了”,越担心越睡不着。这种对睡眠的过度紧张,其实也是失眠障碍的一种信号,别只当成 “心理作用”,及时调整很重要。
发现这些异常,试试这2个 “接地气” 的小方法
很多人发现睡眠不好,第一反应就是找助眠药,但其实生活里一些简单的小调整,可能比吃药更管用,还没副作用。
睡前 1 小时 “断网”,换成 “慢节奏活动”:现在人睡前总爱刷手机、刷视频,屏幕光会让大脑误以为 “还是白天”,影响睡眠。不如把手机放在客厅,睡前一小时看看纸质书、听听轻柔的白噪音(比如雨声、海浪声),或者用温水泡泡脚,让身体慢慢放松下来,帮大脑 “切换” 到睡眠模式。
睡不着别硬躺,起来做 “无聊事”:如果躺下 30 分钟还没睡着,别盯着天花板着急,不如起来到客厅做点 “没意义” 的事,比如叠叠衣服、整理一下桌面,别做看手机、看电视这种让人兴奋的事。等觉得眼皮发沉、有困意了,再回到床上睡觉,这样能减少对 “睡不着” 的焦虑,反而更容易入睡。
别忽视“睡眠环境”,这些小细节可能悄悄影响你的睡眠
很多人没意识到,卧室里的一些小细节,其实是影响睡眠的 “隐形杀手”,调整好这些,睡眠质量会明显改善。
让卧室 “只用来睡觉”,别当成 “多功能房”:现在很多人喜欢在卧室里放书桌、放电视,甚至在卧室里工作、开会,这样会让大脑觉得 “卧室不是睡觉的地方”,到了睡觉时间就很难放松。建议把卧室里的工作用品、电子产品都挪出去,让卧室只承担 “睡觉” 这一个功能,时间长了,一进卧室大脑就会自动进入 “准备睡觉” 的状态。
温度和光线 “别将就”,找对 “舒服的区间”:卧室温度太高或太低都影响睡眠,一般来说,18-22℃是比较适合睡眠的温度,夏天别把空调开太低,冬天也别盖太厚的被子,避免半夜热醒或冷醒。光线也要注意,尽量让卧室漆黑一片,如果有路灯照进来,可以装个遮光性好的窗帘,要是怕黑,就用最小号的小夜灯,别让光线太亮。
要是你已经出现了前面说的 5 种异常,又试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睡眠环境后,睡眠还是没好转,而且这种情况持续超过 1 个月,影响到白天的工作和生活,别犹豫,及时去医院的睡眠科看看,让医生帮忙找原因,早干预早好,别让失眠拖垮身体。
来源:烟博士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