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脑转移瘤发展迅猛、致死率高,所幸随着现代神经外科、靶向治疗、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脑转移患者正在从这场“脑内危机”中看到希望。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谈起癌症转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肺、肝或骨骼转移,但大脑同样可能成为肿瘤的“转移战场”。
脑转移瘤发展迅猛、致死率高,所幸随着现代神经外科、靶向治疗、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脑转移患者正在从这场“脑内危机”中看到希望。
什么是脑转移瘤?
脑转移瘤,是由其他器官(如肺、乳腺)发生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到脑部,形成的继发性肿瘤。患者一旦出现脑转移,若不及时干预,平均生存期可能不足两个月。
脑转移瘤的“可怕”不仅在于它是晚期癌症的重要标志,更在于它可能引起脑水肿、颅内高压、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造成巨大打击。
哪些癌症最容易发生脑转移?
在临床中,脑转移肿瘤来源最多的是肺癌与乳腺癌,尤其是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型肺腺癌与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此外,黑色素瘤也较容易发生脑转移,肾癌、结直肠癌、肝癌等肿瘤也可发生脑部转移。
这些信号不能忽视!
大脑是人体“控制中心”,脑转移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其症状因病灶所在部位不同而表现多样,典型症状包括:
因肿瘤的占位效应导致的颅内压力高压症状:持续性头痛(清晨重)、恶心呕吐等;
肿瘤破坏脑组织导致功能障碍症状:肢体无力或麻木、癫痫发作、视力障碍、语言障碍、行为异常;严重的占位效应可导致意识模糊或昏迷等,危及生命。
这些表现常常被误认为中风或普通神经系统疾病。因此,既往肿瘤病史的中老年人,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怀疑脑转移。
发现脑转移瘤的检查手段
1 脑部影像学检查:
脑部增强MRI:是脑转移瘤的首选检查,能清晰显示病灶大小、数量、位置。
脑部CT扫描:用于危重患者的紧急评估,如昏迷、偏瘫、癫痫等情况排除肿瘤出血等。
2 全身检查:
PET-CT/PET-MRI:寻找原发灶,判断是肿瘤的原发灶以及分期情况。或应用胸部CT、腹部B超、全身骨扫描等联合分期检查。
3 病理活检:
原发灶或者脑转移灶的活检手术,明确病理确诊肿瘤类型,明确有无驱动基因突变,是关键的诊断,甚至可以通过血液、脑脊液等液体活检评估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
脑转移瘤的手术策略
神经外科手术依旧在脑转移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病理不明、体积大、囊性病灶、或合并出血的病灶。
外科手术作用:
①快速减压,挽救生命:切除有明确占位效应的单个或多个肿瘤,Ommaya囊植入抽吸囊液缓解颅内压,改善患者症状,对于危重患者,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为后续的综合治疗创造条件。
②获取病理:对于深部的肿瘤可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切除手术均可以获取病理,为靶向、免疫治疗提供病理及分子病理依据。
脑转移瘤外科手术适应症:
体积较大的占位效应明显、非功能区的寡转移病灶,需要明确病理诊断等情况,可以行切除手术;深部的病灶明确性质,可以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巨大的囊性病灶或者功能区的囊性病灶,评估后可行Ommaya囊植入手术,抽吸囊液后联合放射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安全性:
现代神经外科已进入“精细时代”,通过术中导航、手术显微镜、术中B超、手术机器人、神经电生理监测等设备辅助,大大提高了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神经功能。
特殊的脑转移:脑膜转移
脑膜转移与脑转移不同,脑膜转移无明显脑内的实质性转移,却是一种进展更快、病情更危重复杂的疾病。
因肿瘤细胞侵犯脑内蛛网膜、软脑膜等结构,脑膜转移可导致弥漫性的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严重的颅内高压,导致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走路不稳、小便失禁,也可因颅神经损害,导致面瘫、复视、饮水呛咳、肢体疼痛等,常见于肺癌、乳腺癌等。
神经外科手术在脑膜转移治疗中的发挥重要的作用:
脑室-腹腔分流术:通过微创手术方式,通过导管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迅速降低颅压,腹膜具有强大的吸收功能,可以吸收多余的脑脊液,从而重建脑脊液循环,解除严重颅内高压,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头痛等颅内高压症状,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
Ommaya囊植入术:Ommaya囊是一种可以反复多次穿刺的储液囊,可以连接一个导管到脑室内。通过Ommaya囊可以抽吸脑脊液送检或者脑室内给药,从而避免了腰椎穿刺的腰痛、剂量不精确等缺点,不需要特殊的维护,不影响日常的生活,可以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得到更好的规律治疗。
除了手术,还有哪些治疗方式?
1 放射治疗
放疗可以精准的治疗肿瘤,可以对于体积较小的肿瘤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也可作为脑转移瘤术后的辅助治疗,提供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近年来,新的放疗技术不断进步,如质子重离子放疗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放疗的精准度,降低相关的不良反应。
2 靶向治疗
某些分子靶点(如EGFR、HER2、ALK)的药物能穿过血脑屏障,特别是新一代TKI药物(如奥希替尼、阿来替尼)对脑转移瘤控制效果显著,这更加凸显了精准治疗的重要性,尤其是要获得确实的肿瘤标本,明确是否有驱动基因的突变。
3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对于无特定基因突变或靶向耐药患者,化学药物治疗,或联合使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全身肿瘤及脑转移瘤,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需综合评估患者的一般状态,经多学科讨论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组合拳”治疗脑转移瘤
脑转移瘤治疗需神经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密切配合,针对患者关心的问题制定个体化的方案,比如:哪些患者需要优先手术?哪些优先放疗?患者适合靶向还是免疫治疗?
MDT团队可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标准化+个体化等综合治疗方案,大幅提升治疗效果,MDT综合诊疗越来越成为脑转移瘤诊治的首选推荐。
从“活下来”走向“活得好”
脑转移瘤患者术后常需长期管理,重点包括:规范换药与伤口护理;应对脑水肿、癫痫等术后并发症治疗;及时解读病理与基因检测结果;早期康复锻炼,防治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定期复查MRI监测肿瘤变化;参与心理干预,提升生活质量。
脑转移瘤并不意味着“绝路一条”。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患者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肺癌、乳腺癌患者),定期进行脑部检查、及早发现、积极介入治疗,是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本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