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高志凯在抖音直播卖米面粮油的事儿,让他成了热议焦点,只不过这次的声音里,骂声占了不少。直播时,弹幕里的评论很不客气,有人说他一个学者跑去带货,简直丢尽了学者的脸面,甚至还用上了难听的脏话。换作旁人,面对这样的攻击或许早就翻脸了,但高志凯没这么做。他特意穿
高志凯教授直播带货引争议:是“丢份”还是另一种务实?
最近,高志凯在抖音直播卖米面粮油的事儿,让他成了热议焦点,只不过这次的声音里,骂声占了不少。
直播时,弹幕里的评论很不客气,有人说他一个学者跑去带货,简直丢尽了学者的脸面,甚至还用上了难听的脏话。换作旁人,面对这样的攻击或许早就翻脸了,但高志凯没这么做。他特意穿著西装录了段视频,平静地解释,自己搞直播带货,一方面是想把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知识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养活身后的团队,毕竟大家都要吃饭。
其实回头想想,去年有位复旦教授直播讲《资本论》,吸引了上百万观众,满屏都是叫好声。可到了高志凯这儿,同样是学者跨界做直播,却被贴上了“铜臭味”的标签,境遇大不相同。
有人觉得,高志凯是研究国际事务的专家,就该专心搞学术、关注国际议题,不该“不务正业”去卖货。可这些人大概忘了,三年前高志凯在BBC的节目上,面对乱港分子毫不怯场,一句“逃犯”就让罗冠聪当场语塞、场面尴尬,那时候他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立场,圈粉无数。
现在高志凯亲自试水跨境贸易,直播间里39.9元的俄罗斯蜂蜜,看似简单的一款商品,背后藏着的运费波动、关税变化等门道,他都会在直播里讲清楚。这些实际操作中的学问,比写在论文里的理论更直白,也更贴近生活。
说到底,学者也是普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团队成员要拿工资养家,家里的孩子要交学费,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高志凯做直播,选品时会亲自把关,每场直播都会把商品的生产工艺、背后的逻辑讲透,这种认真实在的态度,比那些只会靠噱头哗众取宠的主播强多了。
想想他当年,放弃了耶鲁大学的教职,选择回国发展,怀揣着的是对故土的责任与热忱。如今却因为直播卖几袋大米、几桶油,招来这么多骂声,实在让人有些唏嘘。
这场争议的背后,其实是人们对“学者”身份的固有偏见。学者未必只能埋首书斋,将知识转化为实际价值、用务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同样值得被我们尊重。
有网友评论,走得正,坐得稳,对得起良心。学者也是人,也要养家,也要为团队谋生。只要带货不欺人,货真价实,价廉物美,为何不可?!比起某些明星、网红的坑蒙拐骗,高教授是个真爷们,点赞!
只要守住底线、保持真诚,跨界并非“丢份”,反而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价值实现。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丫头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