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才被家里猫抓了道红印,它平时从不出去,会不会有狂犬病啊?” 深夜的宠物群里,这种焦虑的提问总能引发一串讨论。家养猫养在室内,按时打疫苗,怎么会和狂犬病扯上关系?但每年都有铲屎官因为被自家猫抓伤,纠结要不要去打狂犬疫苗。今天就来彻底说清 “家养猫与狂犬病”
“刚才被家里猫抓了道红印,它平时从不出去,会不会有狂犬病啊?” 深夜的宠物群里,这种焦虑的提问总能引发一串讨论。家养猫养在室内,按时打疫苗,怎么会和狂犬病扯上关系?但每年都有铲屎官因为被自家猫抓伤,纠结要不要去打狂犬疫苗。今天就来彻底说清 “家养猫与狂犬病” 的关系,看完你就知道该慌还是该放宽心。
先给答案:家养猫得狂犬病的概率极低,但不是零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患病动物的唾液传播,家养猫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几乎不可能携带病毒:
从未接触过外界:一辈子没出过门,没被流浪猫、野生动物咬伤过,也没接触过它们的唾液、血液。
定期接种狂犬疫苗:每年按规定打疫苗,抗体水平达标(可通过血液检测确认)。
但如果家养猫有过 “风险接触”,就可能成为病毒携带者。狂犬病病毒进入动物体内后,会有 1-3 个月的潜伏期(个别长达数年),潜伏期内动物看起来和健康的没区别,却可能在发病前 3 天开始通过唾液排毒。
家养猫感染狂犬病的 3 种 “风险场景”,你家猫中了吗?
1. 偷偷溜出门 “闯祸”
有些猫会趁主人开门时溜出去,在外面和流浪猫打架、抢食,甚至被蝙蝠、黄鼠狼等野生动物咬伤。这些 “隐形伤口” 很难被发现,一旦对方携带狂犬病病毒,就可能被感染。有位铲屎官发现家里猫突然变得暴躁,后来才想起一周前它溜出去过,最后确诊狂犬病,追悔莫及。
2. 接触过 “风险动物”
即使猫不出门,也可能通过间接接触感染:比如主人从外面带回流浪猫的唾液(粘在鞋子、衣服上),被自家猫舔到伤口;或者家里来过携带病毒的蝙蝠(蝙蝠是狂犬病病毒宿主之一),猫捕食蝙蝠时被抓伤。
3. 没打疫苗 + 来源不明
领养的流浪猫、网购的 “星期猫”,如果没打狂犬疫苗,本身就可能携带病毒。尤其是幼猫,可能通过母乳从患病母猫那里感染(虽然这种情况极少,但不能完全排除)。
这 3 类家养猫,被抓后建议 “别犹豫”
如果你的猫属于以下情况,被抓伤或咬伤后,最好在 24 小时内去打狂犬疫苗:
从未接种过狂犬疫苗,且有过外出史。
来源不明(比如捡来的流浪猫、没有检疫证明的猫)。
近期行为异常:突然变得狂躁、攻击性强,或者流口水、怕光怕水(狂犬病典型症状)。
反之,如果猫每年按时打疫苗,从未出过门,被抓伤后只需用肥皂水冲洗伤口 15 分钟,碘伏消毒即可,不用过度恐慌。
做好 2 件事,让家养猫和狂犬病 “绝缘”
1. 按时打疫苗,别存侥幸心理
首次接种:3 月龄以上的猫就可以打第一针狂犬疫苗,之后每年加强一针(国产疫苗保护期 1 年,进口疫苗部分可达 3 年,具体遵医嘱)。
抗体检测:打完疫苗 1 个月后,可去宠物医院测抗体,确保疫苗生效(少数猫会因体质问题无法产生抗体,需要补打)。
2. 切断 “感染途径”
防猫外逃:装纱窗、门挡,开门时先确认猫在室内;出门前检查鞋子衣服,避免带回外界动物的分泌物。
别让猫接触野生动物:发现蝙蝠、流浪猫等,及时驱赶,别让猫靠近。
被家养猫抓咬后,正确处理步骤分 3 步
冲洗:用肥皂水(或弱碱性清洁剂)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 15 分钟,把可能存在的病毒冲掉。
消毒: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深伤口别用酒精,以免刺激组织),不包扎(狂犬病病毒怕氧气)。
判断是否就医:符合 “高风险猫” 特征→24 小时内打狂犬疫苗;健康猫 + 轻微抓伤→消毒后观察猫 10 天,10 天后猫没事,就说明没感染。
这些 “误区” 比狂犬病更可怕,别再信了!
误区 1:“家猫干净,不用打疫苗”。狂犬病病毒不认 “家养” 还是 “野生”,只看是否接触过病毒。
误区 2:“只有咬伤才会感染”。只要伤口(哪怕是细微划痕)接触到患病动物的唾液,就可能感染,舔到黏膜(比如嘴唇、眼睛)也有风险。
误区 3:“打了疫苗就 100% 安全”。疫苗保护率不是 100%,但能大幅降低风险,加上做好隔离,基本能杜绝感染。
其实,家养猫感染狂犬病的概率比 “出门被陨石砸中” 还低,但一旦发生就是 “100% 致命”(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 100%)。与其被抓伤后担惊受怕,不如提前做好疫苗和防护 —— 对猫咪负责,也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你家猫今年的狂犬疫苗打了吗?评论区打个卡吧!
来源:健康滕州生活